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莖鹽生草

鎖定
白莖鹽生草,是藜科鹽生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自基部分枝,灰白色;葉圓柱形,頂端鈍且有時具小短尖;花通常簇生於葉腋,花被片膜質,寬披針形,背面有一條粗脈,在果期花被片宿存;果實為胞果,果皮膜質;花果期7-8月。
白莖鹽生草產於中國西北、華北地區。蒙古、俄羅斯及中亞地區等國家也有分佈。 [4]  白莖鹽生草生長在以沙至或沙礫質的棕鈣土、淡灰鈣土性的山地粗骨土、灰漠土、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的土壤上,有時也可生長在不同程度的鹽化草甸鹽土和鹽土上,對生境的適應性十分廣泛。 [5]  白莖鹽生草一般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 [6] 
白莖鹽生草屬於低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駱駝樂食,山羊、綿羊僅少量採食。 [7]  白莖鹽生草燒製的蓬灰,是各種中國西北風味麪食中的一種輔料,常在蘭州牛肉拉麪中使用。 [4] 
中文名
白莖鹽生草
拉丁學名
Halogeton arachnoideus Moq.
別    名
灰蓬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中央種子目
莧科 [3] 
亞    科
螺胚亞科
豬毛菜族
鹽生草屬
白莖鹽生草
命名者及年代
Moq.,1849

白莖鹽生草形態特徵

白莖鹽生草
白莖鹽生草(6張)
一年生草本,高10-40釐米。莖直立,自基部分枝;枝互生,灰白色,幼時生蛛絲狀毛,以後毛脱落。葉片圓柱形,長3-10毫米,寬1.5-2毫米,頂端鈍,有時有小短尖;花通常2-3朵,簇生葉腋;小苞片卵形,邊緣膜質;花被片寬披針形,膜質,背面有1條粗壯的脈,果時自背面的近頂部生翅;翅5,半圓形,大小近相等,膜質透明,有多數明顯的脈;雄蕊5;花絲狹條形;花葯矩圓形,頂端無附屬物;子房卵形;柱頭2,絲狀;果實為胞果,果皮膜質;種子橫生,圓形,直徑1-1.5毫米。花果期7-8月。 [1] 

白莖鹽生草生長環境

生長在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帶的鹽鹼地、乾旱山坡、間歇性河牀、沙地邊緣和山前平地,在鹽漬化程度嚴重的砂質撂荒地生長旺盛。耐乾旱,耐鹽鹼,具有聚鹽特性,植株內富含鹽分。在以沙質或沙礫質的棕鈣土、淡灰鈣土、淡灰鈣土性的山地粗骨土,灰漠土,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的土壤上,有時也可生長在不同程度的鹽化草甸鹽土和鹽土上。在中國西部荒漠區,它可以生長在山麓洪積、淤積的粘壤質棕色荒漠土上,在沙漠戈壁地區,它又可以稀疏地生長在鹽化沙丘、沙地,甚至礫質或石質的半戈壁上,對生境的適應性比較廣泛。 [2] 

白莖鹽生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有分佈。 [1] 
白莖鹽生草

白莖鹽生草生長習性

白莖鹽生草是亞洲中部荒漠地區特有的夏雨型營養植物之一,其生長髮育取決於當年降雨的多少。它於每年晚春,初夏季節開始萌發,隨着雨季和高温時期的來臨而迅速生長,降雨適宜的年份至秋季能生長成很大的株叢,直徑可達1-2米,整個株叢形成近乎球形或半球型,此時莖葉變得乾燥,遍身結滿帶膜質翅片的胞果,呈現體輕而乾燥的狀態,同時根部變得脆弱,極易折斷,種子便可隨風滾動傳播。 [2] 
白莖鹽生草屬聚鹽植物,適生於乾旱、半乾旱的鹽鹼砂地上,根系比較發達,入土深度0.5-1米,能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鹽類,將鹽分聚集在植株內而不受傷害。生長區域的鹽鹼含量越高,其生長就越茂盛,植株體內所含鹽分濃度也越高。成熟期的鮮白莖鹽生草含鹽量(主要是碳酸鈉)可達5-7%,細胞液濃度較高,滲透壓大大高於鹽土溶液,所以能吸收高濃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 [2] 

白莖鹽生草主要價值

飼用:白莖鹽生草屬於低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駱駝喜食,羊少量採食,乾燥後在冬春缺草的季節適口性提高,駱駝、羊較喜食,馬、牛採食較少。夏、秋季節,將白莖鹽生草與其它牧草混刈青貯,可作為冬春季家畜補充飼用。白莖鹽生草的粗纖維含量偏低,粗蛋白、無氮浸出物等主要營養物質的含量較高,尤其是開花期莖葉粗蛋白質含量達16.80%,粗灰分含量也較高,其中鈣、磷較低,植株富含鈉、鉀,氯,硫等元素,影響適口性,僅作為冬春季節飼料使用。 [2] 
生態:利用白莖鹽生草植物的植株積聚鹽分的特性,種植鹽生植物,收穫植株並加以利用,達到拔鹽抽鹼和改良土壤的效果。
食物添加劑:將白莖鹽生草燒灰提取生物鹼,在中國蘭州周邊地區羣眾早有利用提取的生物鹼,作為食品特別是蘭州牛肉拉麪的添加劑,對改變食品風味和麪條粘彈性具有良好的作用。這種天然鹼配製成鹼水,加入麪粉中進行加工,可產生獨特的風味和顏色,增加麪糰的粘彈性、伸展性和耐攪拌性,使麪條光滑爽口。 [2] 
參考資料
  • 1.    白莖鹽生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1-05-12]
  • 2.    王文.白莖鹽生草在西北鹽鹼地區生物治理中的作用[J].青海草業. 2011,(01) :10-14
  • 3.    地膚,可食可用可觀賞  .江蘇省藥理學會官網[引用日期2023-03-15]
  • 4.    崔大方,閆平,認識中國植物 西北分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06,第111頁
  • 5.    賈慎修主編;中國飼用植物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飼用植物誌 第4卷,農業出版社,1992.12,第304頁
  • 6.    史永利著,農技推廣探析之路,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第13頁
  • 7.    賈慎修主編;中國飼用植物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飼用植物誌 第4卷,農業出版社,1992.12,第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