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頭琴

(蒙古族樂器)

鎖定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潮爾”。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相傳有一牧人為懷念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此得名。
馬頭琴歷史悠久,它是從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期(1155年~1227年)已流傳民間。 [2]  馬頭琴的琴桿由硬木製成,由共鳴箱、琴桿、琴頭、絃軸、馬子、琴絃和拉弓等部分組成。音箱是由松木製成,呈梯形,兩面蒙上馬皮,張兩根弦,琴絃由馬尾製成,定弦為反四度,外粗內細,G一co與胡琴不同之處在於,琴弓不是夾在兩根弦的中間,而是在外面擦弦拉奏,因此可以奏雙音。改良馬頭琴用尼龍弦替代了馬尾弦,擴大了音箱的尺寸,音量比傳統馬頭琴的大,而且音色更為明亮。馬頭琴在演奏時常常用於獨奏或民歌説唱的伴奏,也用於合奏。馬頭琴音色接近人聲,柔美圓潤,擅長表現抒情、和緩的曲調。代表曲目有《萬馬奔騰》《鄂爾多斯的春天》等。 [5] 
馬頭琴無論是外形還是製作所使用的材料、無論是音色還是基本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非常典型與傳統的民族藝術特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傳統的生活形式,突出展現了這一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特點。作為蒙古族歷史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代表,馬頭琴利用獨特音色所演奏出的音樂形式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民族音樂形式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0] 
中文名
馬頭琴
別    名
潮爾
樂器類型
絃樂器
起源民族
蒙古族

馬頭琴歷史沿革

馬頭琴樂器起源

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清史稿》載:“胡琴,刳桐為質,二絃,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鋭,冒以革,槽外設木如簪頭似扣弦,龍首下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繫馬尾八十一莖扎之。”可知,馬頭琴原來也有龍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禮樂志》有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為馬尾。”據巖畫和有些歷史資料中顯示古代蒙古人開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後蒙上牛皮,拉上兩根馬尾弦,當樂器演奏,稱之為“勺形胡琴”。
當前很多專家認為這就是馬頭琴的前身。勺形胡琴當時最長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鳴箱比較小,聲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國的西部也有人把馬頭琴叫“勺形胡琴”。
當時琴頭不一定是馬頭,有人頭、骷髏、鱷魚頭、鱉甲或龍頭等,此外還有人説,這種琴的琴頭有呈猴頭或瑪特爾頭的形狀。
瑪特爾形似龍,面似猴,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據有關學者考證,馬頭琴一名大約得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紀初,琴首是由龍頭或瑪特爾頭改為馬頭的。
馬頭琴 馬頭琴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
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遊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絃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
馬頭琴從彈撥樂器“忽雷”演變成為弓弦樂器“馬尾胡琴”,從元代文獻至清代圖稿,其樂器形制的演變脈絡十分清晰。最晚至清代,馬頭琴的樂器形制還依然保存着唐代忽雷的風貌,琴頭為龍首、琴體是“刳桐為體”,即以整木剜製出來的梨形琴箱,“冒以革”即琴箱正面蒙皮。這種樂器形制在製作工藝上,由於是整木剜製出來的琴箱,所以工藝要求較高。
清代中晚期,隨着馬頭琴在民間的廣泛傳播,由於草原上各蒙古部落之間審美要求和工藝水平的差異和民間藝人的製作工藝水平的不同,產生了梯形琴箱或長方形琴箱這種在製作工藝上相對簡易的琴箱形狀。 [4]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
馬頭琴
馬頭琴(5張)
隨着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不少民間説唱演奏家。

馬頭琴發展變革

馬頭琴樂器改革與材料創新,起始於五十年代初期,其主要倡導者是新中國第一代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和當時呼和浩特民族樂器廠的高級技師張純華。在他們的倡導和努力下,經過一次次反覆的試驗和更多的研究力量進入研製行列當中,最終確立了現代馬頭琴的基本樂器形制和製作理念。
1953~1958年間,通過不斷的實驗和研製,在琴體制作材料的改革與創新過程當中得出了馬頭琴琴體各部位最佳的選材搭配。琴桿和琴箱側板及背板的製作材料,最合適的當屬各種硬雜木,其中最優質的木料當屬虎皮花紋的色木,由於其硬度大、密度高,使琴桿不易由於琴絃的拉力而彎曲變形,也使琴箱的振動達到最佳效果。指板的製作材料,大都使用紅木或烏木,由於其硬度大、密度高,不易因長時間磨擦而產生磨損,才能體現其作為指板的意義。琴碼、音柱和音梁的製作材料,大都與馬頭琴面板材料統一,使用白松(魚鱗雲杉)等木材,使這些部件與面板形成統一的振動。
馬頭琴面板的第一次改革嘗試,是進行定音鼓皮蒙皮試驗。1955~1958年間,在進行定音鼓皮面馬頭琴試製的同時,張純華和桑都仍還進行了另一種面板製作方法的研製,即“膜板馬頭琴”。所謂“膜板”是指將蟒皮蒙在已固定好的面板上,使面板音色既有木板穩定堅實的音色,又有皮質特有的柔和音色。
1964年,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與北京樂器廠提琴製作師周建雄等人合作,試製成功了木面板高音馬頭琴。
蒙古國的木面馬頭琴改革當時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完成的。據齊·寶力高口述:“1969年,蘇聯提琴製作師葉爾別耶夫為蒙古國馬頭琴大師格·扎米彥製作出了第一把木面中音馬頭琴,格·扎米彥老師將它送給了我,目前收藏於我的馬頭琴博物館當中”。 [4] 
20世紀80年代,馬頭琴演奏家達日瑪、烏紅星等人,與馬頭琴製作技師李福明、周印等合作,進行了對魚鱗松面板和金屬琴絃的試驗。他們首先根據皮革膜面的震動幅度,相應地調整了木質板面厚度分佈,使得研製出的木面中音馬頭琴,既保持了傳統音色特點,又徹底解決了皮面琴的塌皮落調問題。 [8] 

