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鎖定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河北省邯鄲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冀南皮影戲,是流行於河北省南部農村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皮影戲,當地人稱為“撖皮影戲子的”,主要流行在邯鄲市的成安縣、肥鄉縣、永年縣、魏縣、館陶、磁縣、大名、曲周等地,其影響範圍延伸到冀中地區及山西周邊的地區。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戲(冀南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1。 [1]  [14] 
中文名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7] 
非遺級別
國家級 [7] 
非遺編號
Ⅳ-91 [7] 
申報地區
河北省邯鄲市 [1]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1] 
保護單位
邯鄲市羣眾藝術館 [1]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歷史淵源

冀南皮影源自北宋中原的影戲,有着千年的傳承和積澱,它較多地保持着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9]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
中國最早關於影戲的記載就在宋代,到了北宋,才開始有皮影戲活動的記載,並且在這些文獻資料中發現,皮影戲在這個時期已經發展的很興盛了。南宋時期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道“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演出情況,並且記錄了關於崇寧、大關以來弄影藝人的姓名。
冀南皮影戲具體的起始年代己難以考證。據一些民間老藝人相傳,北宋滅亡以後,金國侵入宋朝的國都河南開封,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兩個皇帝擄走,同時還將一些能工巧匠及皮影藝人也抓在內。在被押解向金國走的路上,這些皮影藝人半路逃跑,其中一部分藝人在冀南一帶安了家,並將皮影藝術逐漸傳開 [9]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文化特徵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成員構成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班一般由12-13個人組成,影戲演出都在影窗後的同一空間中。藝人們也習慣像戲曲一樣分為“前台”和“後台”,或者“前場”和“後場”。前後台的演出任務:分為前台表演和後台伴奏。表演,又分操縱和唱唸;伴奏也細分為文場和武場。其大致分工是:演員的分工一般是主操縱一人,其站在影窗後面的正中位置,他不僅需要操縱影人表演,同時還需要承擔劇中某角色的念唱。另有副操縱一人,俗稱“幫扦”,職責是為主操縱準備影人道具,並且操縱配角影人表演,有時兼某個角色的唱腔;主唱一個,位於兩個掌扦之後偏左,演唱主角的唱腔,既和伴奏呼應,又和主操縱配合。伴奏樂隊按照打擊樂、管絃樂分坐內台的兩側,其中打鼓板者兼司簡板。打擊樂包括大謬、鈸、小謬、拂子等,管絃樂包括笛子、二胡、板胡、二絃。 [8]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唱腔種類

冀南皮影戲有自己豐富的聲腔體系,其唱腔激昂高允、鄉土韻味濃郁。其早期的唱腔為“九腔十八調”,旋律簡單、節奏單調緩慢。後來逐漸吸收了其他劇種、曲種的牌子曲音樂,才形成了調式優美、板式豐富的冀南皮影唱腔。
冀南皮影戲唱腔種類豐富,其中磁縣、成安縣、肥鄉縣靠近成安地帶的皮影戲唱懷調;肥鄉東北部、曲周、永年皮影戲唱南調(即老豫劇);肥鄉縣李焦寨村皮影戲唱武安平調;魏縣皮影戲唱四股弦、大平調、懷調、豫劇;大名縣、館陶皮影戲主要唱大平調;永年皮影戲唱腔主要為南調,在形成和傳承過程中,逐漸吸收融合了永年很多地方文化樣式的特色,比如永年吹歌的音樂、永年小曲的唱腔、永年地方戲的程式韻律等。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各類唱腔的板式主要有:二板、緊二八板、慢二八板、快板、飛板、流水板、慢板、散板、慢板壓、磨板、躲板、竄板、二板壓、金鈎掛、倒三板、小槍板、文栽板、武栽板等。 [8]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伴奏樂器

