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文祥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

鎖定
盧文祥,男,漢族,1961年9月生,無黨派人士,大學專科學歷,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柳城綜合試驗站站長、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 [1-2] 
他20多年來堅持開展甘蔗雜交育種工作,是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種創始人,主持選育甘蔗新品種5個,其中“桂柳05136”得到了高度認可,是國內主要蔗區的主推品種和優質蔗加價品種。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稱號。 [1] 
外文名
盧文祥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性    別

盧文祥人物經歷

2003年,盧文祥開始進行甘蔗品種自主選育。甘蔗雜交育種並非易事,高產、高糖、抗旱、抗寒、抗倒伏等20多項農藝性狀決定着品種優良程度,且甘蔗基因體系複雜,雜交後代廣泛分離,按照傳統方法,育成一個甘蔗品種要10至15年。
不斷尋找滿意的品種材料,選配雜交組合,在幾萬株甘蔗苗裏挑選最優性狀,再與別的雜交組合進行比較……反覆的試驗,一直不間斷地觀察和耐心等待,盧文祥在一片翠綠中尋找“帥才”,而他則是“伯樂”。2014年,桂柳05136通過試種鑑定,開始更大範圍推廣。
“相對於一些老品種,桂柳05136畝產增加、糖分提升,抗寒性也更加優良。”盧文祥認為,要把甘蔗種苗交給農民評定,羣眾是否認可,是育種成功與否的最直接考量。
目前,他培育出的桂柳05136已佔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的30%左右,助力廣西製糖產業增加數十億元產值。
盧文祥的育種事業一刻沒有停歇。他説:“科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把甘蔗地當家”
“人要帶着感情做事,做科研更是如此。”盧文祥幾乎一輩子與甘蔗相伴,基本沒有節假日、雙休日的概念,家中大小事務都交給愛人,他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觀察研究甘蔗上。
1999年,柳城縣遭遇了一場嚴重霜凍災害,甘蔗大幅減產,蔗農受損嚴重。“一畝地大概少收一噸甘蔗,剖開甘蔗,裏面都變質、變酸了。”盧文祥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定下一條“準則”:甘蔗育種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選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甘蔗品種,是盧文祥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好幾年時間,盧文祥每天都是甘蔗地、辦公室和實驗室“三點一線”輪流跑:早上7時到甘蔗試驗田查看培育苗、訪談蔗農,隨後到單位處理日常工作,下午回到甘蔗研究中心做育種實驗,晚上還要整理數據、寫實驗報告。
甘蔗研究做出成績後,業內人士前來學習交流,但經常在辦公室找不到他。有人提醒:有甘蔗的地方才能找到盧文祥。到甘蔗地一看,滿身是土的盧文祥正蹲在田邊測糖分。
盧文祥選甘蔗經常用眼睛看,用嘴巴嘗,用手觸摸……因為長期與甘蔗“親密接觸”,選種他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個準;測糖分用嘴巴嘗,和儀器測量的數據比對,基本不差。
柳城縣副縣長王融莉説:“盧文祥把甘蔗地當家,一心撲在育種事業上,是十分‘接地氣’的甘蔗育種專家。”
經過多年如一日的堅守和鑽研,盧文祥團隊先後培育出桂柳一號、桂柳二號、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等甘蔗品種。
“讓種甘蔗成為甜蜜的事業”
“砍蔗最辛苦,勞作比牛牯。”這是一次與蔗農聊天后,盧文祥隨手寫下的兩句打油詩。一心撲在甘蔗地裏的他話不多,一直為蔗農着想。“蔗農很辛苦,特別是收穫季節,面對風霜雨雪都要砍甘蔗,甚至春節期間也在地裏忙碌。我要努力讓種甘蔗成為‘甜蜜’的產業。”
盧文祥負責的試驗田不只在柳城,還要帶動融安、融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等貧困縣的甘蔗種植。今年以來,為了指導當地農民種植甘蔗,他已經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指導甘蔗種植20餘次。如今,羅城縣甘蔗種植面積近16萬畝,種蔗農户7000多户,其中有1490多户曾是貧困户。盧文祥所培育的桂柳05136、桂柳07150、桂柳二號推廣面積佔全縣甘蔗種植面積約65%。
“蔗農有疑問,他有問必答,常常下鄉指導。”盧文祥的同事、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韋海華説,一個月裏,盧文祥在辦公室的時間基本不超過3天,不是在甘蔗試驗田裏,就是在下鄉出差。
受益於盧文祥培育的新良種,越來越多的蔗農走上脱貧致富路。柳城縣大埔鎮洛崖社區村民何其龍改進種植方法,種的桂柳05136畝產超過10噸,去年收入超過15萬元。村民嚴保家摘掉貧困户的帽子,正是依靠種了8畝甘蔗。
隨着品種推廣面積不斷增加,盧文祥説:“壓力也越來越大,怕出問題,怕對不起蔗農”。
盧文祥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下一個目標是培育出新的甘蔗品種,能有更優於桂柳05136的性狀。“希望農民種甘蔗越來越‘甜’,不僅要帶動他們脱貧,還要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他説。 [2] 

盧文祥所獲榮譽

2018年1月19日,盧文祥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表彰。
2020年5月,入選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 [1] 
2020年11月,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