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慕大刺蝶魚

鎖定
百慕大刺蝶魚(學名:Holacanthus bermudensis)是刺蓋魚科、刺蝶魚屬魚類。體橢圓形,甚側扁。額頭部微隆起。吻短鈍略突出,口小。幼魚體黃褐色,胸、腹部黃色,體側有藍色豎條紋,頭部有褐色帶藍邊眼帶。成魚體呈淺藍色,背鰭和臀鰭的軟條向後延伸超過尾鰭,邊緣和末端黃色,尾鰭藍色,後緣黃色。鰓蓋後緣和胸鰭基部有藍斑。額頭深藍色,沒有冠狀斑。體長可達45釐米。
分佈於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羣島、佛羅里達南部、巴哈馬羣島、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及尤卡坦半島沿海。棲息在珊瑚礁海區,主要以海綿為食,也食珊瑚蟲、海藻及海鞘等被囊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Holacanthus bermudensis
別    名
藍刺蝶魚
藍神仙
藍仙
百慕大神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刺蓋魚科
刺蝶魚屬
百慕大刺蝶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oode,1876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3] 
中文名
百慕大刺蝶魚
外文名
Blue Angelfish、Bermuda Blue Angelfish
同義學名
Holocanthus bermudensis Goode,1876

百慕大刺蝶魚形態特徵

百慕大刺蝶魚
百慕大刺蝶魚(5張)
成魚體長可達45釐米。體橢圓形,甚側扁。額頭部微隆起。吻短鈍略突出,口小。有細長的嘴,梳狀的牙齒排列成刷子狀。幼魚體黃褐色,胸、腹部黃色,體側有藍色豎條紋,頭部有褐色帶藍邊眼帶。成魚體呈淺藍色,背鰭和臀鰭的軟條向後延伸超過尾鰭,邊緣和末端黃色,尾鰭藍色,後緣黃色。鰓蓋後緣和胸鰭基部有藍斑。額頭深藍色,沒有冠狀斑。體長可達45釐米。 [4]  [5] 

百慕大刺蝶魚近種區別

百慕大刺蝶魚和額斑刺蝶魚Holacanthus ciliaris)是刺蓋魚科刺蝶魚屬的兩個近緣種。其外部形態特徵非常相似,主要區別在幼魚,百慕大刺蝶魚的體側條紋比較豎直,而額斑刺蝶魚的條紋向後彎曲。成魚額斑刺蝶魚額頭上有一冠狀寶藍色斑,而藍仙沒有。此外,額斑刺蝶魚的體表讓人感覺非常的豔麗、耀眼,而百慕大刺蝶魚相對暗淡,不那麼鮮亮。 [6] 
這兩個近緣種的魚在自然海區裏可以雜交,其雜交的後代稱湯臣(湯森)神仙魚,形態特徵很具有兩者的一些共同特徵,更近似於額斑刺蝶魚,是最受水族愛好者追寵的品種之一,但資源提供很有限。 [6] 

百慕大刺蝶魚棲息環境

百慕大刺蝶魚是底棲物種,在海綿、珊瑚或岩石區域的底部附近停留,深度範圍為2-92米。白天優雅地在礁石上游動,晚上則躲在暗處睡覺。幼魚更喜歡生活在海灣、海峽和近海珊瑚礁中。 [5] 

百慕大刺蝶魚生活習性

棲息在珊瑚礁海區,主要以海綿為食,也食珊瑚蟲、海藻及海鞘等被囊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 [4]  幼魚以外部寄生蟲為食,這些寄生蟲是從其他魚身上清潔下來的。 [5] 

百慕大刺蝶魚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羣島、佛羅里達南部、巴哈馬羣島、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及尤卡坦半島沿海。 [4] 
國家地區:安圭拉、巴哈馬、百慕大、多米尼加共和國、海地、墨西哥、波多黎各、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 [3] 
百慕大刺蝶魚分佈圖 百慕大刺蝶魚分佈圖

百慕大刺蝶魚繁殖方式

成魚通常一年四季成對出現,這可能暗示了雄性和雌性之間的一夫一妻關係。它們在水柱中緩慢上升,腹部靠得很近,並釋放出大量的卵子和精子。雌性每天晚上可以釋放2.5-7.5萬個卵子,在每個產卵週期可以釋放多達1000萬個卵子。卵是透明的,具有浮游性,每個卵都包含一滴油以提供浮力。 [5] 
卵在15-20個小時內孵化,進入幼體前階段,該生物附着在一個大卵黃囊上,缺乏功能性鰭、眼和腸。卵黃需要48小時才能被吸收,在此期間,會發育成真正的幼魚,開始以浮游生物為食。生長迅速,在孵化後的3-4周便沉入海底。這些幼魚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保護他們設立清潔站的地區。清潔站通常是一個珊瑚頭或巨石的地方,大魚允許較小的動物從其體內清除寄生蟲。這些是獨特的區域,因為站點中的天敵與獵物之間存在休戰。有人認為,幼魚鮮明的對比色可能有助於向潛在“客户”宣傳自己的地位。 [5] 

百慕大刺蝶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3] 

百慕大刺蝶魚主要價值

百慕大刺蝶魚經濟價值不大,但可以作為家庭和公共水族館展示魚。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