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白釉龍柄雙聯腹傳瓶

鎖定
隋白釉龍柄雙聯腹傳瓶是隋朝時期的瓷器,出土於陝西西安李靜訓墓,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中文名
隋白釉龍柄雙聯腹傳瓶
館藏地點
國家博物館
所屬年代
隋朝
出土地點
陝西西安李靜訓墓
文物特徵
主要為盤口瓶,一般習慣上也稱盤口壺。其形制以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青釉盤口瓶、安徽壽州窯出土的青釉刻花盤口瓶為代表。陝西李靜訓墓出土的白釉雙聯腹盤口螭柄瓶,造型也為隋代首創。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與此器大致相同的白釉器物,器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 ”,可知此類造型器物名為“傳瓶”。盤口瓶的造型也由西晉流行至隋,它的流行範圍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區,瓶身由矮小變瘦長,頸部由短變長,盤口也逐漸高起,形成其獨有的時代特徵。
由於隋代瓷器在造型上較多地繼承了南北朝瓷器的特徵,多數還未能超出其基本形式,因此南北朝時期的許多品種,在隋瓷中仍然能夠找到。但是仔細區分隋瓷造型上的特徵,還是十分顯著的:隋瓷器身普遍加長,壺、瓶腹部多呈橢圓形,顯得更加秀麗。瓶、壺、尊、唾壺一類器物,口部多做成高盤口狀或淺杯狀,細長的頸部或豐滿的腹部多裝飾凸弦紋,使修長的器身顯得端莊穩重。例如北方青瓷四系罐,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紋,取代了北朝時期的蓮瓣紋裝飾。
此外,系的變化也呈多樣性,如壺、罐、瓶一類的器物,往往裝飾有雙系、四系、六系、八系不等。根據著者經驗,所見北方隋墓出土器物中多為四系罐,而六系,八系罐以南方出土物居多。同時在一件器物上又常安有複式雙系、即兩系一組。東晉和南朝流行的橋形系,在隋初器物上仍然常見,橋形系與條形系往往相間排列。條形系又分作直系與橫系兩種。系一般都貼附在肩部的弦紋線上,高度多與器物口沿的高度相一致或略高於口沿。隋代瓷器的底足一般為小平實足底,底下為圓餅狀,足的邊緣用刀削去,通稱為削稜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