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苗圖

鎖定
百苗圖有40幅,其中36幅均有附文字説明,長短不一,載於圖端,其中2幅有紅籤貼於圖上,標出民族名稱,另有2幅紅籤殘落。
中文名
百苗圖
性    質
中國畫
內    容
貴州少數民族圖畫
尺    寸
高28釐米,寬16釐米

百苗圖簡介

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浩如煙海,歷代文人墨客都重視藝術作品的自我創新,對文人繪畫推崇備至。但是反映民族風情的繪畫作品,卻很少被載入史冊。在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1999年春季拍賣會上,擬拍一件《百苗圖》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在預展過程中經過仔細觀看,從冊頁形式上看,為折裝冊頁彩繪紙本,高28釐米,寬16釐米。此圖的繪畫風格是由實地寫生所繪,繪者恰到好處地發揮了傳統工筆畫的特長,把人物舉止、服飾和有地方特色山水景色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結構上作了極好的裁減,空白之處添加上工整的小楷文字説明。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貴州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使得居住在這裏的各族人民築寨而居,傍水而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和民族風情。《貴州百苗圖》,即是清代貴州各民族人物風情的真實寫照。該畫冊套色人物畫,細膩逼真,行草字體的民族服飾、習俗介紹,概括精煉。對於研究貴州少數民族風情來説,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通冊畫面色調和諧,鮮而不豔,筆力勁健。人物形象刻劃生動自然,衣着各不盡同,神情迥異,其中幾幅畫中的舞者,姿態輕盈,非常自然。衣物線條挺拔流暢,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設色淡雅。樹木先以墨筆勾出,後染汁綠,遍數不等;山石細筆勒皴,汁綠暈染,石綠輕罩,花青點苔;屋宇欄柱用墨勾線,暈以黃畫出。無論是從畫面的設色作風與空間結構,或畫中所藴寓的審美情趣,都顯示出地方文人畫家尊重寫實的作風,它是一部珍貴的反映民族風情的繪畫資料。 [1] 

百苗圖年代

百苗圖  清代彩繪本 百苗圖 清代彩繪本
有關圖書館、博物館和個人收藏中有過不下十幾種《百苗圖》,其中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一部較早,原訂為元代,但其它《百苗圖》的創作年代上限最早的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下限直至清代末期(1911年)。此幅《百苗圖》的創作年代因沒有繪畫作者的署名和收藏者的題記,為其斷定創作年代增加了困難。但是在每幅畫中的説明文字中均標明瞭某種民族在某地區,而這些地區的行政區劃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後都有明確的變化。在畫冊第四幅的説明文字稱:“卡尤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都勻、平越府屬。”;第五幅的説明文字:“捕籠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府、定番、廣順州。”文中都提到了“興義府”。該府是“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在第21幅的説明文字中稱:“農苗在貞豐、羅斛、冊亭,原隸粵西,雍正五年改轄黔省。”其中的“貞豐”是“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貞豐州。”在第20幅的説明文字中又記載:“夭苗又稱夭家,在平越州屬,多姬姓。”其中的“平越州”原是“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置平越軍民府,治平越衞城(今城廂鎮),屬貴州都司。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衞改置平越縣,與府同城。嘉慶三年(1798年)廢府、縣,改置平越直隸州。1913年又廢州,復置平越縣。”。以上行政區的劃分為本冊提供了準確的斷代依據,證明此圖冊的創作年代不能早於嘉慶二年,應為嘉慶年間的作品。