馬頭琴結構造型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絃軸、琴馬、琴絃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正梯形,也有極個別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紅木或桑木等硬雜木製成,上下兩框板的中央開有裝入琴桿的通孔,左右側板上分別開有出音孔,琴箱正背兩面蒙以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繪民族圖案為飾,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琴頭、琴桿多用一整塊色木、花梨木、紅木或松木製作。琴頭呈方柱形,頂端向前彎曲,造型為雕刻精細的馬頭,既有奔馬的馬頭,也有立馬的馬頭,有的是在琴桿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後粘上去的。弦槽後開,多有槽蓋,兩側橫置兩個絃軸(左右各一)。
絃軸又稱把子,採用黃楊木或琴桿木料製作,軸杆為圓錐體,軸柄呈圓錐形、八方形、瓜稜形或扁耳形,圓錐形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便於擰轉,有的軸頂為圓球形。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山口,下端裝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碼,張兩條馬尾弦,兩弦分別用140根(裏弦)和160根(外弦)左右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細絲絃結住,上端纏於絃軸,下端繫於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條或木料製作弓杆,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
傳統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為大、小兩種,分別適用於室外或室內演奏。大者,琴體全長100釐米~120釐米,琴箱長26釐米~30釐米、下寬22釐米~28釐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體全長70釐米左右,琴箱長20釐米、下寬18釐米左右,宜室內演奏使用。
馬頭琴是屬於指板類型的拉絃樂器,不設千斤,從山口到琴馬的一段琴絃為有效弦長。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琴箱的面、背兩面都蒙皮膜,這和一般拉絃樂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後口)設音窗或呈開口式是不同的。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悠揚、動聽,這在中外拉絃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

馬頭琴基本類型

馬頭琴潮爾

潮爾主要用於説唱的伴奏,流行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這種講唱形式失傳的時間並不長久。我們直接從潮爾的演奏方法、敍述性風格與和語言密切結合宣敍式的音調等方面來探索,可追溯到蒙古族早期文化時期的祝讚詞和薩滿教音樂。
潮爾定弦為純四度,細弦在外,粗弦在內,民間稱“潮爾呼格”(正四度定弦法)。定弦音位較低,如色拉西演奏的《英雄敍事曲》的定弦為A、d。演奏時用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之間指腹觸弦。大指在粗弦四度處輕輕觸弦,造成與細弦五度形成同度泛音。這是潮爾的一種特殊的演奏方法。

馬頭琴伊克利

流行於新疆蒙古族居住區。除蒙魚皮的半梨狀共鳴箱之外,其他形制均與潮爾相同。其指法也用左手食指和無名指指腹觸弦。定弦為純四度。從伊克利的定弦及指法來看,可以發現它與潮爾有着很多共同點,如果説潮爾一直將説唱風格保留到20世紀初,那麼伊克利則從另一渠道發展為可以獨奏和伴奏的自娛性樂器。伊克利一般演奏民歌或傳統專用曲目,如《布勒吉木爾》《加絲拉布爾》等。伊克利的弦雖然還是馬尾,但由於半梨狀的共鳴箱,使音色稍帶透明性。

馬頭琴黑力

黑力的共鳴箱與潮爾相反,是上窄下寬。琴箱的正反面蒙馬皮或羊皮,有時也可見用木製背板的黑力。背皮(或板)中央有圓形音孔,琴桿頂端雕有馬頭。弦和弓子與前兩者大致相同。整個結構比潮爾和伊克利大些。粗弦在內側,細弦在外側,用純五度定弦,民間稱“胡爾呼格”(五度定弦法)。胡爾一詞在蒙古民間泛指弓弦樂器,特指四胡。呼格一詞意為調、調性或定弦法。胡爾呼格是由於黑力定弦與四胡的五度定弦相同而得名。黑力演奏時用左手食指、無名指、小拇指和拇指觸弦。黑力的演奏技法較為豐富,因為它比潮爾和伊克利多用一個小指,且用指尖觸弦,與潮爾和伊克利相比較已有所發展。

