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華山

(黃山山脈支脈、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鎖定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名稱源於李白“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屬黃山山脈支脈, [21]  主峯和最高峯為十王峯,高程1344.4米(海拔1342米)。 [11-12]  [18]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西南境內,中心位置(九華街)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7°8′,北緯30°5′。 [5] 
九華山的隆起幅度,從核心部位向邊緣逐級下降,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九華山地屬北亞熱帶温潤季風氣候類型,河溪屬長江水系一、二級支流的中、上游段。九華山素有九十九峯之稱,其中有名峯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峯30餘座。 [13] 
九華山文化底藴深厚。晉唐以來,有許多名人留下詩詞歌賦畫。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 [6]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千米,保護面積174平方千米,由11大景區組成。 [6] 
中文名
九華山
外文名
Jiuhua Mountain
別    名
陵陽山
九子山
所屬山系
黃山山脈
地理位置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西南境內
主    峯
十王峯
海    拔
1342 m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温潤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全天開放 [4]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自2018年9月28日起旺季160元 [1] 
佔地面積
約 120 km²
著名景點
化城寺天台寺祇園寺芙蓉峯
高    程
1344.4米 [18] 

九華山形成演變

九華山在漫長的地質長河中,屬多旋迴構造運動地區。從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華山與皖南廣大地區一樣,處於穩定的濱海或淺海環境,海水深度不大,地殼稍有升降就顯得海水進退頻繁,但基本上沒有超越海域環境,這一時期的沉積保持着連續性和呈整合接觸關係,沉積岩的總厚度可逾萬米。這一階段沒有顯著的褶皺運動岩漿活動,但以沉積岩相和厚度的變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變。
中生代早期(三疊紀中、晚期),地史上發生了印支運動,它對九華山區的影響很大,不僅發生強烈褶皺運動和岩漿活動,而且滄海也隨之成為陸地。
中生代中、晚期,九華山又受燕山運動干擾,尤其燕山運動二期對其影響最大,不僅斷塊活動顯著,而且岩漿活動活躍,導致九華山花崗岩體侵入印支期的青陽巖體之中,發生強烈的穹形斷塊隆起,這樣就奠定了九華山的胚胎。
新生代早、晚期,九華山區再度發生顯著的間歇性斷塊運動。尤其喜馬拉雅運動期,九華山發生數度隆起,高度顯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層狀結構。覆蓋在九華山花崗岩體上的沉積岩被沖刷殆盡,深處的花崗岩脱穎而出,形成了九華山的雛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華山的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九華山再度急劇隆起,並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崗岩的斷裂、節理等薄弱環節加速切割,因此九華山形成了山地錯落、險峯插雲、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觀。 [5] 

九華山位置境域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西南境內,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即貴池),中心位置(九華街)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7°8′,北緯30°5′。 [5] 

九華山地理環境

九華山地質

九華山平坦禪寺
九華山平坦禪寺(2張)
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在大地構造上地處揚子準地台的下揚子台坳中部。九華山區的褶皺和斷裂構造都十分發育,岩漿活動也很頻繁。九華山主體是由花崗岩體組成強烈斷隆帶,它的邊緣地區除部分為沉積岩外,大部由花崗閃長巖組成的褶皺斷塊輕度隆起帶。
分佈九華山區的地層,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紀到志留紀的黑色硅質炭質頁岩、灰綠色頁岩泥質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灰色厚層灰巖、黃綠色粉砂質頁岩、細砂岩等,它們都經褶皺或斷塊隆起構成九華山外圍的低山、丘陵。九華山區的絕大部分地區由侵入岩體構成,主體部分由燕山期的九華山花崗岩體組成,它沿青陽巖體中心部位侵入,近東西向伸展。巖體接觸面大多數外傾,傾角40-50°,與圍巖接觸發生接解變質,其寬度為數百米。該巖體根據岩石的結構和成分可劃分三個相帶。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狀二長花崗岩為主;過渡相絕大部分為中粒花崗岩,構成巖體的主體,分佈面積最廣;邊緣相不發育,一般寬約數米至500米,以細粒花崗岩為主。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斜長石,還含少量黑雲母角閃石等。
九華山花崗岩體形成陡懸式中心峽谷區,九華的奇峯、怪石也多分佈於此。青陽巖體分佈於九華山的外圍,形成於晚三疊紀的印支運動,巖體本身為九華山岩體侵入破壞而不完整,侵入圍巖為下古生界,接觸面外傾,接觸帶發生明顯變質現象。根據岩石成分和結構,可分三個巖相帶,中心相以二長花崗岩為主;過渡相以中細粒花崗閃長巖為主,佔巖體出露面的70%以上,邊緣相以細粒花崗岩為主,寬數十釐米至數十米。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和少量黑雲母及角閃石等。它組成的地貌景觀以低緩的丘陵和低山為主,與九華山花崗岩巖體形成的中山地貌,構成鮮明的對照。
九華山原先為伏於地下堅固的巖體,後被肢解成各種的山石奇峯。花崗岩體雖很堅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沖刷,逐漸把它分解開來。九華山花崗岩體,形成於8000至13500萬年間,是地下深處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漿,沿斷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處凝固,產生熱脹冷縮效應,即岩漿外部冷卻,內部温高,脹縮不均,形成巖體中的原生裂隙——節理;巖體形成後,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構造節理;巖體經風化作用過程產生一些次生節理,即片狀節理。
九華山主要節理的組別有近東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數組。加之,巖體又為北北東向中龍山—九華街斷層、鐵家衝斷層、獅形——窯頭斷層、北東向陵陽鎮——嶺上蘇斷層、五溪橋斷層、岔泉嶺斷層切割。九華山花崗體雖很堅硬,但大小巖隙眾多,遍體鱗傷,十分有利於流水沖刷和風化剝蝕作用的進行,巨大山體被離析肢解,形成撐柱凌空的大小石峯、峯上的危崖懸瀑和峯間的深澗幽谷。 [5] 