冀南皮影戲伴奏樂器主要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包括二胡、三絃、板胡等絃樂,笛子、嗩吶、馬號、星等吹奏樂。武場樂器有:板鼓、簡板、高音錫、中音錫、低音錫、大鑔、小鑔、大錫、手錫、梆子、大鼓、鈸等。曲牌分絃樂曲曲牌和嗩響曲牌,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大救駕”“上香盤”“拆不斷”“風流逛”“小花園”等;錫鼓點主要有“老八錫”“打嘉興”“鳳凰三點頭”“擊三槍”“五頂槌”等。
樂隊演奏時主要以板鼓為主,演奏者被稱為“鼓佳”、“鼓師”。樂隊會依照不同影人的出場來演奏不同的曲子。大錫多用於演武戲或重要人物、突變情節時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手錫也叫小錫,無固定高音,用薄木片敲擊,打法也與大鎖大致相同,常圍繞着大錫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 [8]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演出習俗

冀南皮影有着傳統的供奉習俗,每次演出前,他們總要先點燃香燭,祭拜觀音菩薩、孫悟空、關公諸神影人。平時逢年過節也要燒香上供,要把影箱中的觀音、佛爺等請出來,供奉在神桌上,給它們燒香上供,以此祈求風調雨順。隨着時間的演變,現很多班社都已經取消了演出前的祭祀習俗。 [9]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代表劇目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主要演出傳統劇目為主,而且沒有文字劇本,藝人演唱劇目完全靠口傳心授,唱腔與對白具有濃郁的冀南方言,表演通俗易懂,地方特色非常突出。影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傳統劇目及新編劇目兩種,具體又可分為連台本戲、單本戲劇目及現代民間生活劇。冀南皮影戲的傳統劇目多為神話傳説和民間故事,又分為“神仙戲”“洞府戲”“凡人戲”等,冀南皮影戲的正本戲演出多以連台本戲為主,而每次正本戲演出時一般會加演傳統小戲,俗稱“墊戲”。 [8]  神戲是指有仙人、玉帝等人物出現的,如 《封神演義》 《八仙過海》; 洞戲是指以妖怪洞府為主要故事情節的,如 《西遊記》; 而以帝王將相、人間凡事為內容的稱為 “凡戲”,如宋朝戲、三國戲等。由於皮影戲在當地演出時,演唱多為地方戲曲的腔調,所以皮影戲也經常能夠演出一些當地民間戲曲的劇目,如懷調戲傳統劇目《包頭山》等。 [9]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傳承保護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傳承價值

冀南皮影戲的重要研究價值則在於它是宋代中原皮影戲的嫡脈流傳,它較多保留了中國皮影早期的面貌,相比國內其它流派皮影如陝西皮影浙江皮影泰山皮影等,在歷史、造型特色、代表劇目、唱腔、表演技藝等方面有着強烈的差異,體現着中國早期原生態皮影戲的表演形式,更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和學術研究價值。 [8]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傳承狀況

冀南皮影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其傳統的民俗文化內涵逐漸消失。由於受到影視等現代文化的衝擊,演出市場的萎縮直接威脅到這一藝術劇種的生存。冀南皮影藝人老齡化非常嚴重,他們由於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他們雖有興致操弄此戲,但有時要從幾個村子湊班才能演出。影戲箱越來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藝人已經沒有了。 [10]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傳承人物

李修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傳承人。 [11] 
申國瑞,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冀南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12] 
傅希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冀南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13]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邯鄲市羣眾藝術館會獲得“皮影戲(冀南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皮影戲(冀南皮影戲)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2008年12月,邯鄲市文化局編輯出版《冀南皮影藝術》。 [3] 
重要演出
2014年11月,冀南皮影戲參加河北皮影藝術展。 [6] 
2017年7月,冀南皮影戲藝人在邯鄲市肥鄉區舊店小學開設皮影戲課堂。 [4] 
2018年5月17日,冀南皮影戲作品《完璧歸趙》在邯鄲博物館演出。 [5] 
2020年11月,冀南皮影戲在邯鄲市工人劇院舉辦非遺文化惠民演出。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