馬頭琴冒仍胡爾

即現在廣泛流傳和使用的,以外形特點命名的“馬頭琴”。其形制結構與第三種類型(黑力)大致相同。目前,選材、製作工藝、樂器改革等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如選用製作小提琴的木料,用類似馬尾粗細的尼龍絲代替馬尾,共鳴箱的正面用蟒皮或桐木板,反面用樺梨木板,音孔位置由背面移到琴身左側或正面,使用音柱和低音梁,琴弓改為類似大提琴琴弓,絃軸改為銅製機械,因此琴的材料的支撐力、弦的拉力和適應不同環境不同氣候的能力等方面大大加強了,從而使古老的馬頭琴具備了適應當今時代要求的音質和音量。 [5] 

馬頭琴演奏方法

馬頭琴坐姿演奏方法

馬頭琴演奏 馬頭琴演奏
在馬頭琴演奏初學時,每個演奏者都需要掌握好馬頭琴的坐姿演奏方法。首先,演奏者要保持自身抬頭挺胸的身姿並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後背要始終維持挺直的狀態,整體身體要保持一定的放鬆。接着,在演奏時演奏者要讓雙腳自然放鬆的向前着地,兩隻腳能夠形成“丁字步”,演奏者要找好適合自身身體條件特點的雙腳之間距離,並將馬頭琴樂器的琴箱底端放置於雙腿之間。最後,演奏者在利用雙腿夾琴時,需要準確將琴箱的右下角放置於右腿的關節內側,而琴箱左側則要靠在左腿的內側,這樣有利於保證在馬頭琴演奏的穩定性,避免由於琴箱在大腿上的不穩影響到演奏效果。馬頭琴演奏的持弓方法與二胡持弓方法較為相似,也就是利用右手虎口捏弓柄,食指和中指放置在弓杆上。

馬頭琴指法演奏技巧

與其他種類的弓弦樂器相比較,馬頭琴的演奏需要掌握其獨特的頂弦指法。在日常指法演奏技巧訓練中,演奏者要反覆加強對手指頂弦的實踐操作。通常情況下,拉絃樂器演奏都是採用正面壓弦指法的,而馬頭琴的演奏不同,演奏者需要將食指和中指用指甲根部從左向右頂弦,而小指和無名指則是通過向下用力頂住弓毛使弓子撐開。弓子與琴絃的觸點位置要保持在馬頭琴琴箱頂部向下到碼子上方四指的位置,倘若演奏者超出了這個區間,就會導致馬頭琴演奏的音色不盡人如意,影響到馬頭琴演奏的整體效果。馬頭琴指法演奏技巧訓練,能夠幫助演奏者在演奏時更快更好找準把位,保證演奏發音的科學準確性。比如,在處理挑音、彈音以及滑音等演奏內容時,演奏者需要運用到小指,小指需要從外弦下面伸進去頂內弦。

馬頭琴弓法演奏技巧

在馬頭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掌握的弓法主要有顫弓、長弓、跳弓、連弓以及頓弓等。作為馬頭琴的初學者,值得注意的是要強化自身對慢長弓的聯繫。演奏者在握弓是要保持胳膊的鬆弛性,不能出現胳膊來回晃動的現象,這樣會影響拉弓演奏效果。演奏者在拉響琴絃時需要科學控制好運弓的力度,演奏者可以先從C調音階展開左右手的配合訓練,然後逐漸加大難度熟練掌握運用各種弦制的音階,最後逐步掌握揉弦、換弦以及換把等不同弓法演奏技巧。馬頭琴的琴弓與二胡有所不同,需要獨立在琴絃之外進行擦揍,演奏者要在運弓時將右手的手腕微微向內翻,保證琴絃與弓毛之間能夠呈現出直角狀態,這樣就能夠防止出現演奏雜音。 [6] 

馬頭琴製作工藝

相對於一般的樂器來説,馬頭琴的製作更為複雜。最原始的馬頭琴通常是樂者就地取材而成,一般是以手工製作為主,其製作規格與用料並不統一,並且通常會依據其演奏的場合而確定其馬頭琴製作的大小。大型演出場合通常會製作110至120釐米長的琴體,其琴箱有26至30釐米,這類馬頭琴更加適用於室外演出,而小型演出場所則通常會製作體積較小的馬頭琴,一般琴體長60至70釐米,而琴箱則是20釐米,這類馬頭琴更適合於在室內進行演奏。從其製作上來看,馬頭琴主要是由鳴箱、琴頭以及琴桿等構成。其中,鳴箱一般為正梯形,也有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通常由花梨木、色木所構成,琴箱的正背面均會使用馬皮、羊皮等動物皮進行覆蓋。 [7] 