九華山地貌

九華山的隆起幅度,從核心部位向邊緣逐級下降,外圍山地由硬度較花崗岩為小的花崗閃長巖和沉積岩組成,易被沖刷蝕低。故整個九華山體由眾多高度參差、錯落有致、大小懸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
中山,位於九華山體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峯(1342米)、七賢峯(1337米)、天台峯(1306米)、中峯(1291米)、羅漢峯(1280米)、寶塔峯(1229米)、蓮台峯(1218米)、大古峯(1136米)、上蓮花峯(1048米)等。九華山體的中山多為絕壁危崖環繞,且山巔、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強烈,特別是地勢高的地帶,霜凍作用顯著,花崗岩被破壞程度遠較低山丘陵為劇;另一方面節理組別多變、疏密不一,沿節理不斷向巖體深處風化剝蝕,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峯腰的“老鷹扒壁”和峯巔的“一線天”,蓮台峯的“五大盤石”,中峯絕頂的“大鐘”,七賢峯端的七個如人石柱和上蓮花峯巔的“出水芙蓉”等。
低山,位於九華山體的東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組成物質多變,形態也顯著不同。花崗岩組成的低山,山勢峭拔,多陡坡險壁。如插霄峯(871米)、紗帽峯(907米)、中蓮花峯(937米)、翠峯(738米)、美女尖(590米)等。與花崗岩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山體小,山頂和山坡分佈的怪石,也明顯減少。
花崗閃長巖組成的低山,因其巖性軟弱,垂直節理組別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嶺崗狀。個別嶺崗頂部寬度窄仄,兩側坡度陡峻,如化城嶺(428—580米),屬此類型。一般嶺崗都頂寬坡緩,風化覆蓋層厚,如大嶺頭(646—820米)、八都崗(663—720米)、平田崗等。過去登山石級多順嶺沿崗修建。
沉積岩——砂岩、頁岩和灰巖等組成的低山,多呈連綿起伏狀態,主要分佈在山體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峯尖(589米)、雲雙山(565米)等。其中質純、厚層灰巖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發育,如九華山南麓的神仙洞、魚龍洞即是。
丘陵,主要分佈在九華山體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於500米,多呈渾圓狀態,起伏度不大,風化覆蓋層厚達數米,遭地表徑流的分割,丘體都很單薄,不像山體具磅礴雄偉之勢。它主要由花崗閃長巖和灰巖、頁岩、砂岩組成,前者組成的丘陵,抗風化剝蝕最弱,高度更顯低下,主要分佈在廟前、九華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巖、頁岩和砂岩成互層狀共同組成的丘陵,主要分佈在南陽、沙濟等地。另外,五溪橋和朱備店一帶,也有零星丘陵的分佈。
九華山河流受構造或巖性因素的影響,在河流的源頭,偶有山間盆地的發育。前者如九華盆地,處於中龍山—九華街斷層帶,又是印支期花崗閃長巖與燕山期花崗岩的接觸帶,經流水長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蝕構造盆地。後者如老常住盆地,位於十王峯和天台峯東南側,因上升幅度較小,相對地勢低,經山坡剝蝕後退和流水沖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黃石溪的源頭之一。 [5] 
九華山山地風光 九華山山地風光

