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腰朱頂雀

鎖定
白腰朱頂雀(學名:Acanthis flammea)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型似麻雀,體長約13釐米。額和頭頂深紅色,眉紋黃白色;上體各羽多具黑色羽幹紋;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紅色,翼上具二條白色橫帶;喉、胸均粉紅色,下體餘部白色。雄性幼鳥與雌鳥同色,但下體沾黃色。
棲息於溪邊叢生柳林、沼澤化的多草疏林內和櫟、榆等幼林中;在遊蕩和遷徙時,也見於各種喬木雜林和林緣的農田及果園中。除繁殖期多成對活動外,常成5-7只或10多隻的小羣活動,遷徙期間有時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羣。以高梁、小米和蕎麥等穀物為食。也吃食大量種子和一些昆蟲。
分佈於近北極地區,包括北歐至加拿大、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寧夏、新疆、華北、華東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白腰朱頂雀
拉丁學名
Acanthis flammea
別    名
蘇雀
貝寧點紅
外文名
Redpoll, Common Redpoll
同義學名
Carduelis flammea (Linnaeus, 175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燕雀科
金翅雀屬
白腰朱頂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白腰朱頂雀動物學史

白腰朱頂雀(Acanthis flammea)在2016年被歸屬於“Acanthis”,在這之前歸於“Carduelis”屬。

白腰朱頂雀形態特徵

白腰朱頂雀雄鳥額基、眼先黑色或烏褐色,額和頭頂玫瑰紅或硃紅色,眉紋乳白色,耳區和頰淡褐色,羽尖灰白色微沾玫瑰紅色,頭頂後部、枕、後頸、背、肩淡褐色或灰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腰白色或灰白色微沾粉紅色並具黑褐色條紋。尾上覆羽暗褐色,羽緣灰白色,尾黑褐色具細的白色或灰白色羽緣。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大覆羽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一條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羽緣淡褐色,尖端褐白色,三級飛羽外翈先端白色。頦黑色,頰下部、喉、胸和頸側玫瑰紅色,腹白色微沾粉紅色,胸側和兩脅皮黃白色沾褐具有黑褐色縱紋,尤以兩脅縱紋較更粗著。尾下覆羽白色,長的尾下覆羽具黑褐色縱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喉、胸和腰均無粉紅色沾染。頦黑色,其餘下體皮黃白色具暗色條紋。
虹膜褐色,嘴黃色或黃褐色,嘴峯黑褐色,腳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6克,♀9-15克;體長♂128-141毫米,♀120-140毫米;嘴峯♂8-11毫米,♀8-10.5毫米;翅♂65-79毫米,♀62-78毫米;尾♂50-66毫米,♀51-66毫米;跗蹠♂12-17毫米,♀12-17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白腰朱頂雀

白腰朱頂雀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棲息於環北極開闊的森林和苔原森林灌叢地帶,特別是在樺樹林、赤楊林、矮樹叢和生長稀疏柳樹、赤楊的開闊沼澤、河流和湖泊沿岸較常見。也出入於多岩石的開闊苔原楊樺灌叢和柳灌叢,偶爾也到苔原岩石草地活動和覓食,遷徙期間和冬季,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尤以林緣、疏林、草坡、灌叢以及生長有幼樹和灌木的沼澤、河谷及農田草地較常見。 [3] 

白腰朱頂雀生活習性

白腰朱頂雀在中國為冬候鳥。在北歐、俄羅斯及北美等地繁殖。每年9月末或10月初遷到中國東北,其中一部分留在長白山區越冬,雖在零下30多度,仍很活躍,至翌年3月末或4月初離去;其餘大部分鳥經東北南下,10月末到4月初見於河北。並在秋季於沙威山島和河北省沿海見到它們大批地遷徙 [3] 
除繁殖期多成對活動外,常成5-7只或10多隻的小羣活動,遷徙期間有時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羣,常於草棵、穀穗、灌木和樹枝上活動和覓食。性不畏人,取食或選擇巢對時,人距它很近時方飛去。常一鳥先飛,羣鳥隨而緊跟。 [3] 
食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冬季以蒿類種子和其他雜草子最多,特別是大雪封山時,常飛落在草尖處,有時還以倒攀姿式啄食果實;有的到山區散居住户的柴堆腐木上啄食越冬的昆蟲和蜘蛛等,或在路邊揀食遺物。春季多以嫩葉為食,也有鞘翅目等小形昆蟲;秋季以高梁、小米和蕎麥等穀物為食。也吃食大量種子和一些昆蟲。 [3] 
叫聲是一種獨特的“chuch-uch-uch-uch”或“chut-ut-ut-ut”的金屬聲,其基音從柔和到刺耳地變化着;還有一種哀傷的“teu-teu-teu-teu”和“tooee”的叫聲;驚叫聲是一種尖鋭、刺耳的“eeeeze”音調。 [3] 

白腰朱頂雀分佈範圍

留鳥: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加拿大、中國、捷克、丹麥、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德國、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朝鮮、韓國、列支敦士登、蒙古、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英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繁殖地: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東亞區、中亞區)、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美國。
非繁殖地: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脱維亞、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西班牙和烏克蘭。
季節性不確定:黑山和塞爾維亞。
引進(繁殖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遊蕩:巴哈馬、百慕大、波黑、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牙買加、馬耳他、葡萄牙和土耳其。 [4] 
白腰朱頂雀分佈圖 白腰朱頂雀分佈圖 [4]

白腰朱頂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5-7月間,最早4月初就開始營巢。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就開始求偶活動,站在樹頂和高的灌木頂端鳴唱,或在空中做求偶飛翔。營巢於樹木低枝上或灌叢中,距地高0.5-2米,最高到4米,偶爾也有在地上草叢中築巢的。巢呈杯狀,由枯草莖、草葉和細枝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羽毛、柳絮等柔軟材料。每窩產卵4-6枚。卵淡藍色或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8-18.2×12.2-12.3毫米。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0-11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2-14天。 [3] 

白腰朱頂雀亞種分化

白腰朱頂雀(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白腰朱頂雀歐洲亞種
Acanthis flammea cabaret
P. L. Statius Müller, 1776
2
Acanthis flammea flammea
Linnaeus, 1758
3
白腰朱頂雀冰島亞種
Acanthis flammea islandica
Hantzsch, 1904
4
白腰朱頂雀加拿大亞種
Acanthis flammea rostrata
Coues, 1861
[2] 

白腰朱頂雀保護現狀

白腰朱頂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白腰朱頂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