馬頭琴演奏流派

按演奏的技法,傳統馬頭琴演奏可分為四大流派,即“單音演奏法”“土爾扈特演奏法”“泛音演奏法”“朝兒演奏法”,每一種演奏流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和傳統的演奏曲目。與之對應的馬頭琴定弦方式也不盡相同,可以考證的定弦法有四種:一是“五度定弦法”,二是“吐爾扈特定弦法”,三是“四度定弦法”,四是“反四度定弦法”。自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文化的交流,中國國內內蒙古及其他各地馬頭琴的定弦方法也逐步統一採取“反四度定弦法”:a-d,即粗弦(低音)在外側,細弦(高音)在內側,形成純四度音程。“反四度定弦法”亦是國際馬頭琴音樂的主流定弦方式。 [9] 

馬頭琴傳承保護

馬頭琴傳承狀況

馬頭琴的發展,遇到了深刻的危機。主要表現在馬頭琴傳統演奏法和傳統曲目的瀕危和滅絕。馬頭琴有五種傳統演奏法,分別是:胡爾、潮爾、實音、泛音、卓弄。每一種演奏法都有自己傳統的演奏曲目。在將馬頭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前,這些傳統演奏法已極度瀕危,除了經過改革的“現代實音演奏法”外,會演奏其他傳統演奏法的傳承人,就內蒙古自治區而言,不過幾人而已。人亡藝絕之事,幾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11] 

馬頭琴保護措施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頭琴  民族文化宮藏 馬頭琴 民族文化宮藏
2006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對馬頭琴音樂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項調查和普查工作,對內蒙古馬頭琴音樂目前活態傳承現狀以及傳承譜系、風格流派掌握了基礎數據和第一手資料。如2006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首次對全盟12個旗縣文化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培訓,並先後舉辦了10餘次專題培訓班,培訓人員近千人,為下一步開展馬頭琴音樂普查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2006年8月,內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前期的摸底調查,準確地掌握了馬頭琴音樂等200餘項非遺項目的真實現狀;2007年4月開始,內蒙古赤峯市翁牛特旗對全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了全面普查;2011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開始啓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試點工作,並先後在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中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東部興安盟科右中旗開始進行試點性普查;2013年11月起,內蒙古文化廳與通遼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開展“通遼市潮爾(馬頭琴)音樂及相關文化專項普查”活動,主要普查了當地潮爾(馬頭琴)音樂及相關文化的現狀、種類、分佈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成果總結和資料彙編,成果《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潮爾專項普查資料彙編》已出版發行。
2015年至2016年,啓動了對國家級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布林的搶救性記錄和保存工作,已採錄馬頭琴傳統音樂500餘首、照片200餘張。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採訪影像20餘小時、專題影像10餘小時,同時啓動的還有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布林口述史的搶救性整理研究工作,以及馬頭琴傳統曲目記譜整理工作。 [11] 
內蒙古師範大學從2006年9月開始,通過“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碩士學位點招收“馬頭琴演奏與理論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並聘請國家級傳承人布林為客座教授,傳授馬頭琴傳統演奏法,目前已培養出8名馬頭琴演奏與理論研究方向碩士。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自治區級傳承人呼格吉樂圖任教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附屬中專,同時他從1999年開始興辦“內蒙古呼和馬頭琴藝術專修學院”。 [12] 

馬頭琴鑑別方法

馬頭琴的木料是色木(楓木,也叫五角楓),不管是再好的馬頭琴,她的主要木料是色木。但色木分很多種,常用的馬頭琴木料有四種:南方普通色木,東北普通色木及東北花色木。
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因成長速度快而木質軟,但白淨。用它做的琴外觀比較白(沒有着色的部分)但音質不是很理想,高檔馬頭琴不選用南方料。
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一般生長時間為幾百年(直徑45cm以上,有的達到80cm)在嚴寒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堅硬的木質,但惡劣氣候使年輪或顏色有了不一致的特點。用它做的馬頭琴音色悠遠渾厚,尤其東北花色木做的馬頭琴外觀漂亮為馬頭琴之珍品。
花色木(也叫虎皮紋色木)是做樂器的高檔木料,尤其東北花色木是做馬頭琴的最好木料,用它做的馬頭琴表面有立體感,極為高貴。但他對音質沒有直接影響。
所以木料角度首選是東北色木,再就是南方色木,如今市場因色木(樂器專用料)的漲價,出現了很多花木或其他木料做的馬頭琴,這種琴從用料角度説不算正規的馬頭琴。
馬頭琴不是誰都能做的,她有着蒙古族的獨特風格,所以蒙古人做的馬頭琴才是正宗的馬頭琴,如今旅遊點或一些場所出現有着類似玉雕形狀馬頭的馬頭琴,雖然外觀是馬頭,但絕對不是真正馬頭琴的外觀。工藝精細度也有很大差異。尤其網上銷售的馬頭琴沒有高清晰大圖片效果的馬頭琴絕對不能買。
不能買經銷的,必須瞭解做琴師的情況,產量和信譽度。經銷中間必有利(尤其是網上),越便宜越不能買,真正馬頭琴的材料和工藝不會太低廉。
馬頭琴的指板通常是紅木或烏木做的,烏木的檔次較高,用其他木料做的均屬非正規。面板為桐木白松魚鱗松)。
共鳴箱的背板,一些廠家為了盈利把馬頭琴共鳴箱的背板用膠合板代替或整個共鳴箱洋膠合板做,鑑別這種琴的辦法是從面板孔看共鳴箱的裏面結構。膠合板做的共鳴箱背板裏面有貼層,很容易識別。

