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翔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委組織部部長)

鎖定
白雲翔,山東省淄博市人。曾參加陝甘地區涇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調查,甘肅鎮原常山、莊浪徐家碾、陝西長武碾子坡、隋唐洛陽城、香港大嶼山扒頭鼓等遺址的發掘。研究方向主要為秦漢考古、生產工具考古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首次提出了“生產工具考古學研究”的命題並進行研究的實踐,使之初步形成體系。現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任《考古》月刊和《中國考古學(英文版)》副主編、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中文名
白雲翔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省淄博市
出生日期
1955年12月
畢業院校
山東大學
職    業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委組織部部長
代表作品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質疑

白雲翔人物簡介

白雲翔,山東淄博人,1955年12月生。1978年8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1978~1982年,作為考古研究所涇渭考古隊成員,在陝甘地區從事田野考古。1983年,調到考古研究所編輯室,開始從事考古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先後負責<考古學報>的責任編輯,主持《考古》編輯部工作和考古雜誌社工作。1990年和1994年先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留學和在奈良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的學習研究。1999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開設秦漢考古課程,後招收秦漢考古方向的研究生。歷任研究實習員、編輯、副編審,編輯室學術秘書、副主任、主任,考古雜誌社社長,1997年晉升為編審。現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考古雜誌社社長、《考古》月刊和ChineseArchaeoloqy(《中國考古學(英文版)》)副主編、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白雲翔考古工作

1978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後從事田野考古、學術期刊編輯、考古研究和教學以及學術組織管理工作。從事田野考古期間,曾做過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調查,先後參加甘肅省鎮原常山遺址、甘肅省莊浪徐家碾墓地、陝西長武碾子破遺址、洛陽隋唐城址、香港大嶼山扒頭鼓遺址等的發掘,主持了山東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鑄鏡作坊址的調查,同他人共同主持了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的發掘,均取得重要收穫。主持《考古》月刊編輯工作期間,《考古》多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期刊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其本人於2002年榮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在考古學研究方面,長期從事秦漢考古、手工業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和譯文、考古簡報等近百篇(部)。其學術專著《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被評為“2005年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並由日本學者翻譯,於2009年在日本出版;他主編的《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考古學研究》被評為“2007年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鑑於其“為古代藝術和文物研究做出傑出貢獻”,2009年5月,德國考古研究院中心理事會會議上,選舉其為“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白雲翔科研成果

先後從事田野考古、考古學術期刊編輯和考古學研究及教學工作。
1、田野考古方面:1979年秋,參加甘肅省鎮原縣常山遺址發掘,首次發現並命名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常山下層文化”,並首次在隴東地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窯洞式居住址。1980年春,參加甘肅省莊浪縣徐家碾寺窪文化墓地的發掘,發掘墓葬104座,是迄今為止有關寺窪文化墓葬數量最多、收穫最大的一次發掘,加深了對寺窪文化年代、喪葬習俗、文化面貌及社會性質的認識。1980年秋至1981年底,參加陝西省長武縣碾子坡遺址的發掘,發現大量先周文化時期的居住址和墓葬,極大地推進了先周文化的研究。1982年春,參加隋唐洛陽城的發掘。
2、綜合研究方面:主要從事生產工具考古、秦漢考古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1984年發表考古學研究處女作,迄今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著作2部、譯文10多篇。其中,論文《西漢時期日光大明草葉紋鏡及其鑄範的考察》(《考古》1999年第4期)200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
3、編輯出版方面:1995~2001年主持《考古》月刊編輯工作期間,該刊於1995年獲全國優秀社科學術理論期刊獎,1998年獲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稱號,連續三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等。