九華山氣候

  • 綜述
九華山地屬北亞熱帶温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濕的山區氣候特點。 [5] 
九華山氣温變化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 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海拔高度增加,氣温降低,垂直分佈明顯。
  2. 氣温遞減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屬夏大冬小型。
  3. 氣温遞減率隨着坡向不同而有差異。山體南坡接受太陽輻射大,同海拔高度的氣温比北坡高,因此氣温遞減率南坡大於北坡。
  4. 山區逆温現象。這是因為冬天冷空氣較重,夜晚時會沿山坡進入山谷底部,使得高處氣温反而比谷底高。 [10] 
  • 氣温
九華山氣候涼爽,從山腳到山頂全年平均氣温分別是:一天門15.3℃,龍池庵14.4℃,九華街13.4℃,百歲宮12.5℃,拜經台11.5℃,天台10.6℃,十王峯9.9℃。 [5]  九華山冬季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為0℃左右,極端最低氣温為-13.3℃;夏季最高氣温為34.5℃。 [10] 
  • 降水
九華山地處皖南,是安徽省多雨地區之一。九華街從1956至1987年記錄統計,年平均降水量2167.8毫米,最大降水量1983年達到2715.6毫米;最小降水量1978年僅1278.6毫米。
九華山降水量受下列因素的影響而變化:
一是隨海拔高度而變化,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青陽縣城年平均降水量1721.3毫米,九華山藥材場為2247.4毫米,降水量隨高度增長率為48毫米/100米。
二是汛期雨量集中。5至9月,青陽縣城降水量1019.9毫米,九華山藥材場為1401.7毫米,比山下約多400毫米。
三是降水的四季分配也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比重,隨海拔高度而增加,其他三季隨海拔高度而減小。
四是局部地形對降水量的影響。百歲宮比九華街位置高,但降水量反而少。這是因為百歲宮地處突出的山脊,風速比低凹處九華街較大,小雨滴被風吹走不易下降,故而九華街降水量比百歲宮多。 [5] 
  • 環流
九華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組成的山體,由於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華山區各地的風向變化比較混亂。青陽縣城以東北到東北偏東為主要風向;橋庵多北風到東北風,其次是南風;九華街四面環山,地勢低窪,因而風向混亂;百歲宮多東風和西北風;藥材場以東北到南風為主,北風的頻率也較高。
九華山無風時間很少。風速大於17米/秒的大風年年都有。九華山還經常出現規模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風,其風向與山谷走向一致。這主要是由於熱力原因,山坡暴露於太陽光下,形成空氣的輻合與輻散所致。白天風沿山谷向山頂吹,稱為穀風;夜晚風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稱為山風。 [5] 

九華山水文

九華山河溪屬長江水系一、二級支流的中、上游段,從山體中心部位呈放射狀向外流出,鑲嵌在山地、丘陵之間。規模最大的為九華河青通河,它們均為長江一級支流,沿斷層和岩層接觸帶發育。山南以陵陽河和喇叭河規模最大,均向南匯入太平湖,經青弋江入長江。九華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縱剖面呈階梯狀,多裂點、陡坎,形成許多飛瀑,如龍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
九華河,起源於九華山分水嶺北側,又稱五溪河、梅埂河。屬長江一級支流,跨青陽、貴池兩縣(市)。九華河發源於九華山七賢峯北麓,眾多山峯下的澗水匯成溪水,稱為龍溪,向北流經九華山風景區的閔園、九華街、喬庵、龍池、二聖,至青陽縣廟前鎮,始稱九華河。入江段又稱梅埂河。因龍溪、漂溪、雙溪、舒溪、瀾溪匯入九華河,故又稱五溪河。河道全長39千米,河牀底寬30—60米左右,流域面積206平方千米。
青通河,長江一級支流。源於九華山東麓岔家嶺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經朱備、蓉城、源橋、粽子店、童埠、新河口至銅陵市境內的大通鎮入長江,全長53千米。
喇叭河,起源於九華山分水嶺南側,青陽縣南陽鄉境內。源自天台峯南的黃石溪、清阡溪,經南陽灣,匯東溪、華溪、考坑溪諸水,向東南方向至石台縣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長28千米,河牀寬8—15米,屬山澗溪流河,水位暴漲暴落。 [9] 