百苗圖產生的背景

《百苗圖》原本為清嘉慶年間貴州八寨(今貴州省丹寨縣)理苗同知陳浩所作《八十二種苗圖並説》。我國古代帝王為了宣揚“文治武功”,加強中央王朝與地方民族的隸屬關係,常常繪有職貢圖,其中以清代為盛。清代《皇清職貢圖》序載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上諭説:“我朝統一區宇,內外苗夷,輸誠向化。其衣冠狀貌,各有不同。著沿邊各督撫,於所屬苗、瑤、黎、僮以及外夷番眾,仿其服飾,繪圖送軍機處,匯齊呈覽,以昭王會之盛。各該督撫於接壤處,俟公務往來,乘便圖寫。不必特派專員,可於奏事之便,傳諭知之。”在乾隆皇帝的倡導下,各民族地區的官吏都爭先請畫師繪製,出現不少民族地區風俗畫,如《百苗圖》、《番俗圖》等,並彙集中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欽定宮廷畫師丁觀鵬、金廷彪、姚文瀚、程梁分別繪製《皇清職貢圖》。經過四年的繪製,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終告完成。事後各地官員也將本地民族圖冊,臨摹轉抄,送給友人,因此流傳於民間。"婦人編髮為髻,近多圏以銀絲,扇樣冠子,綰之以長簮耳墜,項圈數圍,短衣以五色錦鑲邊袖。"、"姑之女必適舅之子為室,聘禮不能措則取償於孫。倘外氏無相當子弟,抑或舅無子,姑有女必重賄於舅,謂之外甥錢,姑女方許另配。若無錢賄於舅者,姑之女終身不敢嫁也。"這是貴陽市檔案館館藏畫冊《貴州百苗圖》對"斧頭苗"這一分支的服飾、習俗描寫。在畫冊中,諸如"宋家苗"(今布依族)的"打親","紅苗"的"弔古","西苗"的"祭白虎"等等,這些清代貴州少數民族風情,都匯粹其中。

百苗圖學術價值

該冊《百苗圖》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貴州各民族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禮儀風俗和民族信仰。

百苗圖再現民族生活

首先是貴州古代民族物質生活的再現:
物質生活中包含了服飾、建築、飲食等生活狀態。此圖描述的民族服飾、頭飾不僅有其具體形象,還以服飾特徵冠以民族支系名稱,如狗耳籠家“男女服色皆白,髮結如狗耳狀。”;馬蹬籠家“婦人以淄布作冠,髮髻若馬蹬狀。”;大頭籠家“男子戴竹笠,婦人穿青土布衣短裙,斂馬鬃扎發盤髻為蓋,名曰‘大頭'。”;白苗“衣白,男子束髮,女子盤髮髻長簪綰髻。”;青苗“男女青衣,婦人用青布束髮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鍋圈仡佬“男子織斜文布為衣,婦人以青布籠發如鍋圈狀,青衣缺裙。”;披袍仡佬“男子穿短裙,衣長尺餘,外披一袍,由頭至背,鑿竅為領,裙用羊毛布織成。”目前,研究貴州民族服飾的著作不少,但都是根據當代民族調查的結果,其實在各種《百苗圖》中有許多服飾資料,不僅為服飾研究提供大量的資料,還能看到當地民族的服飾演變過程。
民居建築在《百苗圖》中也有不少反映。該圖所表現的各民族的居住環境已進入定居狀態。由於當地的氣候炎熱多雨、土地潮濕,蟲蛇眾多,他們的建築多采用“幹欄”式,即二層建築,如夭苗“女子及笄,造竹樓野處。”不過,幹欄建築也有利於飼養牲畜 “上人下畜”,乃是當地住俗的特點之一。
當地的飲食狀況各民族的習慣也各不盡相同。如白倮羅“負茶葉生理,茹毛飲血,無論鼠雀 蠕動之物攫而燔,飲食無盤盂,以三足釜攢食如 。”;青仲家“斂牛馬犬骨米糝酸臭為佳。”;紅苗“凡牲畜皆背殺,以火去毛,微煮帶血而食。”;黑苗“食稻糯。”以上所述食風雖然已食稻穀,但皆保留了一些原始生活狀態,但這些習俗已經成為歷史。

