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

鎖定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是指1954年在湖北黃陂(今武漢黃陂區)盤龍城商代遺址及其周圍的楊家灣、王家嘴、樓子灣、李家嘴等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銅器。
1974、1976年由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兩次進行發掘。
中文名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
發現地點
湖北黃陂
首次發現
1954年
發掘次數
2次

目錄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簡介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的發現,對於瞭解商代早期青銅文化的分佈、方國青銅器的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盤龍城地區的商代早期隨葬青銅器的墓葬主要集中於李家嘴一帶。李家嘴 1號、2號商墓均為大墓,其中2號墓未經擾亂,隨葬青銅禮器有鼎、簋、鬲、甗、罍、盉、斝、觚斝、盤等,共23件,還有鉞、戈、矛、刀等兵器。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
其陪葬墓也隨葬有刀、錛、鑿、鋸、鏃等青銅工具和兵器。屬墓主的爵、斝皆 5件成套,是迄今所見商代早期墓葬中成套爵、斝等級最高的,為商代銅器組合中所少見。
樓子灣、楊家灣一帶為小貴族和平民的墓葬,隨葬禮器的數量一至數件,器種有鼎、斝、爵、觚、鬲等。盤龍城商代青銅器的紋樣和形制屬典型的二里崗上層風格。
爵一律為扁體平底,流狹長,但同時出土了迄今僅見的管流爵一例,柱有短低矮的菌狀和釘子狀兩種。觚、尊、罍等圈足器的足部均有大亞形孔或大方孔,有的罍還在圈足邊沿留有數道缺口。紋飾的主體花紋為變形獸面紋,雙目圓大,線條粗獷。雷紋和連珠紋也比較多見。 [1]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合金成分以及隨葬習俗等均與黃河中游的二里崗上層文化相一致,證明商代早期青銅文化已分佈到此地。但若干當地傳統的文物遺存與上述青銅器並存,又説明它是商代早期某個方國的遺物。

盤龍城商代青銅器大銅鼎

正在對黃陂區盤龍城出土文物進行修復的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員胡家喜,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國家一級文物、著名的盤龍城大銅鼎,修復前曾是一堆碎片。 1989年10月,盤龍城考古工作站在商代墓葬中,發現了一件前所未見的特大青銅圓鼎,它對研究我國商代前期青銅鑄造工藝的發展水平,具有重大意義。遺憾的是,出土時它已成為一堆碎片。大致拼湊還發現,銅鼎缺少一耳,三足殘缺。
1991年,胡家喜和兩名助手開始修復該文物。由於大銅鼎變形嚴重,如用普通方法矯正,極可能使碎片發生斷裂。後來,胡家喜採用其發明的“加温矯形法”,即把變形殘片放入乾燥箱內,緩慢加温到200℃,保温一段時間,使殘片韌性增強,消除殘片矯形後產生的內應力。經過多次加温、矯形,慢慢使變形殘片恢復原形。隨後,他們將殘片焊接在一起,再用紅銅片對缺損部位進行拼對焊接,並根據有關資料,補齊了大鼎的足和耳。歷時一個半月,大銅鼎終於恢復原貌。1995年,該鼎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迄今所見我國商代早期最大的銅圓鼎。
不久,該鼎將在湖北省博物館新落成的綜合館《盤龍城》陳列中首次亮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