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蘇古郎

鎖定
白蘇古郎,蒙古族,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從小喜歡蒙古音樂藝術,草原裏成長的他,選擇了製作馬頭琴度過自己的一生,古郎從18歲開始拜師學藝,經過十年精心揣摩、努力鑽研,他將25把大小不一的馬頭琴帶到了上海世博會。被稱馬頭琴製作的傳承人。
中文名
白蘇古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內蒙古呼倫貝爾
職    業
馬頭琴製作者
主要成就
獨創馬頭琴雕有“龍頭”
馬頭琴絃絲改用尼龍絲

白蘇古郎個人介紹

白蘇古郎 白蘇古郎
白蘇古郎,蒙古族,白蘇古郎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從小喜歡蒙古音樂藝術,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明星,草原裏成長的他,選擇了製作馬頭琴度過自己的一生,2004年古郎為了學馬頭琴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馬頭琴廠打工,經過艱苦奮鬥和努力鍛鍊馬頭琴雕刻技術和製作技術,2005年末選擇了馬頭琴之鄉吉林前郭爾羅斯,製作馬頭琴,那麼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1步,古郎製作的馬頭琴和蒙古族原始馬頭琴與眾不同,因為遠古馬頭琴只有馬頭,沒有其他雕刻,而古郎製作的琴,馬頭下還有一個龍頭,中國有句老話,龍馬精神就體現在古郎的馬頭琴上,古郎今後的目標是更加完善馬頭琴製作技術,更加努力能把自己的品牌更一步卓越性的改革!

白蘇古郎民族情結

參加世博會吉林周 參加世博會吉林周
白蘇古郎的記憶深處,耳旁常常響起的是父親拉着自制的民族樂器,自編自唱自伴奏的歌聲。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小他就對蒙古音樂藝術情有獨鍾,憑着這份執着的追求,2001年春,18歲的他毅然告別故鄉,獨自一人踏上漂泊他鄉拜師學藝的征途。他下定決心努力鑽研馬頭琴製作工藝,求學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來,用他的話説是不混出人樣來決不回故鄉!功夫不負苦心人,2005年冬,他學有所成,選擇了來到馬頭琴之鄉——吉林前郭爾羅斯製作馬頭琴,從事了他所熱愛而又讓他值得驕傲的事業,有幸能用自己這雙勤勞的雙手,來弘揚本民族文化。

白蘇古郎技術創新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製作所經過的程序非常複雜,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工藝要求也很精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來不得半點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雙手。傳統的馬頭琴只有馬頭,沒有其它雕刻,古郎製作的馬頭琴有所不同,經過他不斷創新,馬頭琴的馬頭下還刻上一個龍頭,中國有句老話,龍馬精神就體現在古郎的馬頭琴上。他製作的馬頭琴聲音純正渾厚,能夠賦予它民族的靈魂,曾得到過齊峯容中爾甲賽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讚賞,遠銷各地,常常是供不應求。

白蘇古郎開拓進取

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成績,但他深知這才只是剛剛起步,今後要走的路還很長,他的目標是通過不斷充實自身文化素養和提高技藝,更加完善馬頭琴製作工藝,打響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開創事業,留下自己奮鬥的足跡。
參加世博會吉林周 參加世博會吉林周
古郎為人善良淳樸,有着草原兒女堅韌、熱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結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過宣傳,能夠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藝,將民族藝術發揚光大。

白蘇古郎採訪報道

北京電視台報道(北京您早):在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有2000多人能夠熟練地演奏馬頭琴,數量之多舉世罕見。2006年8月4日,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將這裏正式命名為“中國馬頭琴之鄉”。在松原採訪報道的幾天,我們也是深刻感受到了這裏的馬頭琴文化。
松原,提起馬頭琴,大家便會不約而同地提到白蘇古郎這個名字,當地人告訴我們,他是松原前郭爾羅斯縣內目前為數不多的馬頭琴製作者之一,可當我們見到他時,仍然是吃了不小的一驚,這位名氣十足的馬頭琴製作者竟然是位年僅28歲的蒙古族小夥子。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製作所經過的程序非常複雜,工藝要求也很精細,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雙手。
古郎從18歲開始拜師學藝,經過十年精心揣摩、努力鑽研,如今他製作的馬頭琴在前郭縣是供不應求,當得知奧運火炬要來松原傳遞,古郎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要製作一把特殊的馬頭琴,於是,便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創作,最終這把構思巧妙、色彩豔麗的奧運馬頭琴誕生了,琴桿被雕刻成祥雲火炬圖案,而音箱的鏤空造型則被雕刻成奧運會徽——中國印,就連傳統的線板也被刻成奧運五環。每個細節都有豐富的含義。