百苗圖描述生產活動

其次《百苗圖》對當地的生產活動有許多描述。
貴州各民族基本以農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也從事漁獵和手工業。當時以農耕為主的農苗已種植了水稻,圖中繪一插秧場面,三個男子在水田中插秧,岸邊一婦女向他們遞秧苗,遠處一水車正在向水田內灌溉。説明當時貴州的部分少數民族已經懂得利用灌溉技術。由於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有的民族還善於漁獵。有的民族精於手工業製造,如倮羅“造堅甲利刃,畜良馬、好射獵,習鏢槍勁弩,鬥擊刺之。”;在披袍仡佬圖中繪一打鐵爐情景:一婦女拉風箱,一男子拿鐵鉗在爐上鍊鐵,一男子拿錘在砧子上正等待錘打,旁有兩婦女坐在石上聊天;在花仡佬、蠻人、九股苗圖中均繪有狩獵場景;在水仡佬圖中繪三人在河中捕魚的場景。通過圖中的文字和繪圖得知當地的紡織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夭苗“婦人善織染”;紅苗“衣用班絲織成,女工為務”;在仡僮圖中繪一竹樓,房內一中年婦女在紡紗,一位老婦在給孩子梳頭,另一男子捧一竹籃紗軸回家。

百苗圖描述風俗信仰

此外,《百苗圖》有許多風俗信仰的場面。
此圖所描繪的一些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在貴州現代生活中已經基本消失。例如打牙仡佬“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鎮縣。女子出嫁先折去門牙二齒,謂恐害夫家。”;宋家的搶親;卡尤仲家:“六月六日為大節,作孟春聚。未婚男女寬廠跳月,口吹苗笙歌舞,互相拋球,剪衣換帶約而私合,從此方用媒約聘,知生子後再歸夫家。”花苗“每歲春首擇平地為月場,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搖鈴,歌舞戲謔,終日所私,亦用媒妁聘禮,以牛馬通知”。佯獷苗“婚姻牽犬以饋。”以上風俗多半已經消失,或者發生變異。當時的喪葬風俗也有特色,如捕籠仲家“喪則屠牛,招戚以牛角酒歡飲,孝子不食肉,惟啖魚蝦,祭必用魚,葬以傘罩墳,期年後焚之。”;曾竹籠家“人死殮而焚之,葬其枯骨,七月七日祭掃祖塋。”;紅苗“人死將所遺衣服裝成形像,眾皆擊鼓名曰‘弔古'。”;黑苗“人死以紅綠線繫於竹竿,插在墳前,男女哭祭也。”;夭苗“死不葬,藤蔓束樹間也。”;紅仡佬“親死殮棺不葬,置崖穴間或臨大河,不施蔽蓋而樹傍,名曰‘家親殿'。”;仡僮“親死不置棺木,以唱鑲木板殮而停之,葬時子女痛哭出血,守墳三日而返。”;八番苗“葬不擇期,漏夜出棺,謂‘不忍死者'雲。”這些記載對研究中國喪葬史有重要借鑑,也可印證考古資料,如二次葬、扭首葬。反映宗教信仰資料也不少,如此等等鍋圈仡佬圖上繪有郊外供有虎頭,由四人供奉。“病不服藥,用面作服虎首,飾以紅綠線置簸萁內,延鬼師禱之。”;休佬圖繪有野外山石置一草龍,上插有五色彩旗,前置兩蠟燭和三隻酒杯,正有三男在祭拜,後面有一婦女提祭品過來。“祭鬼用草龍船插五色旗,往郊外祭之,遇節歌舞為歡。”; 人則在一台地上擺有經書、香爐和蠟燭,其下有三人在賧佛,一人在後舉送蠟燭,“淳而信佛”,這是古代白族信仰佛教的反映。土人則在村外小橋旁有一組六人在演儺戲,其中一人左手拿一戢、右手拿一儺面具,在其餘五人的伴奏下起舞“歲首扮鑼擊鼓以唱神各,所至之家皆供飲食。”。這是目前我們看到的貴州儺戲的最早形象,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總之,這部《百苗圖》所繪的地域為貴州省,包括苗族、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各個支系。眾所周知,有關貴州民族的文字記載還是不少的,尤其是地方誌記錄最詳,但是有關各民族的具體形象和生活狀況卻缺乏物證,《百苗圖》無疑是重要的貴州民族形象的載體,對研究貴州民族歷史、民族學、民族工藝、民族美術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 [1] 

