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氏菊頭蝠

鎖定
皮氏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pearsonii ),是菊頭蝠科菊頭蝠屬的動物。
皮氏菊頭蝠體型中等,從側面觀連接突先端低圓,與鞍狀構造間無凹缺,從前面觀鞍狀構造前狹後寬但前後部兩側各自平行。
皮氏菊頭蝠棲息於海拔1200-2000米的山洞中,為羣居生活,捕捉昆蟲為食。
皮氏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皮氏菊頭蝠
拉丁學名
Rhinolophus pearson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翼手目
菊頭蝠科
亞    科
菊頭蝠亞科
菊頭蝠屬
皮氏菊頭蝠
亞    種
2亞種
分佈區域
中國、印度、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185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皮氏菊頭蝠形態特徵

Rhinolophus pearsonii
Rhinolophus pearsonii(5張)
皮氏菊頭蝠體型中等大小、馬蹄葉寬大,覆蓋上唇,其寬度均為10.3(10-10.5)毫米,兩側小副葉退化,鞍狀葉前部窄,後部寬,但兩部各自平行,連接突先端低圓,與鞍狀構造間無凹缺,頂葉較高,先端漸尖呈楔狀。翼膜起於脛基,呈褐色,翼幅290-310毫米。第3、4、5掌骨依次增長,股間膜後端較平不突出。
皮氏菊頭蝠體毛長而柔軟,背毛長約12毫米,呈棕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逐次呈淺沙灰色,下體胸毛長約11.5毫米,較上體淺,幼體毛帶藕灰色。
皮氏菊頭蝠前頜骨為軟骨,一對小門齒着生於上,鼻骨突起呈泡狀,額骨背面之“V"形骨嵴在眶間區前部相會,向後與發達的矢狀嵴相連,枕部人字嵴較發達。
皮氏菊頭蝠上頜第1前臼齒位於齒列之中,第2前臼齒髮達,其齒峯高於臼齒。下頜第2前臼齒極小,位於齒列軸之外,故第1與第3前臼齒相接觸。 [2] 

皮氏菊頭蝠棲息環境

皮氏菊頭蝠棲息於海拔1200-2000米的山洞中,洞道不深,約40-50米,進洞可見微弱光線,洞內碳酸鈣沉積形態結構複雜,洞口周圍常有闊葉林或灌叢。 [3]  [4] 

皮氏菊頭蝠生活習性

皮氏菊頭蝠為羣居生活,常十餘個至幾十個不等共居一山洞,但均分別獨自懸掛於巖壁或洞頂。比較機靈,一有干擾,隨即飛出洞外。常與蹄蝠、鼠耳蝠、折翼蝠等共棲,冬眠時也有單一種羣棲居於水洞的,息止時常成片或成行倒掛於巖壁上,並以翼膜覆裹身體,棲息高度一般2-4米。傍晚出洞覓食,捕捉昆蟲,尤其嗜食蚊類,腸長約為體長的2.6倍(2.4-3.1),胃內容物為蚊、鱗翅目昆蟲及少量未消化的鞘翅。 [5]  [4]  [2]  [6] 

皮氏菊頭蝠分佈範圍

皮氏菊頭蝠在中國以內分佈於陝西、四川、雲南、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中國以外分佈於印度、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 [6] 

皮氏菊頭蝠繁殖方式

皮氏菊頭蝠在秋季或初冬交配,出眠後產仔,每胎1仔,重7克,前臂長29毫米,幼仔要發育到次年秋季始達性成熟。 [3] 

皮氏菊頭蝠亞種分化

皮氏菊頭蝠2亞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Rhinolophus pearsoniipearsonii
Horsfield,1851
2
皮氏菊頭蝠中華亞種
Rhinolophus pearsonii chinentis
Andersen,1905
(以上內容來自: [2] 

皮氏菊頭蝠保護現狀

皮氏菊頭蝠保護級別

皮氏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7] 

皮氏菊頭蝠種羣現狀

皮氏菊頭蝠普遍和廣泛分佈的在南亞北部、東南部和中部,中國和東南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沒有這個物種作為一個整體所面臨的主要威脅,但受棲息地破壞的影響,局部地區種羣數量下降。 [7] 

皮氏菊頭蝠資源價值

皮氏菊頭蝠捕食昆蟲,尤其嗜食蚊類,屬益獸。糞便能入藥,也能作肥料。 [5] 
參考資料
  • 1.    Rhinolophus pearsonii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6-05-27]
  • 2.    王岐山主編,安徽獸類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3,第54頁
  • 3.    黎道洪編著,貴州喀斯特洞穴動物研究,地質出版社,2007.6,第95頁
  • 4.    《四川資源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四川資源動物志 第2卷 獸類,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37頁
  • 5.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 獸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36頁
  • 6.    鄭生武,宋世英主編,秦嶺獸類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6,第119頁
  • 7.    Rhinolophus pearsonii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