九華山植被

在安徽省植被分區中,九華山植被屬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黃山、九華山植被片,植被垂直分佈現象比較明快顯。 [7] 
海拔高度
植被類型
樹種特徵
200米以下
次生闊葉林、小片馬尾松林、竹林和灌木叢,以及栽培的用材林、經濟林
常綠闊葉樹以苦櫧較多,落葉樹有楓季、青檀、楓楊等
200至
常綠與落葉混交林、竹林、杉木林、竹杉混交林
馬尾松、毛竹生長良好,鐵芒萁、杉木分佈廣泛
700米
700至
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木叢
平緩處有楓香、花香、栓皮櫟等分佈,山勢陡峭處多生長黃山松及落葉灌木叢
1000米
1000米以上
山地矮林及山地灌木叢
分佈有隻在山地上部生長的南方六道木、三椏烏藥等“高出植物”

九華山土壤

九華山土壤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海拔600米以下發育着淋溶作用強、脱硅富鋁作用較明顯的紅壤,因粘粒的硅鋁率略高,遊離氧化含量略低,故應屬紅壤中的黃紅壤亞類;海拔600米—1000米,發育着脱硅富鋁化作用較強的山地黃棕壤:海拔1000米—1300發育着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米左右的地形低平處,發育有部分山地灌叢草甸土。1000米以上,裸岩面積大,可用的土壤資源面積甚少(裸岩佔總面積的70%)。該地段,土壤常殘存於岩石縫隙之間,形成特有的巖隙土壤類型,連片分佈的土壤不多。 [11] 
九華山化城寺 九華山化城寺

九華山山脈關係

九華山主要山脈

名稱
介紹
化城嶺
在九華街北。嶺峻窄,南北走向,長5千米。自橋庵經一天門、二天門、甘露寺、龍池庵、聚龍寺抵九華街。嶺徑為寬闊之古石板道,途中時時回首,東北諸峯層出,殊快人心。嶺頭可望大江如玉帶。
神光嶺
位於九華街西,南北走向。由淨土庵西行至肉身殿前轉折往南。全長3千米。傳説嶺南建肉身殿時,嶺上空突現神光異彩,故名。沿途樓台高聳,密林藏秀。立嶺頭可眺天台、十王峯雄姿。
分水嶺
在轉身洞南。南偏西北走向,嶺徑為石板道,是古代徽歙香客、遊人往來九華必經之路。長10千米。嶺險峻,兩側奇峯聳峙,怪石嶙峋,綠樹茂密,南陽澗上流隨嶺南下,奔騰咆哮,轟鳴山峽。嶺北為龍溪水源。
中天嶺
位於十王峯和天台峯之間。西起通天橋,經鳳凰松、慧居寺、吊橋直上青龍背;東下“老常住”(寺)止五里亭,與蘇姑嶺、原始嶺相接。此嶺陡險,高踞雲天,兩側險峯對峙,怪石層出不窮。
文殊嶺
東西走向。嶺西與摩雲嶺、鳳凰嶺徑相交。從下閔園文殊洞至中峯,峻嶺奇險,沿途書箱、天門、會仙諸峯及異松怪石令人目不暇接。嶺長6千米。
大古嶺
位於大古峯與貓碗峯之間。東西走向。西起方家衝,盡於東陽澗雪潭下。嶺長5千米。嶺徑逶迤,兩側峯巒積翠。
齊雲嶺
嶺頭位於獅子峯和天蟾峯之間。東西走向。西起廣勝村,東盡於九子巖盆地。全長7千米。嶺徑夾於峯谷中,崎嶇盤旋,如龍行雲。
九子巖嶺
東起雙溪寺,西止九子嶺前,與齊雲嶺徑對接。嶺陡峻,抱石貼壁如龍蛇纏繞,兩則盤巖峽谷迭出;垂雲澗則如蛟龍挾雲裹霧,嶺徑懸於崖壁,長2.5千米。
筆架山
主峯海拔1091米。山頂常年雲霧繚繞,綽約多姿。因其五峯並主,形似筆架,故名。筆架山系九華山北向支脈。南接花台、獅子、天柱諸峯,北銜蓮花諸峯。
參考資料: [12] 

九華山所屬山脈

九華山屬黃山山脈支脈, [21]  黃山山脈是皖南山地的中樞。主幹沿北東向南西展布,綿亙150公里,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佈於旌德縣、績溪縣、石台縣、歙縣,黟縣和黃山市之間,是長江下游與錢塘江的分水嶺。