百苗圖百苗圖全幅描述

百苗圖猓玀

畫面上繪有四人,兩人騎馬,一人衝鋒在前,持鏢欲鬥,另兩人步行,其中一人背弓持鏢緊隨馬後。所用馬鐙是兜狀的,與近代彝族馬鐙一樣。畫右上方有説明文字:“文字曰:猓玀本盧鹿,而在大定府屬有黑白二種,黑者為大姓,白者次之。深目長身,黑麪白齒,鈎鼻鬢而髯,又名烏蠻羅鬼,蜀漢時有濟火者,從武侯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安氏世祖,分地土四十八部,部長曰:‘頭目',其等有高貴者曰:‘更苴',不名不拜,賜鏤銀鳩几杖。大事悉取決焉;次則慕魁、勻魁,以致黑乍職守。亦有文字,類似滿書。男以青布籠發而束於額角狀,衣大袖,女衣裙。最長集所屬披甲馳馬,死以錦棉裹屍,焚之於野,招魂而葬。性最蠻,主即酷虐不二。造堅甲利刃,畜良馬、好射獵,習鏢槍勁弩,鬥擊刺之,故軀兵為諸蠻冠首。俗雲:‘水西羅鬼,擊頭掉尾'。言相應之速也。”

百苗圖女官

繪五人,女官居中騎在馬上,一女侍前導,後兩男侍撐傘、護衞,在女官前跪一女人,雙手舉牛角杯作敬酒狀。左上方有説明文字:“女官即倮羅正妻,稱曰‘耐德'。編髮為髻,用青布蒙首,多戴銀絲花貼額大耳環,拖長裙三十六幅。非耐德所生不繼立,土官如子幼,耐德代為土務。”

百苗圖白倮羅

繪一夫婦帶一小孩在棚子內燒飯,地上放一三足釜,內有食物,一老者揹簍歸來。文字曰:“白倮羅在大定府屬,與黑倮羅同。負茶葉生理,茹毛飲血,無論鼠雀 蠕動之物攫而燔,飲食無盤盂,以三足釜攢食如 。人死以牛馬皮裹屍焚之,居普定者名‘阿和',亦同此類。”

百苗圖卡尤仲家

繪村外河邊廣場,有三女一男在拋繡球。圖右上方有文字説明:“卡尤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都勻、平越府屬。男子服色與漢人同,婦女藍花帕蒙首,短衣小袖,細褶長裙,嚴寒盛暑衣無增減。六月六日為大節,作孟春聚。未婚男女寬廠跳月,口吹苗笙歌舞,互相拋球,剪衣換帶約而私合,從此方用媒約聘,知生子後再歸夫家。”

百苗圖捕籠仲家

繪五人,其中一男子與一兒童在擊鼓,另有兩婦女與一老人交談。其上的文字曰:“捕籠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府、定番、廣順州。以十月朔為大節,擊銅鼓為歡。喪則屠牛,招戚以牛角酒歡飲,孝子不食肉,惟啖魚蝦,祭必用魚,葬以傘罩墳,期年後焚之。出入鏢杆利刃,睚眥之仇必報”。

百苗圖青仲家

繪在庭院中,有兩位姑娘在下圍棋,旁邊有一婦女在觀看,還有一老婦拄枴杖看小孩在旁邊玩遊戲。文字曰:“青仲家在古州、清江、丹廳屬。以青布蒙首,服色青衣。斂牛馬犬骨米糝酸臭為佳。女子色精,勤工刺繡,善棋、拋球為樂,所私曰‘馬郎',父母在傍不禁,惟避兄弟,婚姻苟合,以牛致聘,不識文字,以木刻為信。”

百苗圖曾竹籠家

繪一條小河,一側坐着兩男子,另一側有三個背竹簍的婦女。文字説明曰:“曾竹籠家在安順府。服色白,頭戴細布方巾,一發扎一尾,名曰‘髮尾',長尺餘垂後,用豬油抹發最臭。如親友喜慶,負酒牽羊為賀,攜帶新衣數套自誇其富。人死殮而焚之,葬其枯骨,七月七日祭掃祖塋。”

百苗圖狗耳籠家

在廣場上立一鬼竿,其下有兩男吹笙,兩女持絲帶跳舞。文字説明曰:“狗耳籠家在安順、大定府、廣順州。男女服色皆白,髮結如狗耳狀,立春後豎木杆於野外,謂之‘鬼杆',上懸白布一幅。未婚男女剪衣換帶,各自擇配,以牛馬通知媒約聘也”。

