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紋牛羚

鎖定
白紋牛羚(學名:Damaliscus pygargus):哺乳綱、牛科、轉角牛羚屬的一種羚羊。頭體長140-160釐米;尾長30-45釐米;肩高73-94釐米;體重55-80千克。角形似豎琴,呈環繞狀,可達50釐米以上。雄性較大。體色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為白色,前額到鼻間有一道白色條紋。尾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色斑。
生活在沿海開闊草原。雄性具領域性。白天活動,羣居,種羣要麼全是雄性,要麼全是雌性,有時也會有雄雌混雜。跳躍能力很強,主要以短草為食,分佈在南非和萊索托。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lesbok
中文學名
白紋牛羚
拉丁學名
Damaliscus pygarg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狷羚亞科
轉角牛羚屬
白紋牛羚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Pallas, 1767
同義學名
Antilope pygargusPallas, 1767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白紋牛羚動物學史

白紋牛羚因為遭到移居者的獵殺,南非的數量曾一度減少到17只。但是南非白紋牛羚成功擺脱了厄運。1837年荷蘭農民亞歷山大·範德·瓦·比利(Alexander van der Bijl)為了保護最後的17只白紋牛羚,為它們建了一個圍欄,這些白紋牛羚都沒躍出圍欄一步,因為白紋牛羚不善跳躍。它們連最簡易牲畜圍欄也無法越過,也正是這一特點,讓白紋牛羚免遭滅絕的厄運。
1931年,為了保護世界上僅存的17只白紋牛羚,南非專門在佈列大司多建立了一個白紋牛羚國家公園來保護白紋牛羚。沒有了獵殺,白紋牛羚的數量開始逐漸恢復。儘管白紋牛羚的數量有所增長,但是這個棲息地似乎並不太適合它們。20世紀60年代,公園內就有一半白紋牛羚死於蠕蟲感染、缺銅症和其他疾病。1961年,為了更好地滿足白紋牛羚的生存需求,白紋牛羚國家公園將它們“舉家搬遷“到更適合它們的斯韋倫丹的高山硬葉灌木羣中。
1969年,白紋牛羚的數量開始大量增加,達到國家公園承載量的極限。保護人員開始將白紋牛羚遷移到南非其他國家公園和私人保護地。那時由於有效的保護及合適的棲息地,全球白紋牛羚的數量已有800只。截止2016年,它們的數量接近3000只。雖然還談不上可觀,但它們的未來已經非常樂觀了。 [4] 

白紋牛羚形態特徵

白紋牛羚頭體長140-160釐米,肩高80-100釐米,尾長30-45釐米之間。雄性通常大於雌性,雌性體重55-70千克,雄性體重65-80千克。體色為巧克力褐色,下腹部為白色,前額到鼻間有一道白色條紋。白紋牛羚的兩個亞種的兩性都長出大而彎曲的象羚羊一樣的角,角形似豎琴,呈環繞狀,可達50釐米以上。背部毛皮相對較暗,與長腿的白色和臀部形成鮮明對比。指名亞種比菲氏亞種平均輕8千克,這有助於區分兩者。
共有二個亞種,指名亞種背部毛皮紫棕色,黑暗並有光澤,臀部白色;而菲氏亞種背部暗紅棕色,臀部也是深色的皮毛。
白紋牛羚的幼崽出生時有淺棕色的皮毛和深色的臉頰,短尾巴上長着黑色的毛。 [5-6] 

白紋牛羚棲息環境

白紋牛羚指名亞種適合於獨特的棲息地和氣候條件:南非東海岸的雷諾斯特維爾德生物區(East Coast Renosterveld)一年四季都有降雨,但冬季有一個明顯的高峯,4-10月之間約有65%的降雨。因此,該亞種至少在20,000年中適應了潮濕和寒冷的冬季以及温暖和乾燥的夏季的氣候,這與菲氏亞種所適應的條件相反,菲氏亞種喜歡夏季温暖濕潤,冬季非常寒冷但乾燥的環境。
該物種幾乎完全是食草動物,偏愛短草和最近燒過的草皮。對飲用水的需求必不可少,在旱季,它們會與有地表水源的地方保持在1.5公里以內。 [3]  [5] 