九華山主要山峯

九華山羣峯競秀,素有九十九峯之稱。其實,“九華羣峯之特出者以數十計,爭峙其間者以數百計,稱九十九峯,亦好事者概成其數,不能縷悉也。”(明·劉廷鑾《九華山錄》) [5]  有名峯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峯30餘座。 [13] 
名稱
介紹
圖片
位於九華山主幹山脈中部,北連天台峯。高程1344.4米(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主峯、最高峯。峯頂東、西兩側危崖疊嶂,怪石欹嵌猙獰。遊人由拜經台登山磴道拾級而上,可直達峯巔。
在十王峯北,海拔1306米。峯頂南北狹長,有青龍背、玉屏台、一線天、大鵬聽經、金雞石、捧日亭、地藏禪林、金仙洞諸景。天台正頂聳立着九華山最高的寺廟。清光緒山志曾列“天台曉日”為九華十景之一。
天台峯 天台峯
七賢峯
在分水嶺西,海拔1337米,頂有七石,端立如人,宛若賢者集會。
七賢峯 七賢峯
在蓮台峯北,海拔1006米,又名小花台。峯頂怪石嶙峋,石柱、“石人”形態畢肖,宛若眾仙聚會。
-
蓮台峯
在羅漢峯東北,海拔1218米。五大盤石高疊成峯,懸石錯列,中有“四門”可通行峯腰的暗洞幽窟。峯西摩崖刻“蓮台峯”三字。
蓮台峯 蓮台峯
缽孟峯
在十王峯西南,海拔1143米。孤峯獨聳,峭壁崔嵬。峯頂中凹,兩崖夾峙,形成一條長30餘米的巨壑。登西崖渾圓磐石,上有深0.7米、直徑0.6米的水凼,彷彿僧人缽盂。相傳,逢久旱不雨,“盂”內天然積水未乾,必是風行雨播的前兆。
-
大古峯
位於蓮台峯東北,海拔1136米。峯頂光禿平坦,方圓約四五畝,產野生韭菜。峯東南有雪潭、東陽澗;東面多怪石;東北天柱、梅花、雙峯、列仙等峯屏立。
大古峯 大古峯
上蓮花峯
上蓮花峯位於翠蓋峯東北,海拔1048米。主峯峭拔嵌空,四周崖壁因雨水沖刷風化切割出眾多縫隙,遠觀石瓣玲瓏,如菡萏初舒,芙蓉娟秀。
蓮花峯 蓮花峯
中蓮花峯
中蓮花峯在上蓮花峯北,海拔937米。主峯突出,峯頂絕險,小峯簇擁,氣勢雄偉。
下蓮花峯
下蓮花峯位於中蓮花峯北,海拔666米。峯頂平禿,四周聯起諸小峯,形似蓮苞。
九子峯
在五老峯東北,海拔1035米。峯上東西排列五小峯,其中兩峯形若巨人;南北四小峯成行,狀如童子相攜。峯東有垂雲澗、七布泉、九子巖、九子寺等名勝。
-
天柱峯
在雙峯東,海拔1004米,相對高度700米。石谷崢嶸,四周峭壁,如柱倚天,巍峨雄壯。由東仰視,此峯拔地而起,與大古、雲外、雙峯躋身爭雄。東麓有天柱書館、龍游澗、嘉魚池、百丈箭瀑布。北麓竹篁擁翠,蔽天蓋地。
天柱峯 天柱峯
芙蓉峯
位於插霄峯西南,與虎形峯遙相對峙,海拔900米。其峯巒崛起並聳者五,清秀如蓮花。入夜,月光遍灑銀輝,峯巒沐浴其中,如芙蓉亭亭出水。
-
又名東峯,西南連接芙蓉峯。海拔871米。此峯峻峭高聳,兩側懸崖孤削,橫截九華街東。花潭澗和龍溪夾峯奔流,相匯於龍池。峯北岡明代建有摘星亭,今為百歲宮上院;峯南有小觀音寺、東巖雲舫、錦衣石和幽冥鍾亭;北有老虎洞、棋盤石、燕子洞、拴龍石、觀音洞諸景。
插霄峯 插霄峯
獅子峯
位於五老峯西北,海拔1014米。峯形若雄獅橫卧。頂有巨巖交疊,裂隙宏深。峯東麓明代建有獅子庵,石門、石牆尚存。
獅子峯 獅子峯
綺霞峯
在中峯北、貓碗峯東南,海拔1012米。其上小峯林立,怪石交錯,三面抬空,傍臨淵壑,林木葳蕤。
-
貓碗峯
位於綺霞峯北、大古峯西南,海拔1086米。峯頂怪石卓立,其中有大小兩石,大者如碗,小者似貓。遠觀如小貓窺食,形態逼真。北崖陡峭,中有無名洞穴。
貓碗峯 貓碗峯
天門峯
位於會仙峯西南、清涼台西,海拔947米。峯拔如削,與南西懸崖夾峙如門。探雲松、蒲團鬆勁挺石隙,亭亭如蓋。雲霧從峯西石廊騰昇,如雪浪銀濤拍擊天門,籠罩清涼台。天門絕險,從古至今尚無遊人登峯記載。1987年,花台新景區遊覽主幹線竣工,石級道已將天門、清涼台、會仙峯和中峯連成一片。
-
參考資料: [11-12]  [18] 

