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氏叫姑魚

鎖定
皮氏叫姑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叫姑魚屬魚類,別名為姑魚、叫姑、加網、小白魚等。 [6-7]  身體延長而側扁。鰓蓋青紫色,頦孔似五孔型,耳石盾形;身體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吻端、頰部、喉部被圓鱗,身體被櫛鱗;側線完全;鰾圓柱狀,前部兩側突出形成錘狀側囊;第一背鰭上端黑色,其餘鰭淺灰黃色;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1個深凹刻;腹鰭第1枚鰭條稍呈絲狀延長。幼魚尾鰭楔形或尖形。 [6] 
皮氏叫姑魚分佈於朝鮮西南、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沿海等海域。 [8]  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9]  棲息於水深40米以內的泥沙底質或岩礁周圍,有時進入河口。以甲殼動物、多毛類、小魚等為食。 [6]  1齡性成熟。產卵期為5-7月,盛期為6月份。懷卵量為0.7萬-10萬粒。卵圓球形,浮性卵。 [9] 
皮氏叫姑魚是高、中級肉食性魚類的食料生物,在中國東山灣海洋食物網中是重要的一環。 [10] 
外文名
Belanger's croaker
別    名
小白魚
赤頭
黑耳津
叫吉子
小叫姑
中文學名
皮氏叫姑魚
拉丁學名
Johnius belanger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石首魚科
叫姑魚屬
皮氏叫姑魚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Cuvier,1830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皮氏叫姑魚形態特徵

皮氏叫姑魚成魚

體長為體高3.7-3.9,為頭長3.5倍。頭長為吻長4.0-4.5倍,為眼徑4.0-4.1倍,為眼間隔3.6-4.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3.0-3.3倍。 [3] 
皮氏叫姑魚
皮氏叫姑魚(8張)
體延長,側扁。吻圓突;口裂小,下位,近水平,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中央下方;上頜齒最外列齒大,齒數稀疏,其餘內列齒5-6列,均細小;下頜齒細小呈絨毛狀,內外列同大;吻緣孔5個,中央孔呈三角型,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凹入成5片狀;吻上孔5個,中央3孔圓而大,呈弧形排列,左右各有一外側孔,孔小且向中央側裂;頦孔為似5孔型呈弧形排列,中央頦孔隔成2孔,內側頦孔為長裂型,外側頦孔大呈三角型。眼眶下緣距前上頜骨水平線有一鱗片寬。鼻孔2個,圓形,後鼻孔較大。前鰓蓋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短小,最長鰓耙只有鰓絲的1/3。除吻端、頰部及喉部為圓鱗,餘皆被櫛鱗;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佈滿小圓鱗。耳石為叫姑魚型,印跡頭區半圓形,尾端擴大為圓錐形。背、腹鰭基起點約相對;胸鰭基上緣點在背腹鰭起點前,鰓蓋末緣下方;尾部楔形;腹腔膜灰褐色,胃為卜字形,幽門垂6個,腸為2次迴繞型,鰾為叫姑魚型,前端呈左右突球狀,附枝14-15對,第一對伸入頭區。 [4] 
體側上半部灰褐色,體背在背鰭基下方具5-6黑斑,下半部淺灰褐色,有銀白亮光;背鰭褐色,末緣黑色;腹、臀鰭上半部黃褐色,下半部黑色;尾鰭前半部黃褐色,後半部黑色;胸鰭淺褐色,鰭基內緣有褐色腋斑;鰓蓋青紫色,在2扁棘間有一暗斑;鰓腔黑褐色;口腔白色。 [4] 

皮氏叫姑魚幼魚

1.25毫米初孵仔魚,卵黃囊梨狀,油球位於卵黃囊中下方,體幹上的色素仍以褐色、淡黃色為主,並帶有淡紫色。全長2.33毫米仔魚,口微裂於頭的腹面,心臟前移拉長,胃和食道相通,油球上棕、橘黃色色素呈輻射狀色素塊,肛節30-32對。 [3] 

皮氏叫姑魚生活習性

皮氏叫姑魚為暖温性近岸中下層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泥沙底以及岩礁附近海區,產卵時能發出“咕咕”叫聲。據推測,中國東海有兩個地方羣體,東海北部羣越冬場在濟州島西南部,春季向西至西南洄游,春未至夏季到近海區產卵,夏季到東海北部至江蘇近海海區,產卵後親體分散索餌,冬季返回濟州島西南部越冬。另一為東海南部羣體,越冬場在台灣海峽至台灣北部海區,春季向近海和向北洄游,春末至夏季主要分佈在中國福建北部至浙江南部近海產卵,秋季分散索餌,冬季返回越冬場。 [3] 
主要餌料為橈足類、多毛類、細螯蝦、小眼端足類、小蟹、褐蝦、鼓蝦和小魚等。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主食小型魚、蝦類、底棲生物等。 [3] 

皮氏叫姑魚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波斯灣,東至澳大利亞北部。在中國分佈於渤海(在渤海灣南起河北的秦皇島、北達天津歧口)、黃海、東海、南海。 [2]  [5] 
國家地區: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馬來西亞、緬甸、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 [2] 
皮氏叫姑魚分佈圖 皮氏叫姑魚分佈圖

皮氏叫姑魚繁殖方式

中國東、南海區的產卵場分散不集中,幾乎在沿海淺水區均有產卵產卵期黃渤海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盛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上句,東海區產卵期略早於黃、渤海。產卵期間喜棲息於透明度低的河口淺水區,底質大多為細沙泥,水深5-15米。懷卵量為7-10萬粒。 [2] 
卵圓球形,彼此分離,浮性,無色透明,卵膜薄而光滑,卵徑為0.1-0.7毫米,卵黃細勻,略帶淡黃色,油球1個,球徑0.19-0.20毫米,卵周隙小,胚體形成前僅在卵的動、植物極兩端出現一小間隙。原口封閉後克氏泡出現,肌節4-5對,整個胚體佈滿褐色、深黃色點狀色素胞油球表面布有星狀褐色素。 [3] 

皮氏叫姑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皮氏叫姑魚主要價值

皮氏叫姑魚為小型食用魚,系定置網和拖網等作業兼捕對象。 [3]  經濟價值高,在水暖花開的春、夏季是盛產的高峯期。肉質佳,糖醋、清蒸皆宜,為了保存的方便,市面上也有曬乾的魚出售。 [4] 
參考資料
  • 1.    Johnius belangerii (Cuvier, 1830)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1]
  • 2.    Johnius belangerii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1]
  • 3.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34-337頁
  • 4.    Johnius belangerii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5.    皮氏叫姑魚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6.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5頁
  • 7.    李明德,張洪傑等著,渤海魚類生物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09,第44頁
  • 8.    鄧家剛編著,廣西海洋藥物,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9,第53頁
  • 9.    王所安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魚類,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5,第239頁
  • 10.    林龍山著,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常見游泳動物,海洋出版社,2013.12,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