白雲翔代表作品

1、《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質疑》,<考古>1984年第12期。
2、《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銅農具的考古學觀察》,《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
3、《齒刃銅鐮初論》,《考古》1985年第3期。
4、《試論中國古代的鋸》,<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3、4期連載。
5、《試論石刃骨器》,《考古》1988年第9期。
6、《戰國秦漢和日本彌生時代的煅銎鐵器》,《考古》1993年第5期。
7、OntheEarlyCityandtheBeginningofzheStateinAcientChina,BULLETINOFTHEANCIENTORIENTMUSEUM,VOL.XV,PP.1--22,1994.
8、《香港古代社會的考古學考察》,《考古學集刊》第12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9、《戰國秦漢時期甕棺葬研究》,《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
10、《漢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的考古學觀察》,《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11、《民居建築史話》(11萬字,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12、《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60萬字,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白雲翔相關成果

序號年度名稱
1.2002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2.2002戰爭與王權的形成
3.1998中亞費爾干納出土的漢式鏡
4.1998中國大陸水田稻作向雲貴高原的擴展
5.1997遼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居住形態
6.1991日本古代水田址的發現與研究
7.1997遼寧省阜新縣南梁石城遺址考古測量
8.1996中國古代度量衡史の概説
9.1996日本動物考古學的現狀與課題
10.1995東北亞地區的支石墓
11.1995論中國古代植被的破壞與文明的進展
12.1994日本木簡的特點與長屋王家木簡
13.1993紅茶西傳英國始末
14.1992茶入歐洲之經緯
15.1992略論朝鮮的茶
16.2006中國古代冶金術起源的考古學考察
17.1991論茶之東渡日本
18.1989農業起源與人類歷史
19.1987中國青銅器的起源
20.1986朝鮮考古學之新發現
21.2004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內漢代鑄鏡作坊址的調查
22.2005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出土の漢代鏡範の調查と研究
23.2007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考古學研究
24.2005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
25.2001考古研究所編輯出版書刊目錄索引及概要
26.2005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古代文明
27.2003《MegalithicMonumentsintheNortheastAreaandEasternCoastofChina》
28.2006秦漢時期的鐵錢幣和度量衡器概論
29.2004“美金”與“惡金”的考古學闡釋
30.2002考古學研究·秦漢考古
31.2000民居建築史話
32.2002我國青銅時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考古發現及其考察
33.2006努力開創漢代考古與漢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34.200220世紀中國考古發現述評
35.2005山東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科學分析
36.2002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
37.2002古代青銅農具的考古發現及其評價
38.2005山東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範的發現與研究
39.2005戰國鐵製生產工具的考古學研究
40.2001漢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的考古學觀察
41.2001黃河流域前期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研究
42.2002中國的早期銅器與青銅器的起源
43.2000漢王朝與朝鮮半島關係的考古學觀察
44.2000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出土の前漢鏡範とその問題につぃて
45.2001考古學的世紀回顧與展望·中外考古比較研究
46.2000老山漢墓與漢代“黃腸題湊”葬制
47.1999漢代考古學的新發現與新進展
48.2004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階段論綱
49.2004中國的早期鐵器與冶鐵的起源
50.2003論中國古史上的英雄時代
51.1998中國前期新石器文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52.1997香港古代文化與珠江三角洲文化圈
53.1994《OntheEarlyCityandtheBeginningofzheStateinAcientChina》
54.1997香港李鄭屋漢墓的發現及其意義
55.2002中國早期銅器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56.2002考古學研究·秦漢時期考古
57.2001戰國秦漢時期甕棺葬研究www.findart.com.cn
58.2001洛莊漢墓的發現及其意義
59.1999香港古代社會的考古學考察
60.1999西漢時期日光大明草葉紋鏡及其鑄範的考察
61.1998漢代積貝墓研究
62.1997考古學與香港古代文化
63.1997新石器時代墓葬中隨葬勞動工具的考察——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例
64.1993試論中國古代の鋸
65.1993戰國秦漢和日本彌生時代的鍛銎鐵器
66.1992香港考古工作簡述
67.1992論勞動工具之考古學研究(大綱)
68.1991彌生時代的鐵刃先及相關問題
69.1989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銅農具的考古學再觀察
70.1988試論石刃骨器
71.1988高莊戰國墓的發現及其意義
72.1988關於編寫考古簡報的若干問題
73.1987日本和朝鮮的環刃石器
74.1986我國發現的環刃石器及相關問題
75.1986漢代骰子略説
76.1986試論中國古代的鋸www.findart.com.cn
77.1985齒刃銅鐮初論
78.1985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銅農具的考古學觀察
79.1984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質疑
80.1984鋸鐮辨析
81.1984寺窪文化墓葬葬式淺析