九華山資源狀況

九華山土地資源

  • 耕地
九華山風景區範圍內現有耕地面積約1027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03公頃。耕地主要分佈在河谷平畈和岡丘地帶。河谷平畈土地較平整連片,質量較好。分佈在山衝、岡丘的耕地零散、坡陡、耕層淺,保肥保水性能差,有“碟子田,篩子塘”之説。耕地中水田以水稻為主。旱地以蔬菜、雜糧、油料、經濟作物為主。 [8] 
  • 園地
九華山周邊園地的面積約262公頃。主要有桑園、茶園和果園。桑園主要分佈在東部鄉鎮,茶園主要分佈在九華山周圍。
  • 林地
九華山林地面積約7900公頃。林地主要分佈在南部和東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全區森林覆蓋率為48.5%,林地主要土壤類型為砂礫岩、石灰岩(頁岩發育所形成)。大部分林地土層淺、肥力水平低。主要樹種為落葉、闊葉和針葉常綠類型。
  • 居民社會用地
九華山風景區居民社會用地約600公頃,人均用地182平方米。周邊農村居民點主要分佈在公路沿線,河流兩側,依山傍水而建。山區受地形限制,傍山腳散落而建,有很大隨意性。
  • 其它用地
九華山風景區用地還包括交通與工程用地(約800公頃)、水域(約1467公頃)、草地(約320公頃)、未利用土地(約100公頃)。草地主要在酉華、新河等地,表土層淺,封山育林的樹種少,開發為林地十分不易。裸岩地主要分佈在筆架山脈及東部的酉華、丁橋等地的石灰岩地區,難以利用。

九華山植物資源

九華山竹海 九華山竹海
據調查,九華山共有高等(有胚)植物1463種,其中苔蘚類126種,蕨類103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215種(包括亞種、變種及變型),分屬176科633屬。 [7] 
園內古樹名木眾多,有449株,主要分佈在九華街冰斗內,分屬7個羣落,即甘露寺羣落、祗園寺羣落、太白書堂羣落、月亮灣羣落、琵琶形羣落、肉身寶殿羣落和閔園羣落。 [15] 

九華山動物資源

九華山猴子 九華山猴子
九華山山高林密,動物資源很多。動物區系大致情況是:
九華山獸類約48種,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劃分,東洋界型36種,古北界型12種,兩者比例為3:1;依種類劃分,食肉目和齧齒目最多,偶蹄目居次。
九華山兩棲類動物13種,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劃分,屬東洋界的11種,佔84.6%;廣佈種僅黑斑蛙種、中華大蟾蜍2種。
九華山爬行類動物24種,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屬東洋界的17種,佔73.9%;廣佈種6種,即鱉、北草螂、赤鏈蛇、黑眉錦蛇、虎斑遊蛇和蝮蛇。
九華山鳥類168種及3亞種,分屬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為兩類;東洋界型81種,有80種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種,僅37種在此繁殖。在117種繁殖鳥中,兩者的比例為2:1。這顯示九華山鳥類區系具有南北混雜過渡性,但傾向於華南區,不少華南區鳥類在此繁殖頗盛。按不同季節的留居情況,其季節性可屬四類:留鳥65種,夏候鳥51種及1亞種,冬候鳥30種及2亞種,旅鳥21種。 [5] 
保護動物
保護等級
動物名稱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梅花鹿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麂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頸長尾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雲豹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金錢豹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獼猴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短尾猴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穿山甲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小靈貓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蘇門羚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鯢 [7] 

九華山旅遊資源

【主詞條:九華山風景區
九華山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與人文勝景為特色的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千米,保護面積174平方千米,由11大景區組成。 [6] 

