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

鎖定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是隋朝時期的瓷器,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高18.5釐米,口徑5.2釐米,底徑2.5釐米。盤口,單頸,雙腹相連,連接處有兩個環形系。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內。雙平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並”。胎色白中泛黃,白釉下施有白色化妝土,釉未掛滿,腹部下端有垂釉流痕。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器身刻有其名稱,在古代陶瓷中較少見,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稱提供了實物資料;而且此傳瓶代表了當時(隋代)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中文名稱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
館藏地點
天津博物館
所屬年代
隋朝
文物類別
瓷器(白瓷)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物歷史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3張)
白瓷於北朝時燒製成功,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所見的最早的白瓷。這時候的白瓷釉色普遍泛青,説明還沒有脱離青瓷的影子,它的釉料中含鐵量比較高。在此之後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張盛墓、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墓等,這批白瓷釉色較為勻淨,白度較高,是真正意義上的白瓷。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這種器形是隋代新出現的,從南朝雙柄單腹瓶變而來,造型華貴新穎,屬貴族使用的上品,常在貴族大型墓葬中出土。陝西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曾出土類似的一件文物,但無銘文,故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的年代也應為隋代。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1-3]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物特徵

隋白釉雙龍柄連腹傳瓶,瓶高18.5釐米 ,口徑5.2釐米 ,底徑2.5釐米, 腹徑11釐米。盤口,單頸,雙腹相連,連接處有兩個環形系。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內。雙平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並。”由此得知,這個瓶子的名稱應為“傳瓶”。此傳瓶胎細質堅,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白釉下施有白色化妝土,釉未掛滿,腹部下端有垂釉流痕。 [1]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物鑑賞

隋白釉雙龍柄連腹傳瓶器形為單頸雙腹,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內,似在貪婪地吸吮着瓶中的玉液瓊漿。雙龍柄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簡單幹練,形象卻生動逼真。造型新穎別緻,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靈秀活潑,其線條剛柔相濟,是隋代創新的器型,成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同時,單頸雙腹,飾有捏塑雙龍形柄的器型,體現出隋代的龍注重將龍的形象同器具的實用功能結合起來。
關於銘文“有並”,可以理解為此瓶瓶身雙腹相連,也可理解為此瓶成雙。 [1]  [4-5]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物價值

相同造型的瓶子還有一件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隋白釉龍柄雙聯腹傳瓶),與天津博物館所藏瓷瓶尺寸相若,中國國家博物館那件出土於隋李靜訓墓,然而卻無刻款,因此天津博物館這件更顯珍貴,瓶子本身透露的信息更具有直觀的説服力。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器身刻有其名稱,在古代陶瓷中較少見,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稱提供了實物資料;而且此傳瓶代表了當時(隋代)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是隋代稀有的瓷器精品。 [1-2]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化寓意

中國對於傳瓶的研究不多,但多認為,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最初造型與佛教有關,然後被用於明器。
引用最多的文獻,來自於釋道宣的《續高僧傳》。在釋道宣《續高僧傳·釋寶瓊》中有言及弘法的場面:“後進英華,隨父共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於茲乃驗。”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因為弘法不易理解,就根據受眾的情況,選擇更容易明白的《涅槃經》來講。能夠傳承(傳瓶)不使其中斷,在這裏應驗了。此處以傳瓶比喻傳法。
自南北朝,佛教大興。佛教以造像與圖繪吸引民眾皈依,通過感性的形象宣揚佛理成為一時風尚。佛教具有空的理念,但同時也藉助具體形象來展示佛理奧義,這成為看似矛盾,卻又非常有挑戰意義的事。正如南朝沈約在《竟陵王造釋迦像記》中説:“夫理貴空寂,雖熔範不能傳;業動因應,非形相無以感。”沈約的意思是,佛理的流傳,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你就是有個現成的模版也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信眾怎麼能感知佛理呢,又需要具體的形象來感受。
用這一視角來看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傳瓶中的兩個瓶子空空相連,很似佛法,尤其是後來禪宗心心相傳的狀貌。其時,談及佛法流傳,人們使用了薪火相傳的理念,此與之類似。後來,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用於明器,恐怕也是類似理念。佛法的傳承,靈魂的傳承,都通過傳瓶特殊的造型來體現。 [6]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文物爭議

器底銘文
器底銘文(2張)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器底的銘刻,由於字跡潦草,在釋讀上也有另解,其中一邊為“此傳瓶”,而一邊可能為“有茲”,而非“有並”,合起來“此傳瓶有茲”或“此傳瓶有茲”的意義與“傳瓶於茲”類似,大致是説,有了這個瓶子,就能夠傳承下去,如此釋讀,似比“有並”更為順暢。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