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蛾周氏齧小蜂

鎖定
白蛾周氏齧小蜂 Chouioia cunea Yang,姬小蜂科周氏齧小蜂屬的一種昆蟲,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優勢性寄生天敵,具有寄生率高,繁殖能力強,雌雄性比大等優點 [1]  。是最先發現於美國白蛾蛹內的內寄生天敵昆蟲,由中國昆蟲學家楊忠岐教授定名。
瀋陽農業大學林學院王洪魁教授通過十多年研究,發明利用柞蠶蛹繁殖白蛾周氏齧小蜂方法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利用白蛾周氏齧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在遼寧、山東、天津、陝西、河北、北京等省市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楊忠岐等人申請獲得了白蛾周氏齧小蜂生物防治美國白蛾國家發明專利。但是,防治美國白蛾,僅用白蛾周氏齧小蜂一種生物防治手段是不夠的。
中文學名
白蛾周氏齧小蜂
拉丁學名
Chouioia cunea Yang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膜翅目Hymenoptera
姬小蜂科Eulophidae
亞    科
齧小蜂亞科
周氏齧小蜂屬
白蛾周氏齧小蜂
總    科
小蜂總科

白蛾周氏齧小蜂生活習性

白蛾周氏齧小蜂是一種優勢寄生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強,對美國白蛾等鱗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獨鍾”,能將產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並在蛹內發育成長,吸盡寄生蛹中全部營養,同時還寄生於楊扇舟蛾 ( Clostera
anachoreta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 、榆 毒 蛾 ( Ivelaochropoda Eversmann) 和柳毒蛾( Stilprotia salicis Linnaeus) 等鱗翅目害蟲,素有“森林小衞士”之美譽。 [2] 

白蛾周氏齧小蜂外形特徵

白蛾周氏齧小蜂為寄蛹生蜂,蜂身長僅1毫米,無蜂針,不攻擊人,由專門實驗室進行人工培育,白蛾周氏齧小蜂被培育在酷似“蠶蛹”的硬殼內,外部被一隻比雞蛋略小以特殊材料製成的殼所包裹。培育期間,將其懸掛在樹幹2米處,當蜂體成熟時,它們會從“雞蛋外殼”上的一個一分錢硬幣大小的開口處破蛹而出。然後,這些“天兵天將”將會依循本能尋找並侵入美國白蛾或者其他蛾類的蛹,在蛹的內部定居並繁衍後代,從而達到消滅美國白蛾的目的。