九華山歷史文化

九華山地名由來

九華山,古屬陵陽山區,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為九華”。
清人王琦考證,李白於天寶十三年(754年)冬,應友人韋權輿、高霽的邀請,聚會於九子山西麓的夏侯畫家,互相吟唱,寫了《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在詩序中説:“青陽縣南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峯如蓮花,按圖徵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他吟唱的“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5] 

九華山道教文化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據《福地考》載,曾有不少高道在九華山修煉,今仍在九華山流傳着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説有關。東晉末至中唐之前九華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華山的“真人峯”“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華山道教在唐代處於興盛時期。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朝廷特——閩許道教信眾在九華山營建開元觀,並詔以館元真。今觀衝,即是開元觀遺址。天寶年間(742—756年)建有仙壇宮,乾寧年間(894—898)高道趙知微建延華觀,富麗堂皇。建於南唐大順年間(890—891年)的保寧觀、崇貞觀等,都在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得朝廷賜額。自唐開元年間新羅僧盤喬覺卓錫九華之後,九華山被佛教信眾崇棗為地藏菩薩應化道場,佛教日漸興盛,信眾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道教在九華山的地位漸漸退居其次,在兩宋時期,曾興旺發達的延華觀被佛教徒改建為“沙彌庵”,貞元年間(785—804年)修建的“甘贄道莊”也被改建成“龍門寺”。
明清時期,九華山雖然修建了雲峯堂、玄夷堂、九華正院等道觀,在太極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巖洞處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勢力仍是日趨衰微,活動範圍日益縮小。而佛教在九華山的地位則日益鞏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賜和地方官府及廣大信眾的支持。在清至民國時期,道教的影響更為減少,還出現了僧道雜居的特殊現象。如據1942年九華山僧道名冊統計,九華道院、太極茅蓬、海慧寺、淨修茅蓬、西來庵等處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後只有幾個道士道姑在九華山一帶活動。進入21世紀以後,九華山區又有少數道人恢復活動,但主要僅限於度亡、醫卜等方面。 [2] 

九華山佛教文化

據舊志載,佛教初傳九華,始於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來山創建茅庵,傳經佈道,但影響甚微,至唐開元末,新羅僧金喬覺卓錫九華,應化為地藏靈蹟,遂成道場。從此,僧眾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九華佛山日益興盛。
五代以後,特別是明清以後,中國漢地佛教隨着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時盛時衰,但“衰”是其趨勢,而九華山佛教卻“衰”中見長,影響與日俱增。其特點和原因概述於下。
地藏大願的感召力,使九華佛山名聞遐邇。地藏,是大乘經中所説的他方世界的菩薩。《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故名“地藏”。他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發下宏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人們尊之為“地藏大願”。據《神僧傳》記載,佛滅度1500年後,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名金喬覺。他出家後航海來九華,“遂證道於斯”。其後,佛子們認為地藏菩薩“應化在閻浮東土之九華,此東土眾生莫大之幸,更九華莫大之幸也”。並頌揚地藏“功德無量無邊,名號亦無量無邊”。故地藏在民間有眾多的崇拜者,如明嘉靖《池州府志》所言,九華“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叫呼膜拜,不絕於道”。此外,不少達官貴人,乃至舊上海青紅幫頭子,也“至誠”來九華朝山進香,捐款建寺,修橋補路,以期“贖罪積德”。
統治階級的多方護持,寺院經濟的發展,是九華佛教賴以生存的基礎。九華山的庵堂寺院多為私人募建,雖無皇家直接敕建的寺院,但歷代統治者往往利用佛教鞏固自己的統治,粉飾太平,也給予多方面的關注和扶持,促進寺院經濟的發展。
但是,封建統治階級一旦受挫,社會動盪,經濟蕭條,九華山佛教必然受到衝擊,輕則香火冷落,重則寺院遭毀。據説,元末明初40年內無和尚。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池州、青陽一帶,隨後佔據九華山,廟宇幾乎全部燒光。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進山掃蕩,九華山佛教再度瀕臨絕境。建國前夕,寺廟一片殘敗景象,昔日“蓮花佛國”之盛況,已不復存在。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説,九華山佛教的興衰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氣候密切相關。 [5]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

