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盤龍類

鎖定
盤龍類是盤龍目的一類動物。盤龍類不屬於恐龍。盤龍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也稱“獸形爬行動物”或“下孔類”。它是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的中間類型,特別是後期的進步種類,已與早期的哺乳動物相差無幾。由於盤龍類的四肢與杯龍類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的頭骨與杯龍類中的大鼻龍的頭骨相似。
中文學名
盤龍類
拉丁學名
Pelycosauri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盤龍目
分佈區域
北美洲
生存年代
二疊紀

盤龍類簡介

名稱: 盤龍目
體長: 3米。
體重: 1噸 -1.5噸。
食物: 食肉與吃植物的兩支。
辨認要決: 很大的扇葉分佈在從頸部到尾部前端。
種類: 盤龍類。
介紹:盤龍類就是早期的單孔類羣動物,它們四肢外張,並且匍匐前行。所謂單孔類羣,是指包括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和由其進化而來的哺乳動物的一個動物類羣,這些動物因其頭骨的每一側都只有一個開孔而得名。盤龍類最早出現在石炭紀時期,一直到二疊紀快結束時才完全滅絕 [1] 
盤龍類 盤龍類

盤龍類詳細介紹

盤龍類不屬於恐龍。盤龍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也稱“獸形爬行動物”或“下孔類”。他是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的中間類型,特別是後期的進步種類,已與早期的哺乳動物相差無幾。由於盤龍類的四肢與杯龍類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的頭骨與杯龍類中的大鼻龍的頭骨相似,因此,一般認為盤龍類是由杯龍分化出來的一支(一般認為如此,但也有認為爬行動物是多源起源的)。最初的盤龍類是蛇齒龍類,在蛇齒龍的基礎上,盤龍類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通向巨大凶猛的食肉的楔齒龍類,另一支發展為巨大的吃植物的基龍類,基龍類的頭骨小而扁平,牙齒大小一致,在齶骨上還有範圍廣闊的一叢叢的牙齒。 基龍的特徵是脊椎棘伸長,較厚重,並且沿着棘的縱行面上有許許多多的短側棘或橫樑。(並非所有的基龍類都有脊椎棘。克色氏龍(casea)和杯鼻龍(cotylorhynchus)都是結構體大,頭小,身子象桶的基龍類)。楔齒龍(sphenacodon)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牙齒的分化。第二是脊椎棘延長成長的棘刺。
這種巨大的有像蜥蜴四肢的動物,具有很大的扇葉分佈在從頸部到尾部前端,常被誤為恐龍。它其實是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祖先。它生活在二疊紀而在恐龍出現之前大多數滅絕掉了,只有少數幸運者頑強的活到了白堊紀,但也隨着恐龍的滅絕消亡了。它似乎對每個恐龍收藏者而言都誤認為恐龍,雖然,它明顯的具備著蜥蜴或者鱷類的匍匐而行的四肢構造與爬行姿態。
關於盤龍類
關於盤龍類(5張)

盤龍類演化歷史

盤龍目出現於晚石炭紀賓夕法尼亞紀),並且在二疊紀初期達到高峯,成為陸地上的優勢動物長達400萬年之久。少數存活到晚二疊紀樂平統。它們被後代獸孔目所取代,獸孔目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以前短暫地繁盛過。滅絕事件過後,主龍類爬行動物開始稱霸三疊紀。
早期的盤龍類即表現出前面列述過的下孔類的一般原始性狀。頭骨具有全套的骨頭成份,只有間顳骨在從迷齒類向最早的爬行動物過渡中消失了。有一個松果孔,有脊椎的間椎體,四肢與杯龍類的相似,但較細長。早期的盤龍類的頭骨,在許多方面與大鼻龍的頭骨十分相近,這也是把大鼻龍類作為這些爬行動物的祖先的一個理由 [2] 

盤龍類特徵

至少有兩個盤龍目演化支個別演化出由長神經棘構成的帆狀物,基龍科楔齒龍科。這些背帆生前可能由皮膚覆蓋,並用來作為控制體温的器官或是求偶時的視覺炫耀物。盤龍目的化石主要發現於歐洲與北美洲,但有些較小、存活時期晚的物種,是從俄羅斯與南非發現。
與大部分爬行動物不同,盤龍類的表皮缺乏鱗片。化石證據顯示某些蛇齒龍科的部分表皮覆蓋者多排皮內成骨,它們可能生前覆蓋者角質鱗甲。腹部則覆蓋者矩形鱗片,外表類似現代鱷魚的腹部鱗片。其他部分表皮可能沒有覆蓋鱗片,可能是類似某些哺乳動物的表皮。在某些現存哺乳動物,大部分身體是有毛囊、汗腺的表皮,腳部或尾巴等部分身體則覆蓋者鱗片,例如:齧齒目象鼩、鼠蝟、負鼠目犰狳、以及其他有袋動物
盤龍目是個並系羣,因為它們不包括獸孔目真盤龍亞目演化支是個包括進階型盤龍類、獸孔目與哺乳類的演化支。與盤龍目相比,這是個單系羣卡色龍亞目是盤龍目的演化分支,沒有留下後代。
為眾人所知的盤龍目包括:異齒龍(Dimetrodon)、楔齒龍(Sphenacodon)、基龍(Edaphosaurus)、蛇齒龍(Ophiacodon)。

盤龍類分類與演化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盤龍目是個並系羣,部分後代演化成獸孔目。在系統發生學中,盤龍目被認為是個演化支(包含獸孔目,哺乳綱),而非分類學上的目。
參考資料
  • 1.    邢濤總策劃;龔勳主編,恐龍時代百科全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4,第144頁
  • 2.    (美)E·H·科爾伯特,脊椎動物的進化,地質出版社,1976年03月第1版,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