白蛾周氏齧小蜂成蟲形態特徵

1、雌成蟲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5張)
體長1.1 mm~1.5 mm。紅褐色稍帶光澤,頭部、前胸及腹部色深,尤其是頭部及前胸幾乎成黑褐色,並胸腹節、腹柄節及腹部第一節色淡;觸角各節褐黃色;上顎、單眼褐紅色;胸部側板、腹板淺紅褐色帶黃色;3對足及下顎、下唇複合體均為污黃色;翅透明,翅脈色同觸角。
頭部正面觀寬於高(24∶19),觸角窩中部位於複眼下緣的連線上;觸角11節,梗節與鞭節的長度之和與頭寬(背觀)相等;觸角窪下緣下延達唇基基部,臉部在唇基基部處隆起最高。唇基基部兩側角各具 1 小陷孔。2 側單眼間距是側單眼到中單眼距離的 2 倍。顎眼距明顯小於口寬(5∶10)。
前胸背板除後緣有1排鬃毛外,其它部分也生有較密的黑色短毛,貼伏。中胸背片中葉上散生着30根左右剛毛;2 側葉上的剛毛也較密,但三角片上無毛。中胸小盾片上的淺而細的網狀刻紋明顯較密且小,似乎形成1縱線。中胸小盾片略呈八邊形,長寬近相等,但兩後側角明顯向外延伸,顯得小盾片後部較寬;小盾片在前面1對鬃毛着生處的寬度與2後側角處的寬度為9∶10.5;小盾片上的2對長鬃毛緊靠兩側着生。前翅長為寬的 2 倍,基室正面在端部的中部生有毛 2 根;基室外方區域內的纖毛比翅面其它區域的纖毛稍稀;基脈上有毛,肘脈及亞肘脈上在基室長度的 1/2 前後開始生有1排整齊的纖毛;緣脈上的鬃比痣脈上的明顯為長;亞緣脈與緣脈及痣脈的長度為12∶19∶5。
腹柄背觀長度為並胸腹節長度的 1/2。腹部圓形,長寬相等,背面常有淺的塌陷,背觀腹部寬度比胸部明顯為大(28∶21)。腹部長度比胸部略小(28∶30)。腹部在第二節後緣及第三節前緣處最寬,向前向後逐漸變狹;第七節最小,圓錐形位於腹末,各節長度之比為10∶5∶4∶4∶4∶5∶2∶1;位於腹末的尾須鬃很明顯,每個尾須上的3根鬃毛中,有1根特別長,長度是其它的2根的2倍。
2、雄成蟲
體長1.4 mm左右,近黑色略帶光澤,並胸腹節色較淡,腹柄節、腹部第一節基部為淡黃褐色,觸角及 2 分裂的唇基片黃褐色,足除基節色同觸角外,其餘各節均為污黃色。
頭部正面觀寬顯著大於高(22∶14),在一些骨化程度很弱的個體標本中,連中單眼也陷入顏面中部的塌陷中;在兩觸角窩之間的臉部的倒“V”字形缺口兩側各着生相向生長的剛毛 5 根;2 唇基裂片外側、顏面端部與上顎前端部形成的半圓形凹入部分的緣部分有很密的刷狀毛。上顎內方端部密生白色短毛、上顎外方稍凹陷,表面密佈顆粒狀突起。胸部中胸小盾片上的前1對鬃毛着生位置在中部稍前一點;後盾片在中部稍比其前方的中胸盾片溝後區為長(2.5∶2),此溝後區兩側前方的 2/3 部分為一系列短縱脊,中部及兩側 1/3 的後緣部為不規則的密的縱脊;並前胸腹節上的氣門比雌性略小,着生於該節長度的 1/2 處,與並胸腹節前緣的距離稍大於氣門直徑;氣門前方有1凹陷。前中後足脛節上的距均與第一跗等長。腹部背觀卵圓形,背面及腹面均生有密毛,寬度與長度都比胸部顯著為小(寬23∶28,長28∶36)。

白蛾周氏齧小蜂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7代,以老熟幼蟲在美國白蛾蛹內越冬,羣集寄生於寄主蛹內,其卵、幼蟲、蛹及產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內度過。雌蜂平均懷卵量270.5粒,雌雄比為44∶1~95∶1,人工接蜂時雄蜂可忽略不計。冬季無滯育現象。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後,先進行交配(無重複交配現象),隨後咬一“羽化”孔爬出,其餘的成蜂均從該孔羽化而出。剛羽化的成蜂當天即可產卵寄生。從卵產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殼出來這一時期的有效積温和發育起點温度分別是365.12日度和6.14℃,有效積温式、迴歸模型、函數關係曲線圖分別為公式(B.1)、公式(B.2)和圖(B.1)。人工繁殖時可用當天“羽化”出來的雌蜂接蜂,或“羽化”出後1 d~2 d的雌蜂接蜂。接蜂后,雌蜂異常活躍,迅速爬到寄主體上,伸出產卵器,試探着刺入寄主蛹中,然後產卵。在自然界中還可寄生多種鱗翅目食葉害蟲(如榆毒蛾Ivela ochropoda、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國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能保持較高的種羣數量。雌蜂也可在寄主蛹期直接咬破化蛹後的寄主薄繭,到化蛹體產卵寄生。 [3] 

白蛾周氏齧小蜂培育繁殖

利用柞蠶蛹繁殖白蛾周氏齧小蜂關鍵是要選擇病害少發育程度低的嫩蛹,要為白蛾周氏齧小蜂的正常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得白蛾周氏齧小蜂在同柞蠶蛹內的病原微生物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白蛾周氏齧小蜂除害應用

