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背黃花棯

鎖定
白背黃花棯(拉丁學名:Sida rhombifolia L.)是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直立亞灌木,高約1米,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毫米,寬6-20毫米,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葉柄長3-5毫米,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刺毛狀,與葉棲近等長。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釐米,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萼杯形,長4-5毫米;花黃色,直徑約1釐米,花瓣倒卵形,長約8毫米,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毫米,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毫米,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頂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1] 
分佈於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印度等地區;在中國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區。常生於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 [1] 
全草入藥用,有消炎解毒、祛風除濕、止痛之功。 [1]  莖可用以製作繩索;全草製作掃帚。 [2]  種植在養雞場附件,可以較好的改善雞場的生態環境。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白背黃花棯
拉丁學名
Sida rhombifolia L. [7] 
別    名
白背黃花稔
黃花母霧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錦葵目
錦葵科
黃花棯屬
白背黃花棯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白背黃花棯形態特徵

直立亞灌木,高約1米,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毫米,寬6-20毫米,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葉柄長3-5毫米,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刺毛狀,與葉柄近等長。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釐米,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萼杯形,長4-5毫米,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釐米,花瓣倒卵形,長約8毫米,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毫米,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毫米,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頂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1] 
白背黃花棯

白背黃花棯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印度等地區;在中國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區。常生於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 [1]  耐幹早和貧瘠。 [2] 

白背黃花棯育植技術

白背黃花棯育苗移植

在種籽資源不是很充足及備植雞場已經養雞的情況下采用本方式。 [3] 
  • 種籽的採集與貯藏
白背黃花稔五月份就開始開花,可持續到11月份,植株不斷開花,種籽也邊成熟。種籽採集可從10月下旬開始,將野外生長的稔株在塑料桶邊拍打,成熟的種籽就會落在桶中。用2-3天曬乾,放入無內膜塑料編織袋中,在通風較好的房中貯藏。 [3] 
  • 苗牀的準備
苗牀地最好選在備植雞場附近,選用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疏鬆(以砂性粘土為好)的地塊,苗牀畦面要平整,土粒要均勻一致,一般一個萬隻規模雞場有66.7平方米左右苗牀地即可,播種前精細整地,開溝作畦,並結合整地,埋放幹雞糞50-100千克,使土肥相融。 [3] 
  • 播種與育苗
播種在清明前後期進行,播種時以8-10倍細土拌和均勻種籽撒施,66.7平方米苗牀用種籽100-150克。種籽撒播完成後灑水,8-10天發芽,之後視苗情用沼液澆灌1-2次即可。 [3] 
  • 移植
在白背黃花稔株高長到30釐米以上後即可進行移植。具體移植時間根據備植雞場所飼黃雞的情況而定。暫未養雞或黃雞日齡較小的雞場只要達到株高就可移植,如果雞場存欄雞日齡在40天以上,最好在白背黃花稔株高長到50釐米以上後移植,以免被雞羣啄損。移植5-7月份都可進行,選擇颱風來臨降雨前的時間段最好,移苗時最好帶土進行,取苗後立即運至備植雞場,在雞舍周圍雞常活動棲息的地方打穴植入,每穴1-2棵稔苗,扶正植株,整平土地,澆水。每棟雞舍周圍栽種100-200株,利用白背黃花稔自身強大的繁衍能力,加上雞的活動和雨水衝涮使掉落在地上的種籽移動,2-3年白背黃花稔就可成叢成片,雞場地表生態大為改善。 [3] 

白背黃花棯人工撒播

在種籽較充足及備植雞場暫沒有養雞的情況下采用本方式。 [3] 
  • 種籽的採集與貯藏
白背黃花稔五月份就開始開花,可持續到11月份,植株不斷開花,種籽也邊成熟。種籽採集可從10月下旬開始,將野外生長的稔株在塑料桶邊拍打,成熟的種籽就會落在桶中。用2-3天曬乾,放入無內膜塑料編織袋中,在通風較好的房中貯藏。 [3] 
  • 撒播
備播的雞場最好為輪空休養的雞場。新建的雞場在養2批雞,土地具有一定肥力後撒播成活率更好。撒播在清明節前進行,以10-20倍細土拌和均勻種籽,撒在雞主要的活動場所,將貯藏的種籽全部用完。撒播後當年就可開花結籽,年未採集種籽來年在雞場另一區域重複,生態作用顯著。 [3] 

白背黃花棯下級分類

1變種
中文名
學名
形態及產地
Sida rhombifolia Linn. var. corynocarpa (Wall.) S. Y. Hu
直立亞灌木,高達1米,小枝被星狀毛。葉倒卵形,長1-2釐米,寬8-12毫米,先端圓,基部楔形,緣具鋸齒,兩面均被星狀短茸毛,葉柄長3-4毫米,被星狀茸毛;托葉線形,較短於葉柄。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1釐米,被星狀短茸毛;萼5裂,被星狀短茸毛;花瓣5,黃色,雄蕊柱無毛。分果爿7,被短柔毛,具芒,芒長約2毫米。分佈於中國海南、印度。 [1] 

白背黃花棯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用,有消炎解毒、祛風除濕、止痛之功。 [1]  莖可用以製作繩索;全草製作掃帚。 [2]  在一些雞場推廣人工種植白背黃花稔獲得成功,較好的改善了雞場環境,減輕了糞污污染,減少了水土流失,控制了蚊傳播疫病的發生,提高了商品雞品質。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