馬頭琴樂器收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珍藏有馬頭琴多件。其中有一支來自東蒙民間的馬頭琴,系用當地所產的松木製作,琴箱正梯形,箱長29釐米、上寬23釐米、下寬26釐米、厚9釐米,正、背兩面蒙以馬皮,背面皮面中央開有一個金錢眼狀出音孔,孔徑7.8釐米。琴頭琴桿用一根柴木製成,全長108釐米。
琴頭長方柱形體,頂端雕以馬頭為飾,弦槽後開,槽長10釐米、寬1.5釐米,兩側各置一個絃軸。絃軸色木製,呈八方形錐狀體,軸長12.8釐米,軸頂圓球形。琴桿呈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龍面裝飾,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龍面鼻孔中穿出,繫於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製,兩端拴以一束黑色馬尾為弓毛,弓長76釐米。此琴製作精細,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深棕色漆,馬頭、軸頂塗黑色漆,琴頭和琴箱正背兩面油漆彩繪雲頭、花卉和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紋飾,古色古香,雅緻大方。此琴原為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藏品。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在這個博物館裏,還珍藏有兩件蒙古國製作的馬頭琴,其中一支共鳴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塊硬木板拼粘而成,兩側板上開有音窗,琴箱長33釐米、上寬22釐米、下寬31釐米、厚10釐米,正面蒙以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頭、琴桿用一塊松木製作,全長108釐米。上端雕刻向前彎曲的馬頭,弦槽後開,兩側各置一軸。
絃軸雲杉制,軸長18釐米,軸柄扁而長,形如馬耳。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裝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馬長6釐米、高3.2釐米、底寬1釐米。
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繫於琴底尾柱上。琴弓為木製弓杆,兩端系一束黑色馬尾而成。琴頭、琴面髹以淡綠色漆,琴桿、絃軸為橙黃色漆,通體彩繪富有蒙古民族風格的雲頭、花卉和圖案紋飾。此琴為20世紀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國音樂代表團訪華時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它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馬頭琴製作名家

