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廣東廣州國家AAAAA級景區)

鎖定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它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
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峯組成,為廣東最高峯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峯摩星嶺高382米,峯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
中文名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的東北部 [1] 
開放時間
山南山北大門崗24小時開放,雕塑公園、麓湖公園6:00-22:00,雲台花園8:00-18:0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景區 [2] 
佔地面積
20.98 km²
著名景點
蒲澗濂泉
白雲晚望
景泰僧歸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景觀景點

白雲山 白雲山
白雲山景色秀麗,自古以來就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如“蒲澗濂泉”、“白雲晚望”、“景泰僧歸”等,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60年代和80年代,白雲山分別以“白雲松濤”和“雲山錦秀”勝景兩度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清末時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等古寺及白雲仙館、明珠、百花冢等名勝古蹟。每逢九九重陽佳節,羊城人民更以登白雲山為樂事,屆時,扶老攜幼,人流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便構成羊城一幅獨特的風情畫。
千百年來,白雲山名勝古蹟雖多,但屢經興廢遺存很少,尤以近百年來歷經滄桑,頻遭破壞,到解放時,只剩下“天南第一峯”牌坊和部分寺院的斷壁殘垣。解放後,白雲山才獲得新生,廣州市政府組織羣眾,廣植林木,修築了10個水庫,開闢公路溝通南北,修建山北、山頂公園及山莊、雙溪旅舍,重現了白雲山萬木葱蘢、生機勃勃的園林景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歷屆廣州市政府的建設,專門成立了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經過多年的建設、經營和發展,白雲山已建設成為規模宏大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景區。白雲山風景區從南至北共有7個遊覽區,依次是:麓湖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鳴春谷遊覽區、摩星嶺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飛鵝嶺遊覽區及荷依嶺遊覽區。景區內有三個全國之最的景點,分別是: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雲台花園;全國最大的天然式鳥籠——鳴春谷;全國最大的主題式雕塑專類公園——雕塑公園。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主要資源

白雲山俯瞰廣州 白雲山俯瞰廣州
白雲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白雲山地處我國南方,屬亞熱帶氣候區,植被種類相當豐富,擁有各種植物876種,其中有5種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鵝掌揪、土治香、降香黃檀、油杉、大葉竹柏等。野生的657種植物中,許多種類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如用材樹種86種,藥用植物343種,野生觀賞植物97種。白雲山的綠化覆蓋率已達95%以上,據統計,白雲山共有綠化面積4.2萬畝,每天可吸收2800噸二氧化碳,放出2100噸氧氣,可供近300萬人正常呼吸之用,被稱為廣州的“市肺”(所謂“市肺”,就是指白雲山位於城市中心,山上大面積綠化,是個天然蓄水的固態水庫,是個抗禦自然災害的天然屏障,又是空氣淨化器和調節器)。據測定,白雲山空氣質量已達國家一級標準,噪聲質量達國家0類標準,地表水質也達到國際規定。一些山澗水、泉水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

白雲山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沉澱,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遺址。秦末高士鄭安期隱居在白雲山採藥濟世,並在白雲山“成仙而去”;晉代江蘇人葛洪曾在白雲山煉丹,著有《抱朴子》這部道家名作;南梁時景泰禪師來此建寺,是白雲山最早的寺廟,還留下“景泰僧歸”一景,是羊城舊八景之一;唐宋以後,陸續有杜審言、李羣玉、蘇軾、韓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詩,他們的詩文寓情於物,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雲山佔其三:“蒲澗濂泉”、“景泰僧歸”、“白雲晚望”。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抗法、甲午戰爭等人物也曾在此留下足跡。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曾留下題詞。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曾在當時被譽為“南國釣魚台”的白雲山山莊旅舍進行過國事活動。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及國際友人也都曾在此觀光並題名,為白雲山風景區留下了不少墨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