百苗圖馬蹬籠家

繪兩位婦女在野外聊天,另一男子提着竹籃走來。文字曰:“馬蹬籠家在鎮寧之谷西堡頂營司,劉、張等姓。衣白,喪則易以青,婦人以淄布作冠,髮髻若馬蹬狀,耕作為業。”

百苗圖大頭籠家

繪四人,一男三女,有的挑擔,有的負鋤,有的揹簍。文字説明曰:“大頭籠家在鎮寧州普定縣。男子戴竹笠,婦人穿青土布衣短裙,斂馬鬃扎發盤髻為蓋,名曰‘大頭'。耕作為業。”

百苗圖花苗

在樹林中,有兩個男子吹笙領舞,兩個姑娘搖鈴跳舞。文字曰:“花苗在貴陽、安順、遵義所屬,無姓氏。其性憨而畏法,其俗陋而勤耕。衣用壞布撕條織成青布,無領袖,從頭籠下,名曰‘格榜'。每歲春首擇平地為月場,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搖鈴,歌舞戲謔,終日所私,亦用媒妁聘禮,以牛馬通知”。

百苗圖紅苗

繪五人,其中兩個男子持鏢械鬥,兩位婦女勸解,一個小孩正躲在土坡旁邊。文字曰:“紅苗在銅仁府,多有龍、石、吳、麻等姓。衣用班絲織成,女工為務。同類相鬥,非婦人不可解。五月寅日,夫婦各宿,不言不出户,為之忌白虎也。凡牲畜皆背殺,以火去毛,微煮帶血而食。人死將所遺衣服裝成形像,眾皆擊鼓名曰‘弔古'。”

百苗圖白苗

繪兩男子牽牛出耕,兩婦女尾隨於後。文字説明曰:“白苗在龍里、貴定、黔西所屬。衣白,男子束髮,女子盤髮髻長簪綰髻。祭祖用牯牛,擇角端正肥狀,於野相鬥,勝則為吉。卜期屠祭,穿白青,套細褶長裙。祭畢親友唱和,飲酒為歡。”

百苗圖青苗

繪四人出行,小孩牽二羊在前,一男子挑着布匹和酒,兩婦女扛傘在後。文字曰:“青苗在黔西、鎮寧、修文、貴築等處。男女青衣,婦人用青布束髮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性情獷悍,今則馴良。”

百苗圖黑苗

繪四人在橋頭吹笙跳舞。文字曰:“黑苗在都勻、鎮遠府、八寨、古州廳。男子跣足陟崗如猿,性好鬥,頭插白翎,攜帶鏢槍、藥弩、環刀。雍正十三年剿督撫禁。草寒重衣,夜無卧摺具,食稻糯。孟春擇平坦為月場,不拘老幼,以竹為笙,能吹歌舞配合。人死以紅綠線繫於竹竿,插在墳前,男女哭祭也。”

百苗圖東苗

繪兩男趕牛出村,兩婦女跟隨其後,其中有一人背一小孩。文字説明曰:“東苗在貴築、修文、龍里、清鎮、清平、廣順等處有之,有族無姓。婦人花衣無袖,鑿竅為領,細褶短裙,換帶苟合。寨延鬼師祭鬼,屠牛陳餚,循序呼鬼之名而祭。歲首獵禽薦祀祖,循禮法,畏官長,急公服役。”

百苗圖西溪苗

繪五人,兩男子吹笙,兩女子跳舞,另一長者站在坡上擊鑼伴奏。文字曰:“西溪苗在天柱縣。婦女穿青布裙,青布纏腿。未婚男子攜笙,女子攜食盍歌舞,苟合隨而奔之,生子後方過聘禮用牛也。”
第20幅 夭苗
繪一干欄式民居,樓上站兩個姑娘,樓下站兩個吹笙的男子,彼此唱合。文字曰:“夭苗又稱夭家,在平越州屬,多姬姓。性情柔順勤儉,貧不為盜,近多讀書應試。婦人善織染。仲冬朔為大節。州屬之陳蒙、爛土、窯壩等處地方者,楫木葉為衣,着短裙。女子及笄,造竹樓野處,未婚者男子吹笙誘之苟合。死不葬,藤蔓束樹間也。”