張純華
張純華 張純華
1922年生於山西定襄,祖上為官宦人家,到父親時家道衰落,充任鄉間教師,母亦識文斷字。幼年時母、父、祖母先後去世,9歲入村國民小學讀書,兩年後因家庭窮困輟學。1936年,為了謀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投奔在綏遠平市官錢局任職的伯父,伯父與當地有名的“德餘泉”商號大掌櫃蘭銀餘是相與(摯友),遂介紹他到德餘泉學徒,伺候大掌櫃,吃住在蘭家大院。
1947年,德餘泉老店員蘇全與他在津合資另開字號,經營兩年歇業。1949年夏,他回到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經常給教會、一些樂器班子修風琴等民間樂器。1952年,在舊城大什字街租一處二層樓鋪面,創辦歸綏第一家樂器店“和聲文藝工業社”,組織了一些工人從事修理配製和經銷各種樂器,生產少量板胡、四胡等產品。服務範圍,東至大同,西至包頭。此後,經1954年公私合營、1956年合作化以後,他始終與樂器打交道,尤其與蒙古族弦鳴樂器馬頭琴的研製結下不解之緣,情有獨鍾。
1950年,內蒙古文工團進京參加建國一週年活動演出。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各省區藝術團體表演,其中內蒙古民間藝人協會主任色拉西演奏一首《硃色烈》樂曲(由民歌改編,喻愛情像硃色烈山峯永恆),當時是坐在舞台上的一張桌子上面進行演奏,聲音又有別於一般樂器。毛澤東於是問旁邊的烏蘭夫:這是什麼樂器?聲音很好聽,就是音量有些低。為什麼要坐在桌子上演奏?烏蘭夫回答:這個樂器叫潮爾,也叫馬頭琴,一般是在蒙古包或室內演奏,如在舞台上演出,沒有桌子幫助擴音,前面的人能聽到,後面的人就聽不到了。毛澤東説:能不能改進一下,走進音樂大堂。
領袖的囑託,也是對民族音樂的希冀。烏蘭夫隨後讓秘書在京城尋訪修理製作樂器的廠店技師,幾經試製,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議在馬頭琴的故鄉想辦法吧,於是內蒙古文化局成立了專門研製馬頭琴小組,遍訪能人,自然找到了張純華
最初,潮爾音箱的蒙皮傳統用料為羊、馬、牛、蟒等皮,北方氣候乾燥,一般不影響發音,但氣候潮濕時發音沉悶且跑調。20世紀50年代初,色拉西到廣州演出,儘管事先準備了理髮吹風機,在後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場,仍然大大影響了發揮水準。其後,張純華試用牛馬驢騾及野獸動物各種皮,變換多種做工技藝,雖然取得全國首家成功改革製成的複音筒四胡,並將低音的四胡形制統一的成績,但對提高馬頭琴聲音並不十分明顯。這樣,以後在製作傳統蟒皮馬頭琴、旅遊小馬頭琴時,用料開始由皮改木,試用楊柳松楸楓等多種木料,採用多項加工技術,終以楓木作共鳴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採用魚鱗松、梧桐木腹板,音孔由側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樹枝改為彈力大韌性好的木料製作,琴軸改為機械軸,琴桿由直杆改為帶有彎度,琴弓由二索馬尾改為金屬弦再到尼龍絲絃,琴桿頂部統一為馬頭造型。
張純華和齊.寶力高 張純華和齊.寶力高
經中國音協和北京樂協專家、馬頭琴演奏家鑑定,1962年基本定型,1983年試製生產烏木主體馬頭琴、木面中音馬頭琴,音域從原有兩個8度變為三個8度,不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雙音和絃傳統曲目,還能演奏創作曲中的6、5、4、3度等雙音和絃,音量音域大為提高和拓寬,馬頭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聲音柔和、渾厚、明亮、力度強,音質純淨、清晰,音色悠揚動聽,保留了傳統馬頭琴的特色。可以滿足各種不同場合的演出,並可獨奏、合奏、伴奏、重奏、協奏,與交響樂團同台演出。馬頭琴改革大獲成功,讓馬頭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張純華老人是中國樂器學會會員、中國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馬頭琴協會理事、中國北京樂器協會特邀會員,內蒙古政協第五屆委員,被內蒙古民間文藝協會授予“研究製作馬頭琴大師”稱號。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在內蒙古衞視節目上動情地説:張純華老人是漢族,用大半生心血研製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馬頭琴,痴心不改,一直為馬頭琴走向世界作貢獻。當人們演奏馬頭琴的時候,不要忘了有這麼一位製作大師。
白蘇古郎
白蘇古郎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在他的記憶深處,耳旁常常響起的是父親拉着自制的民族樂器,自編自唱自伴奏的歌聲。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小他就對蒙古音樂藝術情有獨鍾,憑着這份執着的追求,2001年春,18歲的他毅然告別故鄉,獨自一人踏上漂泊他鄉拜師學藝的征途。
古郎為了學習,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馬頭琴廠打工,他下定決心努力鑽研馬頭琴製作工藝,求學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來,用他的話説是不混出人樣來決不回故鄉!功夫不負苦心人,2005年冬,他學有所成,選擇了來到馬頭琴之鄉——吉林前郭爾羅斯製作馬頭琴,從事了他所熱愛而又讓他值得驕傲的事業,有幸能用自己這雙勤勞的雙手,來弘揚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製作所經過的程序非常複雜,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工藝要求也很精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來不得半點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雙手。傳統的馬頭琴只有馬頭,沒有其它雕刻,古郎製作的馬頭琴有所不同,經過他不斷創新,馬頭琴的馬頭下還刻上一個龍頭,中國有句老話,龍馬精神就體如今古郎的馬頭琴上。他製作的馬頭琴聲音純正渾厚,能夠賦予它民族的靈魂,曾得到過齊峯容中爾甲賽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讚賞,遠銷各地,常常是供不應求。
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成績,但他深知這才只是剛剛起步,今後要走的路還很長,他的目標是通過不斷充實自身文化素養和提高技藝,更加完善馬頭琴製作工藝,打響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開創事業,留下自己奮鬥的足跡
白蘇古郎 白蘇古郎
古郎為人善良淳樸,有着草原兒女堅韌、熱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結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過宣傳,能夠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藝,將民族藝術發揚光大。