白雲翔學術簡歷

1955年12月生於山東省淄博市。
1975年9月進入山東大學歷史系學習。
1978年8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78年8月~1982年12月,商周考古研究室,田野考古,任實習研究員,先後參加陝甘地區涇水和渭水流域的考古調查,甘肅鎮原常山、莊浪徐家碾、陝西長武碾子坡、隋唐洛陽城等遺址的發掘;
1983年1月~1990年3月,考古編輯室,先後任實習研究員、編輯,參加《考古學報》的編輯;
1990年4月~1991年3月,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外國人研究者;
1991年4月~1994年5月,考古編輯室,先後任編輯、學術秘書、副編審,負責<考古學報>的責任編輯;
1994年6月~1995年3月,日本奈良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進修;
1995年4月~1997年7月,考古編輯室,任編輯室副主任、副編審,主持《考古》月刊的編輯工作;
1997年8月~2001年8月,考古雜誌社,任社長、編審,考古系教授;
2001年9月~今,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考古研究、教學和學術組織管理等。

白雲翔研究專長

秦漢考古。

白雲翔研究方向

秦漢考古、產業考古等。

白雲翔學術活動

1、作為兩領隊之一,負責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資料的整理;
2、作為兩主編之一,主持《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的編寫;
3、作為中方主持人,主持中日合作“中國早期銅器的考古學研究”項目;
4、作為中方主持人,主持中日合作“洛陽漢晉銅鏡的考古學研究”項目;
5、作為課題主持人,主持院重點課題《洛陽漢墓的發掘與研究》項目。

白雲翔業餘愛好

讀小説、傳記,攝影

白雲翔個人觀點

白雲翔:應先公佈全部發現再作結論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兩位權威仍對曹操墓認定持謹慎態度
早報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表示,僅從考古角度説,有關方面作出“曹操墓”的判斷是允許的。對於一些歷史、文化學者的質疑,白雲翔説,質疑可以理解。他表示一般來説,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應該是先公佈全部的原始材料,然後作出判斷,再公佈最後的結論。而此次“曹操墓”的認定,則是先判斷“是曹操墓”,公佈的是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而非全部材料。這也正是引發質疑的原因之一。
對於外界熱議的墓中女性遺骨身份,白雲翔表示,史書上相關的記載很簡單,目前還無法判斷。如果對墓中男性頭骨進行DNA比對的話。也沒有與曹操相關的合適樣本。
白雲翔表示,在與墓地有關的全部材料公佈之前,自己也不好給出更進一步的判斷。但近期有關方面可能不會公佈所有的材料,因為還有一些相關工作需要進行。
與白雲翔持謹慎觀點相似的是,對於安陽西高穴古墓被認定為曹操墓,朱岩石12月30日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認為還是應先稱之為“西高穴村漢魏大墓”為宜。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朱岩石還有一個身份即鄴城考古隊隊長,與漢魏考古直接相關。熟悉漢魏歷史的他,在一個月前曾參與西高穴村漢魏墓葬的專家研討會,討論墓葬的主人是否為曹操。據朱岩石介紹,“當時在研討會上,專家們都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但我還不能確定這個墓葬是不是曹操墓。”
朱岩石正在一處考古現場忙碌,他向有關媒體表示,他要等忙完手中的工作後,估計近期會第一時間再次趕往挖掘現場,看是否有新的進展,是否有新的證據來證明這個事。”
據瞭解,此前媒體報道,研討會上有專家質疑挖掘出的文物中上“魏武王”的稱號存疑,朱岩石認為曹操生前為魏公、魏王,死後諡為“武王”,後追封“武帝”,“這些稱號在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一脈相承,我們認為異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