白紋牛羚生活習性

白紋牛羚的兩個亞種都是白天活動的動物,大部分是上午和下午吃草,中午和晚上休息。它們是羣居動物,指名亞種一般組成10只以下的小羣,而菲氏亞種則組成多達25只的羣體。白紋牛羚是遊牧動物,在季節性牧場之間遷移,並在秋冬季節形成大羣。但它們被安置在足夠大的區域中時,它們繼續表現出半遊牧的運動模式,以零散的組羣遍及整個草原範圍。族羣結構鬆散,成員不穩定,但成年雄性在全年中都會捍衞自己族羣中的雌性和幼崽。白紋牛羚會發出一些聲音用作警報響應。雄性在其領地內用排便和糞堆標記和劃分區域。 “挑戰儀式”是在相鄰領地的雄性之間進行的儀式化互動。雄性也表現出各種姿勢和行為的主導地位,各種動作包括側身站立於入侵者前面,用角挖土,踩踏腳和頭部擺動等。雄性之間的打鬥是用角進行的激烈碰撞,並且可能是致命的。雄性和雌性都用眼眶前腺的分泌物標記物體,這些分泌物在用角撫摸時沉積在草莖上。 [5] 
白紋牛羚的兩個亞種都是食草動物,主要以草原上的短草為食。菲氏亞種的飼草包括紅色野燕麥(菅屬),但也吃畫眉草屬和綠藻屬(Chloromelas)的草。指名亞種主要以雀麥屬扁芒草屬的植物為食,但也吃畫眉草屬的植物。 [5] 

白紋牛羚分佈範圍

原產地:南非。
滅絕:萊索托。
引進:博茨瓦納、斯威士蘭、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 [3] 
白紋牛羚分佈於非洲南部。指名亞種生活在南非的高地和沿海平原發,菲氏亞種在南非的東部和中部。指名亞種或多或少地侷限於南非的保護區。 [5] 
白紋牛羚分佈圖 白紋牛羚分佈圖

白紋牛羚繁殖方式

白紋牛羚菲氏亞種在2月交配,而指名亞種交配的高峯期在4月。二者的妊娠期均為8個月。幼崽8-12月中旬出生。通常每胎產1只幼崽,幼崽出生後2小時內就可以走動。壽命17年。 [5] 

白紋牛羚亞種分化

白紋牛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白紋牛羚菲氏亞種
Damaliscus pygargus phillipsi
Harper, 1939
2
白紋牛羚指名亞種
Damaliscus pygargus pygargus
Pallas, 1767
[2] 

白紋牛羚保護現狀

白紋牛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無危(LC)。 [3] 
白紋牛羚指名亞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3] 

白紋牛羚種羣現狀

白紋牛羚物種數量眾多,不存在瀕危的因素。指名亞種生活在正式的保護區和私人保護的土地上,數量豐富。據估計,在678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牧場(2010-2016年期間統計),菲氏亞種至少有54426個成熟個體(採用70%的成熟種羣結構)。
在其分佈範圍內的正式保護區內,三代(1990-2015年)之間的物種數量顯著增加,據估計在私有土地上的白紋牛羚也有所增加。除了雜交以外,白紋牛羚長期生存沒有重大威脅。指名亞種的成熟個體數量估計有752-1,618只。純粹的菲氏亞種數量不明,它們的佔有面積有限,可利用的棲息地正在減少。 [3] 

白紋牛羚保護措施

該物種分佈在南非多個省的許多國家和私人保護區內。私人農場裏的菲氏亞種能夠重新佔據其原始範圍的大片區域,並且在南非和其他地方的自然範圍之外的私人土地上也建立了大量的超限亞種羣。建議保護雜種種羣並限制雜種的活動是保護亞種的關鍵措施。
白紋牛羚指名亞種,主要生活的保護區包括厄加勒斯國家公園(經過世界自然遺產認證的自然範圍內的純亞種羣);桌山國家公園(經過自然遺傳認證的良性引進範圍內的純亞種羣);德胡普自然保護區(De Hoop Nature Reserve)和丹尼斯·奧弗伯格試驗區(Denel Overberg Test Range)(自然範圍內最大的亞種羣)。迫切需要一個涵蓋所有零散亞種羣的亞種羣管理計劃。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