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鱗魚

鎖定
白鱗魚是鯡形目鯡科鰳屬魚類,又名鰳魚、膾魚、曹白魚。 [3]  體側扁而延長;腹部窄而尖,有鋸齒狀的鋭利稜鱗;吻鈍上翹,口小,口裂近垂直;眼大,脂眼瞼遮蓋眼一半;體被易脱落的圓鱗,無側線。背部淺黃綠色,體側中部一下銀白色。 [4]  因體呈銀白色而得名。 [5] 
白鱗魚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喜棲息於沿岸及沿岸水與外海水交匯處水域。黃昏、夜間、黎明和陰天喜棲息於水的中上層,白天多活動於水的中下層,晝夜垂直移動現象不明顯。有集羣洄游習性,游泳快。 [6]  主要濾食浮游動物,也食小魚、蝦、蟹類。 [3]  2—3齡性成熟,懷卵量2—12萬粒,5—6月近岸產浮性卵,卵圓形,有油球。 [7] 
白鱗魚是中國主要海產經濟魚類。肉細嫩、鮮美,頗受羣眾歡迎;可入藥,具有開胃暖中的功效,能治療心悸怔忡和慢性泄瀉等。還可加工食用,如中國廣東的“曹白魚鯗”和浙江的“酒糟鯗”,也可醃製後出售。 [3] 
拉丁學名
Ilisha elongata
別    名
白鱗魚
白鰳魚
鰳魚
曹白魚
鯗魚 展開
別名
白鱗魚
白鰳魚
鰳魚
曹白魚
鯗魚
快魚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鯡形目
鯡科
鰳屬
白鱗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鋸腹鰳亞科
中文學名
白鱗魚
二名法
Bennett

白鱗魚形態特徵

頭側扁,前端尖。吻上翹。眼略大。脂膜薄而稍發達。兩頜、齶骨和舌上密佈細小牙齒。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彼此分離,不連鰓峽。無側線。體被中等大的圓鱗,縱列鱗52~54。背鰭鰭條15~17;臀鰭條48~50,尾鰭分叉深。全身銀白色。 僅吻端、背鰭、尾鰭和體背側為淡黃綠色。分佈於亞熱帶及暖温帶近海。
體長寬,側很扁,背緣窄,腹緣隆凸。體長一般40釐米左右。頭小,口大,向上傾斜,下頜發達,前額骨小而短。上下頜、齶骨及舌上均有 鮑魚細齒,鱗薄、圓形、無側線、腹部有硬鋸齒狀稜鱗,腹鰭、背鰭較短,臀鰭長、腹鰭小、尾鰭又深。體背、吻端,背鰭及尾鰭為淡黃綠色。兩側及腹部為銀白色或白色。因此,此魚又有白鱗魚之稱。 [1] 
體側扁,長約40釐米,銀白色。腹部有稜鱗。近海中上層魚類,主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春季至初夏由外海至近海產卵。常居棲於深海中,主要以魚類動物及頭足類動物為食,夏季洄游到海口或海產卵。我國自遼寧到海南沿海都有分佈。我國沿海及朝鮮、菲律賓、印尼、印度等地均產。 [2] 

白鱗魚生活習性

為亞熱帶及暖温帶近海洄游性的中上層魚類。水温低時,棲息於水深60米左右的大陸架區;水温高時,遊向近岸。適温範圍為17~27℃。泳迅速,生殖季節集羣遊向近海,較易捕獲。產卵後分散於的上層,進行索餌。分佈於印度日本南部海區,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在產大黃魚的海區,常伴有魚羣。生殖季節常結羣遊向水深在20米以內淺海區及江河口。以頭足類、長尾類、魚類、糠蝦類和毛顎類為食。每年4~6月為產卵期。懷卵量14~16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2~2.4毫米。產卵期不攝食或少攝食,行動遲緩,形成漁汛期。鮮食或加工成幹鹹品。為我國海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鰳魚加工品,如廣東的“曹白魚鯗”和浙江“酒糟鯗”均久享盛名。
參考資料
  • 1.    中一貝 劉慧懿.《食物營養與健康——水產篇》: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43
  • 2.    黃瑞琦.《現代行業語詞典》:南海出版公司,2000.12:57
  • 3.    王曉惠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海洋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33頁
  • 4.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24頁
  • 5.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25頁
  • 6.    盧濟珍等繪;方楚雄,田世光 配景;翟欣,潘志萍,張春蘭主編,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手繪圖譜,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02,第7頁
  • 7.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5.05,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