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視性監測

鎖定
監視性監測是指對污染源排放和區域環境質量進行的例行監測。它是環境監測的主體,是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管理的基礎。 [1] 
中文名
監視性監測
外文名
supervisorymonitoring
學    科
環境工程
領    域
環境科學
釋    義
對污染源排放和區域環境質量進行的例行監測

監視性監測監測的內容

①污染源排放的監控。即在工業、生活等污染源排放口設置自動監測儀器,或定期採樣,測定有害物質的瞬間濃度,單位時間平均濃度和排放量,污染物形狀等,並建立監測台帳及污染源檔案,編制表報、判斷排放標準執行情況和治理措施效果,為環境總量控制提供依據。
②區域環境的趨勢監測。定期、定點年復一年地測定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等環境要素中已知污染物的形態濃度在時間和空間的分佈狀況,並調查或測定影響環境質量變化的氣象、水文、地質、地理、社會生產、能源和人口情況,綜合分析環境質量現狀、問題和變化趨勢,提出改善環境質量和追蹤環境質量現狀、問題和變化趨勢,提出改善環境質量和追蹤環境目標的對策。其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擴大監視視野和增強監視功能,建立綜合觀測體系和國際合作監測網絡,對多要素進行同步監測,並運用現代信息傳遞系統,使世界環境狀況瞬間進入視野,實現對環境質量的有效控制。

監視性監測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為了特定目的,按照預先設計的時間和空間,用可以比較的環境信息和資料收集的方法,對一種或多種環境要素或指標進行間斷或連續地觀察、測定、分析其變化及對環境影響的過程。

監視性監測分類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是環境立法、環境規劃和環境決策的依據。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按其監測目的,環境監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監視性監測
監視性監測又稱為例行監測或常規監測,是對指定的有關項目進行定期的、長期的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狀況、評價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準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這是監測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廣的工作。監視性監測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的監督監測。
(2)特種目的監測
特種目的監測又稱為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包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糾紛仲裁監測、環評要求進行的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測等。
(3)研究性監測
研究性監測又稱為科研監測,是針對特定目的的科學研究而進行的高層次的監測,例如環境本地的監測及研究、標準分析方法的研究、標準物質的研製等 [2] 
參考資料
  • 1.    《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 環境科學大辭典(修訂版)[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委員會《環境科學》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環境科學[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