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鎖定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系中共萍鄉市委、萍鄉市人民政府為紀念盧德銘,於1983年9月23日盧德銘烈士犧牲地建造紀念碑。位於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上埠鎮山口巖的山坡上,距萍鄉市城區約32公里。盧德銘烈士紀念碑共分三層,即底座、中座、碑身 ,高約7米,上塑盧德銘全身像,佔地面積45平方米。中座正面用大理石刻寫盧德銘烈士生平簡介,碑身正面從上至下鐫刻楊得志題寫的“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中文名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外文名
Should's ancestral hall
地理位置
江西省萍鄉市
著名景點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發展歷史

1982年,為了紀念年僅22歲的秋收起義部隊總指揮,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在盧德銘犧牲地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1987年,江西省政府批准盧德銘烈士陵園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列為江西省萍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評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蘆溪縣投資1800萬元人民幣,對盧德銘烈士陵園進行改擴建後佔地1000畝,包括秋收起義紀念陳列館、盧德銘烈士墓、無名(烈士)英雄紀念碑、浮雕文化牆及詩碑林、烈士羣雕園、秋收起義蘆溪戰役光電演示水幕、西北南三處門樓圍牆、遊客服務中心、大巴和小車兩處停車場等工程。在秋收起義80週年紀念日前夕的2007年9月8日,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上將題寫的“盧德銘烈士紀念碑”正式揭牌,供人們瞻仰。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紀念人物

1923年考入成都公學,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後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1924年經孫中山面試後進入黃埔第二期步兵隊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的戰役中初露鋒芒。1925年8月畢業後留校任教。11月被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駐防廣東高要縣,反擊地主武裝,開展農民運動,因身先士卒、機智主動,打了不少大勝仗。在攻佔攸縣戰鬥中受到葉挺將軍的稱許,後在攻克醴陵、平江戰鬥中以奇襲獲勝。特別是在攻打汀泗橋、賀勝橋中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而升任二營營長。攻克武昌後,又任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二團長參謀。有詩讚道“血戰兩橋敵膽驚,四連直搗武昌城。鐵軍個個英雄漢,多次衝鋒有德銘。”
1927年後,中央軍委聶榮臻調任盧德銘到四軍二方面軍總指揮警衞團。南昌起義爆發後,盧德銘在武昌響應南昌起義,部隊進入江西境內調整以待時機。9月毛澤東按八七會議精神組織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秋收起義總指揮,因敵軍強大,加之叛軍夾擊,而撤到文家市與毛澤東會合,到文家市後堅決支持毛澤東“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正確主張。民國16年(1927)9月,毛澤東與盧德銘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發,在蘆溪縣上埠鎮山口巖遭到國民黨軍隊伏擊,盧德銘指揮部隊,掩護毛澤東率部突圍,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終因寡不敵眾,最後 壯烈犧牲,年僅22歲。為紀念盧德銘,中共萍鄉市委、萍鄉市人民政府於1983年9月23日建造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