白蘇古郎參加世博會

在世博會吉林周“三民”展示區,除演示馬頭琴製作外,白蘇古郎還不時拉上一曲,“我要寓教於樂。”白蘇古郎是個蒙古族小夥,今年29歲,但製作馬頭琴已有10年。這一次,他將25把大小不一的馬頭琴帶到了上海世博會。
選擇前郭 選擇馬頭琴之鄉
馬頭琴是蒙古族歷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弦樂器,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蒙古語叫它“潮爾”。白蘇古郎出生在呼倫貝爾大草原。2001年,20歲的他為了學做馬頭琴,在呼和浩特市一馬頭琴廠打工。2005年冬,學有所成的他選擇來到我省前郭縣製作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樂器,而前郭是我國的馬頭琴之鄉,這裏的氛圍好。”白蘇古郎説出他選擇在前郭制琴的理由。 目前,他已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頭琴製作的傳承人。
要3年以上自然乾燥木料
馬頭琴不好做,尤其是選木料。 白蘇古郎説,製作馬頭琴至少需要白木、楓木、梧桐木、緬甸木、紅木等5種木料。而這些木料產地又有不同,有長白山、河南蘭考、越南和巴西。 其中,琴頭、琴桿和琴箱對木料要求最為嚴格。“必須是3年以上,自然乾燥的木料。”白蘇古郎説,出一把琴至少需要一塊長1.5米,4釐米米高,16釐米寬的木料。那製作一把馬頭琴需要多長時間? 白蘇古郎説,以中音琴為例,需要半個月,“這是純手工做。”但現在,一些加工已改用電器,諸如刨板、找平等,這能節省兩天時間。
弦絲改用尼龍絲
“現在弦絲都是高強度尼龍絲的。”白蘇古郎用手指捻了一下弦絲向遊客們示意。 “不都是用馬尾制的麼?”這一下勾起了遊客的興趣。 他説,原先的弦絲確實是由馬尾製成的,需要250根~300根馬尾,每根要達到0.7米長。“這就限制了馬頭琴走向專業舞台。”白蘇古郎説,用馬尾制弦的馬頭琴與其他樂器和音,一旦調到標準音,馬尾就會受力不住斷掉。 而採用高強度尼龍絲,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讓馬頭琴蒙古包走上了專業舞台。 他製作的馬頭琴,兩根琴絃分別用120根(裏弦)和160根(外弦)尼龍絲做成的,兩端用細絲絃結住,上端纏於絃軸,下端繫於琴底的尾柱上。 “但琴弓還必須用馬尾。”白蘇古郎強調。這是因為馬尾上有小刺,馬頭琴就是靠這小刺拉動風箱,發出悠揚的聲音。
獨創馬頭琴雕有“龍頭”
傳統的馬頭琴,在琴頭部位只有馬頭,而白蘇古郎所制的馬頭琴,在琴頭的馬首下,還雕有龍頭,取意“龍馬精神”,“更體現中國風。”白蘇古郎説。 馬頭琴音樂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馬頭琴製作工藝在我省屬於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啥問題,它很快也會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蘇古郎很興奮。他説,從去年6月開始,馬頭琴製作工藝就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示期。 “這次世博會,也給了馬頭琴一個全面向世界展示的機會,我得抓住。”在展示期間,只要有遊客到展區,穿着蒙古族服裝的白蘇古郎就會熱情地講述馬頭琴的故事。講到製作專業處,他會拿起工具為遊客們演示,還會拉上一段,低迴宛轉、熱情奔放的琴聲讓大家在興趣中認識了馬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