百苗圖農苗

繪一個插秧場面,三個男子在水田中插秧,岸邊一婦女向他們遞秧苗。文字曰:“農苗在貞豐、羅斛、冊亭,原隸粵,雍正五年改轄黔省。勤耕力作發與漢人稍同。”

百苗圖打牙仡佬

繪一屋內外的場景,在屋外面有兩人,一老者拿着禮物來賀,另一人是專門打牙人,他右手托盤,其內放剛剛打下的牙;左手拿一打牙工具。在房內,一位長者正在安撫打過牙的姑娘。文字曰:“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鎮縣。女子出嫁先折去門牙二齒,謂恐害夫家。梳前發披後,取齊眉意。又名仡僚,其種有五,各分黨類,不通婚姻,蓬頭赤足,輕生死。織羊毛布一幅橫腰間,謂之‘桶裙',男女同制。”

百苗圖紅仡佬

繪三位婦女挑着稻秧插秧去。文字曰:“紅仡佬在廣順、平遠、清平所屬。親死殮棺不葬,置崖穴間或臨大河,不施蔽蓋而樹傍,名曰‘家親殿'。”

百苗圖豬尿仡佬

在户外繪一飲酒場面,地上有一酒甕,甕口內插咂酒管,在一個簸萁內放有酒碗,兩女子正向兩位男子敬酒,另一男子作舞蹈狀。文字曰:“豬尿仡佬在石仟府、黎平、古州、平遠屬。頭面肢體輕年不滌,與犬同牢,得獸即咋咋食如狼。男子出入配刀弩,有仇必報,損軀輕生,或致死以牛犢之。在清平通漢語,聽約束。”

百苗圖剪頭仡佬

繪四人,兩人一組,一組正在剪頭;一組已剪完,正向地上的水盆看自己的影像。該幅無文字説明。

百苗圖花仡佬

繪三人狩獵歸來,其中有兩人抬着鹿,另一人扛鏢槍在後。文字曰:“花仡佬在施秉、餘慶、鎮遠、石仟、龍泉、平越、黃平等處,又名仡兜。男子懶耕好漁獵,以逐鹿網雀為事;婦女衣繡五彩綢邊,飾以蠶繭累累如珠。”

百苗圖水仡佬

繪三人在河中捕魚,一人用抄網,二人用魚罩扣魚,岸邊一婦女以魚簍收魚。文字曰:“水仡佬在施秉、餘慶縣,善捕魚,隆冬能入深淵,故名水仡佬。男子青衣,婦人細褶長裙,婚姻喪祭循以苗俗,守法也。”

百苗圖鍋圈仡佬

郊外供有虎頭,由四人供奉。文字曰:“鍋圈仡佬平遠州有之。男子織斜文布為衣,婦人以青布籠發如鍋圈狀,青衣缺裙,病不服藥。用面作服虎首,飾以紅綠線置簸萁內,延鬼師禱之。性好酒,惰農業。”

百苗圖披袍仡佬

繪一打鐵爐,一婦女拉風箱,一男子拿鐵鉗在爐上燒鐵,一男子拿錘在砧子上正等待錘打,旁有兩婦女坐在石上聊天。文字曰:“披袍仡佬在平遠州。男子穿短裙,衣長尺餘,外披一袍,由頭至背,鑿竅為領,裙用羊毛布織成。勤耕力作,插梨為生。”

百苗圖休佬

繪野外山石上放置一草龍,上插有五色彩旗,前置兩隻蠟燭和三隻酒杯,正有三男在祭拜,後面有一婦女提祭品過來。文字曰:“休佬有王、黎、金、文等姓,散處各州縣。冬則掘地為爐厝火,卧以牛羊皮席無被蓋。祭鬼用草龍船插五色旗,往郊外祭之,遇節歌舞為歡。在都勻者衣服與漢人同,親死有斬哀而無苴 ,長子居喪七七不沐浴不户窬,如長子貧不能守,以長孫、次子代之。遵敬師長教訓,綦嚴子孫,多有讀書入泮。”

