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瞻

鎖定
盧瞻(1030—1085年),字潛聖,北宋惠北城山鄉德音裏八都峯尾盧厝(今泉港區峯尾鎮誠平村)人,盧仁孫,盧錫洛陽橋工程實際主持人之一)子,蔡襄的表弟。元祐六年(1091年)特奏名進士。篤志力學,隱縣西登高山,因號其峯曰高士。盧瞻為官清正廉明,德範薰陶向裏。皇帝聞名召見,垂詢安邦治國大計,盧瞻精闢奏議,皇上十分讚賞,把他的名字寫在御屏上,震動朝野。有詩集《高士集》行世。 [1] 
本    名
盧瞻
潛聖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人
主要作品
《高士集》
《盧瞻詩集》

盧瞻人物生平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馬涓榜以“八行”登進士第。
志書載,在良好家庭教育的氛圍中,盧瞻自幼就“篤志力學”,很早就有詩名。年稍長後,結廬隱居於惠安縣城城西的登高山,潛心研習詩史經義。盧瞻在上山讀書後,改登高山為“高士峯”,以顯示高遠的志向和抱負。他博覽羣書,通曉古今,尤能出口成詩,詩名播於遠近。
當時同安縣有一位名叫劉逵的生員,沿錦田驛道赴省城參加鄉試,途經惠安縣城,慕名登上高士峯,以自己的詩作求教於盧瞻,盧瞻亦作詩應和。數日促膝切磋,盧瞻的人品才華為劉逵所傾倒,兩人遂成文字知交。劉逵後來曾官至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劉逵中進士後,便把盧瞻的詩文攜進京師。不久,盧瞻的詩文便在京師廣為傳播。盧詩傳到宋神宗處,神宗皇帝讀罷也大為讚賞。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盧瞻以“八行”舉進士,“八行”即“孝、睦、悌、姻、仕、恤、中、和”,為宋代取仕的一個科目。同年,宋哲宗皇帝召見“八行”進士,盧瞻也應召面聖。
哲宗也讀過盧瞻的詩文,有意依例委以官職。他與盧瞻乘坐同一輛車子並肩交談,詢問有關地方民生政務上的事。盧瞻胸有成竹,款款而談。他説:治理國家首要的是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陛下唯有注重於選拔和重用賢臣良吏,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大興教化才能使天下得到有效的治理。爾後,盧瞻又向哲宗皇帝提出了時下必須予以推行的“六事”,必須着手大力整治以革除弊端的“四事”。哲宗皇帝對盧瞻上疏的條陳,也認為勢在必行,將予採納。哲宗皇帝還把盧瞻的名字,書寫在御座旁的屏風上,以為備忘。可惜,哲宗皇帝的任命尚未下達,盧瞻就因病去世了。
盧瞻卒後,邑人把縣西的高士峯又改成為“登科山”,意指盧子於此山結廬讀書,爾後登科第的意思,後人簡稱之為“科山”。今科山頂上尚有“盧子讀書處”等古蹟。
盧瞻一生詩名最著,曾著有《高士集》、《盧瞻詩集》數卷行於世,可惜今已散佚。

盧瞻後代情況

盧瞻後人元代進士盧琦,也曾在科山上讀書。他緬懷先人,曾題五絕一首於科山上:
盧子讀書處,山高草木深。
如何螺水裏,永夜作龍吟。
意為到了這山高樹密的“盧子讀書處”,我才明白了山下螺水裏,為什麼有龍在徹夜行吟的原因了。盧琦對先人盧瞻的精神和成就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讚賞備至。
盧瞻孫盧應時於南宋乾道八年與同鄉陳世德乃同榜進士,曾任禮部主事,加封宣議郎;元代名臣盧琦,明代名士盧琦之子盧杲、盧昺等均是盧瞻後裔。峯尾盧厝盧氏一門世代書香,綿延幾百年,令人讚歎。
參考資料
  • 1.    盧 瞻  .泉港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