高大挺拔、枝葉茂盛的樹木為喧囂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可是在自然界中卻有一些昆蟲專門以樹木的葉子為食。
這幾條正在貪婪吞食樹葉的蟲子是一種叫做美國白蛾的幼蟲,它幾乎能危害所有的闊葉樹、花卉、果樹和蔬菜,一旦大規模地爆發,成片的樹林、果園、莊稼就難逃厄運了。
這種害蟲的原產地本來在北美洲,可是隨着包裝箱、木材等物品在全世界範圍的運輸,附着在上面的美國白蛾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
由於它適應性和繁殖力都很強,常常爆發成災,因而被列為國際檢疫害蟲。世界各國都在尋找防治它的辦法。
常規的化學防治辦法雖然見效快,但是噴灑出去的化學藥品既污染環境,又會殺傷其他有益的鳥類和昆蟲, 過上三年兩載,美國白蛾的抗藥性增強了,還會捲土重來。
其實,貌似兇惡的美國白蛾在自然界中也有天敵。但是它們大多生活在北美洲,遭受蟲害的歐洲各國曾經從原產地美國和加拿大引進了10多種天敵,但往往不能長期生存。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楊歧忠教授經過十五年的尋找和研究,終於在我國的陝西找到了一種以前從沒有發現過的美國白蛾的寄生性天敵,並把它起名叫白蛾周氏齧小蜂。
別看這種小蜂的個頭很小,它的本事卻不小。當齧小蜂找到美國白蛾的蛹以後,就用它腹部鋒利的產卵器扎破蛹殼,把卵產到了敵人的身體內部,一次就可以產卵200-300多個。
三四天以後,齧小蜂孵化成幼蟲,這些蛆狀的幼蟲以美國白蛾蛹中的組織和器官為食,最後殺死美國白蛾,並在它的體內化蛹。再過20天,羽翼豐滿了的齧小蜂就可以咬破美國白蛾的蛹殼,飛向四面八方,尋找其他白蛾的蛹產卵寄生去了。小個頭的齧小蜂就這樣打敗了美國白蛾這個龐然大物。
天津市園林綠化研究所的繁蜂基地,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來用柞蠶的蛹作為美國白蛾的替代物,大規模地培育白蛾周氏齧小蜂。
同時,根據齧小蜂的生物學特性,科學家可以利用控制温度、濕度等手段來人工控制它們的發育進度,一旦哪裏遭到了美國白蛾的危害,他們就可以迅速繁育出足夠量的齧小蜂,成為一支隨時應召的生物快速反應部隊,放飛到災害嚴重的地區去幫助我們消滅美國白蛾。
採訪專家:“其實,在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害蟲的數量由於受到天敵的制約,它們不會大發生,也不會造成危害,那麼,我們所採用的生物防治的辦法就是利用自然界的這一規律,發現、研究和大量繁殖了美國白蛾的重要天敵---白蛾周氏齧小蜂,從實際效果來看,已經達到了長期持續有效對美國白蛾的控制。”
在美國白蛾蛹期釋放白蛾周氏齧小蜂 (以下簡稱“齧小峯”), 既可控制當代害蟲危害, 又有效抑制其下代種羣數量的增長, 取得持續控制美國白蛾危害的效果。 [4-5] 

白蛾周氏齧小蜂應用優點

由於利用這種以蟲制蟲的生物防治技術,既不會污染環境,又不需要太大的投入,而控制害蟲的效果卻持續有效,所以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參考資料
  • 1.    付振科, 李偉. 應用周氏齧小蜂防治美國白蛾的試驗[J]. 防護林科技,2010(1):38-39.
  • 2.    付振科,李 偉.應用周氏齧小蜂防治美國白蛾的試驗[J].防 護林科技,2010( 1) : 38-39.
  • 3.    楊忠岐,謝恩魁.白蛾周氏齧小蜂行為學[J].中國生物防治, 1998,14( 2) : 49-52.
  • 4.    秀榮,韓義生,徐登華,等. 白蛾周氏齧小蜂生物學特性研 究[J].河北林業科技,2004(1):1-5.
  • 5.    楊忠岐, 張永安.重大外來入侵害蟲——美國白蛾生物防 治技術研究[J].昆蟲知識圖版 I,2007,44(4):46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