馬頭琴代表人物

馬頭琴演奏名家

蒙古族有許多傑出的馬頭琴演奏家,他們在繼承、發展馬頭琴藝術上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乾和桑都仍等。
色拉西 色拉西
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熱愛的藝術大師,是科爾沁草原馬頭琴流派的傑出代表。他祖父和父親都是演奏馬頭琴的好手,母親又是歌唱能手,從小接受音樂洗禮和薰陶,九歲學琴,十歲就能獨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歲拜有名的馬頭琴手仁欽為師,勤學苦練,技藝精進,形成自己的獨特演奏風格。色拉西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鑽研琴藝上,直到六十一歲才結婚。舊社會,他揹着馬頭琴在草原上流浪,歷盡千辛萬苦,奏出人民的心聲;新社會,他演奏的是絢麗多彩的頌歌,有些樂曲還錄了音、灌製成唱片。
桑都仍 桑都仍
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門生,他嚴格地繼承了老師的技藝,吸取傳統演奏法的優點,創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運用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條件,不僅能演奏傳統樂曲,更擅於演奏現代樂曲。他還在馬頭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貢獻。當代馬頭琴演奏家有巴依爾齊·寶力高布林巴雅爾、達日瑪、李波等。
布林巴雅爾 布林巴雅爾
布林巴雅爾,著名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2009年4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潮爾馬頭琴大師。代表作有《牧馬人之歌》《敍事曲》《懷念》《在戈壁高原上》等。
巴依爾 巴依爾
巴依爾(1942年—1993年)達斡爾族,新中國解放後的第一位國家頒發一級職稱的專業馬頭琴演奏家。他把大小提琴跳弓頓弓琵琶的輪指運用在馬頭琴演奏上。他發明了撥絃演奏,把古老的弓子改良成今天先進的弓子,把過去普通的琴木改變為如今的曬木(虎皮紋),為現代馬頭琴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朝霞》《青松》《草原春色》,馬頭琴協奏曲《達斡爾民歌主題協奏曲》《薩茹娜盛開的時節》等。
齊·寶力高 齊·寶力高
桑都仍的學生齊·寶力高,演奏風格熱情奔放,雄渾沉實,是內蒙古新一代馬頭琴學派的傑出代表。1986年組建了馬頭琴樂團,培養出許多青年馬頭琴演奏人才。代表作有《草原連着北京》《草原讚歌》《萬馬奔騰》《回想曲》《初升的太陽》等。
達日瑪 達日瑪
達日瑪,馬頭琴演奏家,作曲家,他創作了馬頭琴獨奏、二重奏五重奏等曲目30多首,舞蹈曲、歌曲70多首。代表作有《草原新歌》《新春》《賽馬》《吐爾扈特青年》《神騎》《白色的駿馬》等。他在國際馬頭琴藝術節上榮獲組委會頒發的“馬頭琴藝術傑出貢獻獎”。 [1] 
李波 李波
李波,馬頭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成立李波馬頭琴基金會,先後出版了英文版《馬頭琴的故事》《李波馬頭琴獨奏曲集》等著作。代表作有,《遙遠的敖特爾》《荒城之月寄相思》《亞洲抒情李波風》《天、地、生命的祝福》等。
仟白乙拉 仟白乙拉
仟白乙拉是一位出色的馬頭琴表演藝術家,是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他出生在阿魯科爾草原,他賦予了馬頭琴全新的生命,他將自己對草原感情完美的融入了馬頭琴的表演中。由他創作的馬頭琴獨奏曲《騰飛》獲得了很多大獎。代表作《騰飛》以馬頭琴為主旋律,時兒深沉時兒激昂,舒緩與激烈並存,悠揚和粗獷同在。當悠揚的馬頭琴曲奏響時,你應該做的就是認真傾聽,在音調的起伏中,隨着那旋律閉目冥思,去勾勒遼闊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創作任何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都無法描述的畫面。

馬頭琴優秀曲目

馬頭琴的優秀曲目很多,傳統的琴曲風格多樣,富於草原特色,曲調委婉,多是描繪自然風光或對馬的歌唱。如《硃色烈》《涼爽的杭蓋》《四季》《牧馬人之歌》《青松》《朝霞》《敍事曲》《蒙古小調》《鄂爾多斯的春天》《清涼的泉水》《走馬》《馬的步伐》《乾杯》《蒙古小調》《草原連着北京》《讚歌》《森吉德瑪》《藍色搖籃曲》《奔駝》《初升的太陽》《迴旋曲》《萬馬奔騰》《歡樂的草原》《牧馬人》《蘇和的小白馬》《敖特爾青年》《命運》《鄂爾多斯高原》《安和橋》等。
《硃色烈》是根據同名民歌改編的,“硃色烈”是山峯的名字,樂曲用它來比喻男女愛情的堅貞。
《涼爽的杭蓋》是描寫水草豐美的山林和牧場的夏日風光。
《四季》是根據同名民歌改編的,曲調悠揚流暢,描繪了錫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變化和牧民對家鄉的熱愛。
讚頌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創編樂曲,有巴依爾的《朝霞》《牧場之春》,布林的《歡樂的草原》《敍事曲》《美麗的戈壁高原》《懷念》,達日瑪的《草原新歌》《新春》,齊·寶力高的《草原讚歌》《草原連着北京》《萬馬奔騰》《在鄂爾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贊》和辛滬光的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等。
《草原新歌》取材於錫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讚歌。
《草原連着北京》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熾熱豪情。
《萬馬奔騰》描繪了內蒙古千里草原的壯闊建設圖景。

馬頭琴社會影響

2005年,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齊·寶力高帶着段廷俊製作的馬頭琴,率領他的“野馬馬頭琴樂團”走進被譽為“世界音樂殿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馬頭琴專場音樂會,將蒙古族的傳統樂器推向了世界舞台。 [3] 