九華山文物

  • 寺廟
九華山現存寺廟共104座,化城寺等9座名剎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小天台等30座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寺院。各廟宇的海拔分佈呈現兩個集中趨勢,分別是50—270米和540—810米,其中27座寺廟修建在山峯,大多集中在天台景區,如百歲宮和華嚴海慧寺;另外77座寺廟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華街盆地和中閔園盆地,如化城寺、海會寺、大覺寺等。 [5]  [14] 
  • 肉身
真身,又稱金剛不壞之身、金剛舍利、全身舍利、肉身菩薩等,指已經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圓寂後不腐朽,被弟子信眾供奉,繼續教化人間的十分完整的遺體人像。漢傳佛教早在晉代、隋唐和宋朝時就零星出現過肉身菩薩,到明清兩代則更多,但迄今依然供奉的極為罕見,唯有九華山。自唐代開元年間,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雖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人為焚燬七尊(其中有三尊道士真身),現在依然有6尊供信徒頂禮膜拜,成為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6] 
  • 摩崖石刻
九華山歷史上文人雅士除以詩文讚美,還留有數百處摩崖石刻,分佈於全山各景點。 [17] 
  • 可移動文物
九華山藏有唐代貝葉經,清康熙、乾隆墨跡等2000餘件珍貴文物。 [15] 
九華山雲海 九華山雲海

九華山廟會

九華山廟會,亦即地藏廟會,是為紀念地藏菩薩生日而興起的大規模民間朝覲節日活動。七月三十日是指農曆,如果該年沒有七月三十日,就將地藏生日定在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這一天。
九華山傳統廟會內容豐富精彩:唱目蓮戲、儺戲,舉辦龍燈獅子燈會,舉辦陰騭大會、水路法會、地藏法會等各種經懺佛事活動,山上一時雲集土特產品,成為商貿的集散地。七月三十日當天,朝拜信眾湧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許願,不分晝夜繞着地藏塔打轉,口唸佛、菩薩名號。
九華山傳統廟會於1983年恢復,並連續舉辦了29屆,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十二個對外公佈的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於2006年12月登錄《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登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 

九華山藝文

九華山自晉唐起,有眾多詩詞文人遊歷,存有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 [3] 
自唐代李白開始至晚清的1200年間,讚頌九華山的詩歌可以查到的總共有800餘首。 [20] 

九華山特產

  • 九華毛峯
九華山種茶歷史悠久。據記載,唐時就有種植,品種有“金地源茶”“茗地源茶”等。宋時又增加“天台雲霧”“九華龍芽”等良種,這實際上就是現在的“九華毛峯”“金地雀舌”的前身。明、清時九華山種茶更加考究,製作方法由蒸煮改為炒青,使茶葉的色、香、味均具上乘。後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九華名茶失傳,製作粗放,產量劇減。
建國後,國家對發展九華毛峯茶極為重視,積極改造老茶園,引進新品種,新闢茶園600餘畝。為適應九華山對外開放的需要,1983年九華山名茶恢復試製,由安徽農學院茶葉系和九華山管理處承擔科研任務。在茶葉專家陳椽教授具體指導下,科研人員經過四年努力,取得重大成果。1986年度“九華毛峯”、“金地雀舌”被評為省優產品;1987年度九華山鳳凰松牌“東崖雀舌”被評為部優產品。 [5] 
  • 黃精
黃精在九華山普遍生長,九華山製作黃精,以野生黃精為原料,羣眾自發採挖。數量較少,價格昂貴,供不應求。 [5] 
  • 石耳
石耳俗稱石皮,為地衣類低等植物。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九華山天台及九子巖懸巖上有寄生。 [5] 
  • 竹筍
竹筍別名竹萌、芽芽。九華山盛產毛竹和元竹,冬春筍芽出土,山農將部分不易成竹的筍芽採回,加工成筍乾、筍衣或筍片。竹筍味鮮可口,歷來為九華山名產。 [5] 
  • 鷹嘴龜
鷹嘴龜是珍稀的爬行動物,喜陰濕,長年生長在背陰的山溝或石縫中。主要分佈在九華山南台、小天台、橋庵、劉衝一帶。 [5] 
  • 棘胸蛙
棘胸蛙又名石雞,在九華山分佈很廣,數量較多。其肉嫩鮮美,為名貴佳餚。石雞亦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滋補之功效。 [5] 
  • 東方蠑螈
九華山稱東方蠑螈為“娃娃魚”,舊志將其稱為“九華三寶”之一。根據調查,九華山並未發現有真正的娃娃魚,舊志所指的“娃娃魚”,實為東方蠑螈。 [5] 

九華山所獲榮譽

2023年7月5日,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九華山風景區為第二批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