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合疫病

鎖定
百合疫病主要是由惡疫黴引起的、發生在百合的病害,主要為害莖、葉、花、鱗片和球根。莖基部受害時病部出現水漬狀,呈褐色,腐爛,植株枯萎,倒折死亡。葉上初為水漬狀小斑,逐漸擴大成灰綠色病斑。花受害後呈軟腐。球莖上出現褐色水漬狀小斑擴大後腐爛併產生白色黴層。 [1] 
百合疫病曾在中國上海發生,其他地方未見報道。 [4]  兩種疫黴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多雨,排水不良,低窪潮濕的條件下,發病嚴重。 [3] 
百合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采用高畦深溝種植,加強栽培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注意通風透氣,雨後及時排水,保持適當温度和濕度;避免連作;初發現病株,應及早挖除並集中深埋,對土壤進行消毒;發病初期,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2]  [5] 
中文名
百合疫病
外文名
Lily Phytophthora blight
別    名
百合腳腐病
病    原
惡疫黴、寄生疫黴
為害作物
百合
為害部位
莖、葉、花、鱗片和球根

百合疫病病原特徵

惡疫黴 惡疫黴
百合疫病病原為惡疫黴(學名: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 et Cohn) Schrot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無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無色,無隔膜,無分枝,其上着生1個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頂生,大小為(32~54)微米×(19~30)微米,有短梗,成熟後脱落,頂端具明顯乳突狀突起;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卵孢子球形,直徑為27~33.5微米。病菌生長温度為10~32℃,温度25C時生長最快;適應pH值為3.5~11.5的環境。 [2]  [3] 
此外,有資料顯示寄生疫黴(學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也為該病病原。 [3] 

百合疫病為害症狀

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可危害百合植株各個部位:
  • 莖部染病,初生水浸狀、淺褐色至綠褐色腐爛,逐漸向上、向下擴展,導致植株枯死或倒折。 [2] 
  • 葉片染病,初生水漬狀小斑,以後發展成灰綠色至暗綠色大斑;潮濕時,病部產生白色綿狀菌絲;嚴重時,致病葉腐爛或枯死。 [2] 
  • 花器染病,生黃褐色至暗褐色軟腐;潮濕時,在病組織表面產生稀疏白色黴層,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2] 
  • 球基染病,初生水浸狀黃褐色壞死斑,以後擴展腐爛,在病組織表面產生稀疏的白黴。 [2] 

百合疫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組織遺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絲或卵孢子遇水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百合上萌發芽管,產生附着器和侵入絲穿透表皮進入寄主體內,遇高温、高濕條件2~3天出現病斑,其上產生大量孢子囊,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 [2] 

百合疫病流行規律

氣温為26~28℃時,天氣潮濕或多雨適宜發病。地勢低窪、栽培管理粗放或温室栽培發生嚴重。6~8月為多發病期。栽培介質不同,發病率也有差別,上海園林科研所調查,經消毒的培養土植株發病率最低,為11.5%;栽培介質絡石為21%,木屑為22.5%,珍珠岩為37.5%。 [2]  [4] 

百合疫病防治方法

  • 種植地要高畦深溝,以利雨後能及時排水。加強栽培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增強百合植株的抵抗能力。注意通風透氣,雨後及時排水,保持適當温度和濕度。 [2]  [5] 
  • 避免連作,採用高壟或高畦栽培,在農事操作時,避免傷口發生。 [2]  [5] 
  • 初發現病株,應及早挖除並集中深埋。對土壤進行消毒,可用綠亨1號2000倍液,敵菌丹或敵克松1000倍液灌澆,每平方米3升。 [2]  [5] 
  •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綠亨颶風(70%烯酰·嘧菌酯)或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6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15%噁黴靈水劑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1:0.5:100的波爾多液,抑制病害傳播。種植前可選用66.5%普力克水劑400~600倍液或綠亨1號2000倍液進行圃牀土壤噴淋。 [2]  [5] 
參考資料
  • 1.    王英祥,楊本立.雲南鮮切花病蟲害防治[M].昆明: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29
  • 2.    曾令祥.藥用植物病蟲害[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7.02:145
  • 3.    歐陽秩,吳幫承.觀賞植物病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0:95
  • 4.    王瑞燦,孫企農.園林花卉病蟲害防治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267
  • 5.    呂佩珂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 第2版[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