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花懸鈎子

鎖定
白花懸鈎子(學名:Rubus leucanthus Hance)是薔薇科、懸鈎子屬植物。落葉灌木,莖直立、具腺毛,葉互生,邊緣鋸齒,有葉柄;托葉與葉柄合生,不分裂,宿存,離生,較寬大,花兩性,聚傘狀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時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紅色;雄蕊多數,心皮多數,有時僅數枚,果實為由小核果集生於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種子下垂,種皮膜質,花期4-5月,果期6-7月。 [1] 
分佈於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在中國分佈於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疏林中或曠野。 [1] 
果食可食用;根可以入藥,利濕止瀉。用於腹瀉,赤痢,燙傷,崩漏。 [2]  [4]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白花懸鈎子 [8] 
拉丁學名
Rubus leucanthus Hance [9] 
別    名
南蛇勒
白鈎勒藤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懸鈎子屬
白花懸鈎子
命名者及年代
Hance,1852

白花懸鈎子形態特徵

白花懸鈎子
白花懸鈎子(20張)
攀援灌木,高1-3米;枝紫褐色,無毛,疏生鈎狀皮刺。小葉3枚,生於枝上部或花序,基部的有時為單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頂生小葉比側生者稍長大或幾相等,長4-8釐米,寬2-4釐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側脈5-8對,或上面稍具柔毛,邊緣有粗單鋸齒;葉柄長2-6釐米,頂生小葉柄長1.5-2釐米,側生小葉具短柄,均無毛,具鈎狀小皮刺;托葉鑽形,無毛。花3-8朵形成傘房狀花序,生於側枝頂端,稀單花腋生;花梗長0.8-1.5釐米,無毛;苞片與托葉相似;花直徑1-1.5釐米;萼片卵形,頂端急尖並具短尖頭,內萼片邊緣微被絨毛,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瓣長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微具柔毛,具爪,與萼片等長或稍長;雄蕊多數,花絲較寬扁;雌蕊通常70-80,有時達100或更多,花柱和子房無毛或僅於子房頂端及花柱基部具柔毛;花托中央突起部分近球形,基部無柄或幾無柄。果實近球形,直徑1-1.5釐米,紅色,無毛,萼片包於果實;核較小,具窪穴。花期4-5月,果期6-7月。 [1] 

白花懸鈎子近種區別

該種和小柱懸鈎子Rubus columellaris Tutcher)相近,但後者葉片橢圓形或長卵狀披針形,萼片於果期常反折;花瓣比萼片長得多;雌蕊數多達300;花托基部具長達5毫米的柄。 [1] 

白花懸鈎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在中國分佈於湖南、福建、廣東(西涌、七娘山(張壽洲等1633)、筆架山、葵涌、三洲田(張壽洲等0068)、梅沙尖、梧桐山(王國棟等6073))、廣西、貴州、雲南。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50-800m的疏林中或曠野。 [1]  [5]  原產地屬暖温帶和熱帶地區,只生長在户外温帶最温和的地區,通常很容易在陽光或半陰的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長。 [6]  [10] 
白花懸鈎子分佈圖 白花懸鈎子分佈圖

白花懸鈎子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在中國分佈於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疏林中或曠野。 [1]  [5] 

白花懸鈎子繁殖方法

種子需要分層,最好在初秋的寒冷環境中播種。儲存的種子需要在大約3°℃的温度下進行一個月的分層,最好在一年中儘早播種。當幼苗足夠大可以在寒冷環境中生長時,將其拔出。在次年春末將它們種植到固定位置。 [6] 

白花懸鈎子主要價值

果食可食用;根可以入藥,利濕止瀉。用於腹瀉,赤痢,燙傷,崩漏。 [2]  [4] 

白花懸鈎子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