百苗圖仡僮

繪一座房子,房內一中年婦女在紡紗,一位老婦在給孩子梳頭,另一男子捧一竹籃紗軸回家。文字曰:“仡僮在荔波縣。男子耕作,婦女紡織。穿青衣短裙,僅以遮膝。親死不置棺木,以唱鑲木板殮而停之,葬時子女痛哭出血,守墳三日而返。”

百苗圖

繪一台地上擺有經書、香爐和蠟燭,其下有三人在敬佛,一人在後舉送蠟燭。文字曰:“ 人在普定、水城各營司。男女皆披氈衣,垢不沐浴,淳而信佛。凡倮羅、仲家、仡佬言語不相諳。”

百苗圖蠻人

繪一狩獵場面,在草從中有兩隻奔跑的小鹿,其中有三人:一人持鏢欲投,另一人張弩欲射,還有一老者持鏢觀望。本幅圖無文字説明。

百苗圖土人

繪村外小橋旁有一組六人在演儺戲,其中一人左手拿一戢、右手拿一儺面具,在其餘五人的伴奏下起舞。文字曰:“土人各處有之,在貴陽、廣順處。婚姻與漢人同,男貿易、女勤耕。唱歌相和,清音可聽。歲首扮鑼擊鼓以唱神各,所至之家皆供飲食。性好鬥,人亦馴良。”

百苗圖侗人

繪隆冬季節,有一男兩女做抄手狀,為採蘆花行走在野外。文字曰:“侗人在下游洪州尤眾,性多猜疑。男女青衣跣足,冬則採蘆花禦寒。”

百苗圖瑤人

繪三個男子,都揹着較高的揹簍,正向一木橋走去。文字曰:“瑤人黔省原無,雍正年間自廣西遷至貴定、清平、獨山川處。居無定止,喜傍溪邊,以樹皮為引灌水至家,免除沒水。耕畢入山採藥,沿寨行醫。所祭之神曰‘盤發',家藏之書名曰‘旁磚',圓印篆文義不可解珍秘之,風俗謹原遺不拾。”

百苗圖楊保苗

繪一官員下鄉,有一男子抗爭,但另二人勸解,還有一位鄉老制止。文字曰:“楊保苗在遵義、龍泉二縣,婚姻用媒妁,喪祭盡哀作之禮。但性情狡獷,凡官差拘抗拒不出,惟聽鄉老決之。”

百苗圖佯獷苗

繪一條河,旁有住宅,房內一男子正在編魚罩,另兩人中有一人扛網下水,另一人扛魚罩走向河邊,還有一小孩跟着。文字曰:“佯獷苗在都勻、黎平、石仟府、施秉、餘慶、龍泉、龍里縣,有楊、龍、石、張、歐等姓。男子計口而耕,女子度身而織,以漁獵為事。婚姻牽犬以饋,所居荊壁不塗門户不扃,出入則以泥封之。”

百苗圖九股苗

繪一人持盾握鏢前行,另三人共踏弩張弦,皆備一鏢,欲射前方一隻老虎。文字曰:“九股苗在興隆衞、凱里衞,以黑苗同類。此種因武侯南征剿,僅存九人,遂稱九股苗,散處蔓地廣繁。性好強,頭戴鐵盔,前有護面,後無遮肩,身披鐵甲鐵片纏腿,左手執木牌,右手執鏢,口銜利刃,攜帶藥弩三人共矢,無不貫,行走如飛。雍正十年征剿後建城設泛。”

百苗圖八番苗

繪一場院,有三個婦女以木連枷打穀,一個男子往場院背谷,另一個婦女以手椎舂米,旁邊還有一小孩。文字曰:“八番苗在定番州。衣與漢人同,女勞男逸,日出而耕,日入而織,儲以備用,刳木作臼,名曰‘椎塘',臨時取稻舂之。宴會擊長腰鼓為歡,十月晦為大節。葬不擇期,漏夜出棺,謂‘不忍死者'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