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下裂頭蚴病

鎖定
皮下裂頭蚴病是由曼氏迭宮絛蟲的幼蟲——裂頭蚴寄生於人體引起的慢性寄生蟲病。多見於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我國以廣東、吉林、福建多見。多因在流行區吃生蛙、蛇肉,飲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瘡、敷眼而感染,臨牀表現為遊走性皮下結節或腫塊。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腸腔和皮下組織
常見病因
將蛙肉貼敷於眼、傷口、膿腫上,進食未熟的蛙、蛇、鳥或豬肉,或是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
常見症狀
紅、腫、熱、痛等症狀,蕁麻疹,眼瞼紅腫、眼瞼下垂、結膜充血、有異物感或蟲爬感等
中文名
皮下裂頭蚴病

皮下裂頭蚴病病因

曼氏疊絛蟲成蟲寄生在貓、狗、虎等食肉動物腸道中,蟲卵隨糞便排出,在水中孵出鈎毛蚴,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蝨吞食在其體內發育成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劍水蝨被第二中間宿主蝌蚪吞食,原尾蚴進入皮下和肌肉組織發育成裂頭蚴,當蝌蚪發育為青蛙時,裂頭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處寄生。如蛙被蛇、鳥等吞食後,裂頭蚴穿過腸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繼續生存。人可成為第二中間宿主、轉續宿主或終宿主。如將蛙肉貼敷於眼、傷口、膿腫上,蛙肉中的裂頭蚴因趨温特性而自創口侵入人體;進食未熟的蛙、蛇、鳥或豬肉,裂頭蚴經口入腸,最後移行到皮膚;或是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誤吞入含原尾蚴的劍水蝨,原尾蚴通過腸壁進入腹腔、皮膚、肌膜等處,約經20天發育為裂頭蚴,寄生在腸腔和皮下組織。

皮下裂頭蚴病臨牀表現

1.皮膚表現
皮損為位於軀幹或四肢皮下的黃豆至核桃大的炎性遊走性腫塊結節,圓形、柱狀或線形,中等硬度,與皮膚無粘連、無壓痛,數目為1~2個,可有瘙癢及蟲爬感,亦可無任何自覺症狀。如合併感染,則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有時出現蕁麻疹
2.眼部表現
表現為眼瞼紅腫、眼瞼下垂、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痛、奇癢、有異物感或蟲爬感,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多為單眼感染,可反覆發作,多年不愈。若裂頭蚴自行逸出,則可逐漸自愈。如裂頭蚴寄生在眼球可導致眼球突出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玻璃體渾濁、白內障、疼痛性角膜炎、角膜潰瘍穿孔甚至失明。

皮下裂頭蚴病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
2.活組織檢查
眼瞼和其他部位出現皮下游走性結節,皮下包塊和眼瞼結節活檢可找到蟲體。
3.病理檢查
顯示嗜酸性肉芽腫,可見夏科-雷登結晶。移動腫塊病變中心為蟲體橫切面。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檢測可輔助診斷。

皮下裂頭蚴病診斷

在流行區有吃生蛙、蛇肉史及飲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瘡、敷眼病史,患處出現遊走性皮下結節或腫塊,結節活檢找到蟲體,即可確診。

皮下裂頭蚴病治療

皮下組織及眼裂頭蚴病以手術摘除蟲體為主。手術需水腫減輕、硬結形成後進行,取出蟲體。一般病例手術後可給予吡喹酮治療,同時用激素類藥物以減輕因蟲體破壞所致的過敏反應。

皮下裂頭蚴病預防

加強衞生宣傳教育,不吃生蛙、生蛇肉,不飲生水,避免用蛙肉、蛙皮敷傷口及眼,切生肉、熟肉的刀和菜板須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