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播答題

鎖定
直播答題是2018年初興起的一種依靠互聯網在線答題贏獎金的活動。每次活動由一名主持人出題,一般共有12道選擇題,每次出題會彈出畫面,每題有10秒的作答時間。
2018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對網絡視聽直播答題活動加強管理,對已開展的網絡直播答題活動進行清理整頓。 [1]  2月24日,《極速挑戰》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成為首個正式迴歸的直播答題欄目。 [2]  2018年12月20日,當選為2018年度文化體育娛樂類十大流行語。 [3] 
中文名
直播答題
類    型
互聯網活動
興起時間
2018年
活動形式
在線答題贏取獎金

直播答題直播形式

直播答題,節目形式並不複雜,一名主持人以霸屏的方式出題,一般共有12道選擇題,每次出題會彈出畫面,每題有10秒的作答時間。
如果所有題目全部闖關成功,則與其他全答對的觀眾平分獎金。每天只要花上20分鐘,打開手機做十幾道題,就有機會從百萬獎金中分得幾十元甚至幾千元。從一些平台公佈的總排行榜中,已有不少網友的獎金額超過了5000元。
一些直播平台會每天分幾場答題,獎金數額也從1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吸引了大量用户參與。

直播答題發展歷程

2016年國內直播行業進入全盛時期,並在2017年趨於平緩。同時,當直播行業面臨用户流失的尷尬時,“社交“無疑是各大直播平台都想抓住的救命稻草,而直播答題通過邀請傳播,成功調用了“熟人關係”網絡,甚至可以藉此打破陌生人社交困境,讓更多人找到契合點。 [4] 
直播答題 直播答題
2018年,直播答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每一天都在發生着變化,最大的變化莫過於頻繁出現廣告。1月9日,號稱中國首個“直播答題”的商業廣告30分鐘引來400萬圍觀。隨後,各種廣告專場在4個直播答題平台輪番上演。短短一週,已有15個廣告商進入到直播答題中。 [5] 
2018年1月16日,4個平台全天共計31場直播答題發現,其中有10場為“廣告專場”。專家認為,直播答題中的廣告,好看的是數據,而不是真正的廣告成效。
2018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對網絡視聽直播答題活動加強管理,進一步規範網上傳播秩序,防範社會風險,通知要求對已開展的網絡直播答題活動進行清理整頓。 [1] 
2018年2月15日,直播答題在多家平台消失:“衝頂大會”發佈了“升級維護”公告;今日頭條旗下的“百萬英雄”、花椒直播的“百萬贏家”宣佈第一季結束”;陌陌的“百萬選擇王”宣佈“節目調整,暫停上線”;一直播的“黃金十秒”答題入口已導向“幸運抓娃娃”;新世相推出的小程序版“百萬黃金屋”宣佈結束。 [6] 
2018年2月24日,《極速挑戰》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成為首個正式迴歸的直播答題欄目。 [2] 

直播答題直播平台

2018年1月3日,王思聰宣佈《衝頂大會》上線,使直播答題進入公眾視野。此外,還有《芝士超人》、《哈趣衝頂》等直播答題陸續上線。 [4] 
2018年1月5日,《百萬英雄》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線。 [7] 
2018年1月10日,《黃金十秒》在一直播上線。 [8] 
2018年1月15日,百度通過旗下孵化的好看視頻推出一個名為《極速挑戰》的直播節目。 [9] 
2018年1月16日,網易新聞宣佈上線知識競答綜藝直播節目《網易大贏家》。 [10] 
2018年1月18日,百度貼吧推出直播問答欄目《貼吧百萬富翁》。 [11] 
2018年1月9日-16日,已有15個廣告商進入到直播答題中。 [5] 

直播答題社會評論

從以往的網絡營銷中可以看到,只要有紅包,流量就會很大。直播答題把網民們喜歡的紅包變成了獎金,從而增加流量。吸引來了受眾,企業就會有意向做廣告,這更像是一種公關公司在做的媒體推廣。“以前也有給企業做直播的,但效果有好有壞,不如直播答題這麼猛,這些參與投放廣告的公司反應很快”。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評) [12] 
“它是新一波的賺快錢,到底誰能真正賺到快錢?”柴蘆徑舉例日前廣州某大學生一人分得百萬元的故事,説:“這是一個個案,在答題中觀眾分得的錢越來越少,慢慢就會離開;廣告商發現沒有辦法收回成本,就會很快撤出。”同時她強調,這不同於在電視劇、電視台投放廣告,需要撤出的話,可以很快隨時撤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柴蘆徑評) [12] 
題目,是直播答題的基礎,題目出得好壞,直接決定節目水平高低。然而縱觀當下直播答題節目,出題水準令人堪憂。比如有的出現事實錯誤,硬把“肉夾饃”劃成江蘇小吃,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內容無聊,要求回答“西瓜視頻”四個字共有多少筆畫,毫無知識性;甚至還有些在事關國家主權問題上出現嚴重誤導,令人匪夷所思。凡此種種,無不反映出部分直播平台在題目設置環節把關不嚴、掉以輕心,並未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把題庫紮紮實實做好,是直播答題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前提;而涇渭分明地區分真正的知識和垃圾信息,則是做好題庫建設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説直播答題確實點燃了大眾學知識、用知識的熱情,那何不借着這樣的機會,完善相關規則制度,共同提高我們整個社會的知識水平?(人民網評一 [13] 
別拿創新幌子跨越“底線”。直播答題是新玩法,但作為載體的平台卻有老問題。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開展直播業務需要具備《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然而現有的直播平台並非都具備完整資質。直播作為一種新媒體業態,兼具實時性強、表現形式多等優勢,不僅傳播效率高,而且受眾範圍廣。然而站上風口的各資方一味“撒幣”,縱容內容粗糙的劣質平台擠入公眾視野,不僅會破壞整個直播行業生態,還會對廣大受眾造成惡劣影響。用法律規範不良傾向,勢在必行!(人民網評二 [14]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想直播答題迴歸益智、休閒的發展正軌,在保持其娛樂性、互動性的同時向社會傳遞出正能量,不僅需要直播平台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打破追逐短期利益的狹隘眼光,圍繞用户打造真正有吸引力、有價值、具有成熟商業模式的娛樂消費品;也需要作為監管者的政府部門有所作為,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鼓勵平台方迴歸創新本身的商品和服務屬性,對干擾正常市場秩序的投機者予以嚴厲制裁。(人民網評三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