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禪寺

(安徽省廬江縣白雲禪寺)

鎖定
白雲禪寺,位於安徽廬江湯池鎮白雲岩。始建於明代洪武3年(1370年),僧妙寧建。後屢圮毀,1994年重修竣工。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
白雲禪寺,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中文名
白雲禪寺
地理位置
安徽廬江湯池鎮白雲岩
開放時間
早08:00-晚18:00
景點級別
國家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10元
佔地面積
1310 m²

白雲禪寺寺廟簡介

白雲禪寺,位於安徽廬江湯池鎮白雲岩的峯腰。九曲筏遊時騁目北望,可以看到構築在溪北白雲岩的這座同名古寺廟。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猶如一座懸空廟。如要涉足廟中,則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五里後抵白雲岩之麓,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

白雲禪寺始建年代

白雲禪寺,始建於明代洪武3年(1370年),僧妙寧建。後屢圮毀,1994年重修竣工。寺廟沿着白雲岩腰際的一條狹長的巖罅順勢而營建,盡頭為山門,倒序為大殿和膳房。大殿適築在巖罅深且高之處,因此構成兩層,格式小巧玲瓏。憑欄南望,則九曲溪飄然如帶,溪西南遠處的火焰山朗朗在目。

白雲禪寺遊人詩讚

安徽廬江白雲禪寺風景圖冊
安徽廬江白雲禪寺風景圖冊(14張)
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山水皆收眼底,蔚為大觀。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雲岩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於白雲禪寺大殿佛龕後壁。

白雲禪寺縣誌記載

在白雲禪寺西南300米的燕窩地裏有一座古墓,傳説是漢留侯張良的衣冠冢。據康熙《廬江縣誌》載:“張良扶漢滅楚功成後,於漢十一年(前196年)來白雲山二鼓峯白雲洞隱居。除踏山採藥,煉丹修行外,還悉心整理、編次漢初各類傳世兵書。”張良在白雲庵曾留下令人回味的詩句:“白雲山上任逍遙,勝似朝中爵祿高,閒向窗前補舊衲,悶來嶺上採靈苗。齊王枉有功勞大,觸犯龍顏命不饒,非是微臣情太薄,恐遭韓候拿下梢。”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貶謫舒州通判,曾遊白雲山二鼓峯,賦詩一首贊曰:“漢業存亡俯仰中,留候於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 1976年,果樹公社在白雲山開茶地時,於張良墓址前掘出一塊佈滿苔蘚的石碑,上刻四言詩全文,字跡模糊,剝落下可全辨:“輔佐炎劉,嘉謀嘉猷。圯橋授受,進履情投,除暴滅秦,為韓報仇。此地亡楚,帷幄運籌。功成身退,縱至人遊。住茅避谷,白雲山頭。布衣素食,樂以忘憂,世代相續,萬世無休!”張良衣冠冢佔地約5平方米,墓冢幾為平地。

白雲禪寺寺內住持

2000年之初,由九華山觀音峯住持兼白雲禪寺住持、人稱“討飯和尚”釋宏成法師和白雲禪寺監院釋開慧,為保護名勝古蹟,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事業,募化重修張良墓,這是一項造福後人、功德無量的大善事。
從白雲禪寺的後門可望見三教峯、貓耳石等名勝。後門有一條古代登山道從峯麓直抵禪寺。山道盡頭有一石門。徐霞客記述道:“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
級窮,迤邐至巖下,因巖架屋(指白雲禪寺)亦如鼓子(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