馬頭琴樂器傳説

傳説,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一個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蘇和是由奶奶撫養大的,婆孫倆靠着二十多隻羊過日子。
蘇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幫助奶奶做飯。十七歲的蘇和已經長得完全像個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鄰近的牧民都很願意聽他歌唱。
一天,太陽已經落山了,天越來越黑。可是蘇和還沒有回來。就在人們十分焦急的時候,蘇和抱着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走進蒙古包來。人們一看,原來是匹剛出生的小馬駒。
蘇和看着大夥驚異的眼光,對大家説:“在我回來的道上,碰上了這個小傢伙,躺在地上直動彈。我一看沒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來啦。”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長大了。它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見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
一天夜裏,蘇和從睡夢中被急促的馬嘶聲驚醒。他想起小白馬,便急忙爬起來出門一看,只見一隻大灰狼被小白馬擋在羊圈外面。蘇和趕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馬渾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來了很久了,多虧了小白馬,替他保護了羊羣。他輕輕地撫摸着小白馬汗濕的身子對它説:“小白馬呀!多虧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傳來了消息説,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因為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好的騎手做她的丈夫,誰要得了頭名,王爺就把女兒嫁給誰。蘇和也聽到了這個消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動他,讓他領着小白馬去參加比賽。於是,蘇和牽着心愛的小白馬出發了。
賽馬開始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揚起了皮鞭,縱馬狂奔。到終點的時候,蘇和的小白馬跑到最前面。王爺下令:“叫騎白馬的上台來!”等蘇和走上看台,王爺一看,跑第一名的原來是個窮牧民。
他便改口不提招親的事,無理地説:“我給你三個大元寶,把馬給我留下,趕快回去吧!”
“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呀。”蘇和一聽王爺的話,頓時氣惱起來。我能出賣小白馬嗎?他這樣想着,不假思索地説出了那兩句話。
“你一個窮牧民竟敢反抗王爺嗎?來人哪,把這個賤骨頭給我狠狠地打一頓。”不等王爺説完,打手們便動起手來。蘇和被打得昏迷不醒,還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爺奪去了小白馬威風凜凜地回府去了。
蘇和被親友們救回家去,在奶奶細心照護下,休養了幾天,身體漸漸恢復過來。一天晚上,蘇和正要睡下,忽然聽見門響。問了一聲:“誰?”但沒有人回答。門還是碰碰地直響。
奶奶推門一看:“啊,原來是小白馬!”這一聲驚叫使蘇和忙着跑了出來。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馬回來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蘇和咬緊牙,忍住內心的痛楚,拔掉了馬身上的箭。
血從傷口處像噴泉一樣流出來。馬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來,王爺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馬,心裏非常高興,便選了吉日良辰,擺了酒席,邀請親友舉行慶賀。
他想在人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好馬,叫武士們把馬牽過來,想表演一番。
王爺剛跨上馬背,還沒有坐穩,那白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頭摔了下來。白馬用力擺脱了粗繩,衝過人羣飛跑而去。王爺爬起來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們的箭像急雨一般飛向白馬。
白馬雖然身上中了幾箭,但還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親愛的主人面前了。
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更大的悲憤,他幾夜不能入睡。一天夜裏,蘇和在夢裏看見白馬活了。
他撫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時輕輕地對他説:“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開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它的骨頭、筋和尾做成了一隻琴。
馬頭琴的傳説 馬頭琴的傳説
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起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從此,馬頭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們一聽到這美妙的琴聲,便會忘掉一天的疲勞,久久不願離去。
參考資料
  • 1.    達日瑪獲頒傑出貢獻獎  .新華網.2012-05-02[引用日期2013-01-03]
  • 2.    孟建軍, 曉夢. 一位馬頭琴製作師的夢想與追求——訪馬頭琴製作師段廷俊[J]. 樂器, 2022, (11):29-31.
  • 3.    白英. 段廷俊:指尖上譜寫馬頭琴的歌[J]. 青春期健康, 2021, 第19卷(8):64-67.
  • 4.    張勁盛. 我國馬頭琴樂器改革與材料創新的歷史進程[J]. 樂器, 2023, (7):19-21.
  • 5.    青山. 淺談馬頭琴的基本類型及其演奏[J]. 黃河之聲, 2020, (13):26.
  • 6.    娜米布. 馬頭琴演奏方法與特點探析[J]. 美眉, 2020, (9):149.
  • 7.    曹曄. 論馬頭琴的歷史由來、演奏特徵與情感表達[J]. 藝術評鑑, 2022, (10):22-24.
  • 8.    萬·希諾. 永不消逝的琴音 ——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和他的馬頭琴演奏藝術[J].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0, 第17卷(2):148-154.
  • 9.    劉洋君. 新疆馬頭琴音樂傳承與發展[J].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19, 第17卷(2):25-29.
  • 10.    扎木蘇. 馬頭琴藝術及演奏風格研究[J]. 北方音樂, 2017, 第37卷(15):28.
  • 11.    張勁盛.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蒙古族馬頭琴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綜述(一)[J]. 樂器, 2021, (5):26-28.
  • 12.    張勁盛.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蒙古族馬頭琴的保護與傳承現狀綜述(二)[J]. 樂器, 2021, (6):27-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