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石村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下轄村)

鎖定
白石村地處端州城區以東,面向北嶺山,背靠西江,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唐武德年間建村,全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硯為耕,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硯至為鼎盛,一大批名硯和名師應運而生,從而奠定了白石村作為“端硯第一村”的地位。白石村民好客、熱情,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家家户户門前的硯石堆如小山,全村半數以上人口從事制硯。全村每年產硯約8萬件,總產值約230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
中文名
白石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
面    積
1.2 km²
電話區號
0758
人口數量
約 1100 人
車牌代碼
粵H
方    言
粵語

白石村白石村概況

端硯,貴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首。自唐以來,便是朝廷貢品,其“呵氣成墨,滑如肌膚”的品質堪稱絕頂,這樣的“天下奇珍”就出自於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白石村,白石村現名中國端硯文化村,下文將端硯文化村稱為白石村。
白石村面向北嶺山,背靠西江,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唐武德年間建村,全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硯為耕,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硯至為鼎盛,一大批名硯和名師應運而生,從而奠定了白石村作為“端硯第一村”的地位。白石村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家家户户門前的硯石堆如小山,全村半數以上人口從事制硯。

白石村白石村特色

白石村有90%以上家庭從事制硯,較大的制硯作坊超過50家,每家每户門前都推滿了硯石,屋門前、瓜棚下、村道旁、廳堂裏都是埋頭刻硯的場面,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硯圖”,從選石、磨石、劃線、雕刻到成形,一塊端硯的製成少則七、八天,多則半年,可見端硯的名貴還在於它的手工。此外,白石村因經濟發展迅速,大多古屋已拆除重建,只遺下少量幾處古蹟,形成“既古亦今”的特色。
白石村 白石村

白石村白石村得名傳説

白石村毗鄰西江,過去,西江每年都要發洪水,因此,村裏築起了一道堤圍用來抵禦洪水。有一年,西江上游豪雨連日,洪水暴漲,用土構築的堤圍岌岌可危,正在緊急關頭,有村民突然發現堤圍邊經雨水連日沖刷露出來的三塊巨大的白色石頭,連忙抬去將快要倒塌的堤圍堵住。冥冥中如有神助,三塊白石真的穩住了即將倒塌的堤圍,使村民的生命財產得以保護。為紀念三塊白石,村民將村子改名為白石村。如今,三塊白石就像三位保護神,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依然守護着白石村,見證着白石村的興衰榮辱。
前些年,有位離家60多年的老人從台灣回來尋親,豈料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一時失了方向。後來,無意中看到基圍的三塊白石才敢肯定真正回到了故鄉。原來老人十幾歲就離開故鄉到台灣,幾十年來,無時無刻不惦記着故鄉的親人,無數次,夢中出現三塊白石。白髮蒼蒼的老人抱着石頭輕聲叫着“母親,我回來了”。

白石村四月初八拜先祖

白石村有一個獨特的節日(村中人稱為"五登祖師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都會舉行重大的祭祀活動,以此紀念石業先祖和歷史上對白石村作出貢獻的人。端硯行還可以接納別村的人入行,只要從事端硯製作就可加入。隨着時代的發展,四月初八的祝禱禮儀悄悄地消失了,如今,村裏已有人打算恢復這樣的慶典。
以前,白石村人制硯都是各自行事,很少交流。後來,大家覺得聯合起來力量大,辦事也容易,因此成立了一個叫“端硯行”的組織,協調全村的端硯生產。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白石村男女老少都會齊集五登祖師爺牌位前進行祝禱禮儀,感謝祖師爺的蔭護及祈求一年的好景。端硯行有專門地方,祝禱禮儀就在那裏進行,那裏供奉着五登先師牌位和張之洞石碑,約30多平方米。當日,理節人員便會請來南無佬與本行年長的父老在祖師爺牌位前做一個小時的祝禱禮儀。同時理事也會在這天把端硯行一年的開支公佈,讓眾父老、行友查看。是日,凡年滿60歲的行友都參加會議,或核對數目是否清楚、或選舉新的理節人員等。其後,大家興高采烈開餐,席間開懷暢飲,交流硯藝,品評優劣,頗似過節。

白石村中國端硯展覽館

古今名硯集中展示在中國端硯展覽館,是“中國端硯文化村”的標誌性建築,仿宋風格,樓高四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於2004年12月建成。中國端硯展館是為配合“2004肇慶-中國端硯文化節”而建設的,當時,館內陳設有古今名硯200多方,均屬難得的珍品。二樓則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詳細展示了端硯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讓人對端硯有較為深入和全面的瞭解。三樓展覽有包括關山月、黎雄才大師的名家書畫。此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文房四寶”展區。
白石村 白石村

白石村攔街遞品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端州出現了各方霸佔硯石礦而又開採無序的情況,再加上民間謠傳開坑採硯有傷風水,一時間民眾纏訟不休,白石村人因此深受困擾。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任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的張之洞路經端州,白石村人“攔街遞品”,當面向張之洞呈上訴狀,隨後,張之洞親自帶領隨從巡視羚羊峽,對端硯硯坑進行實地調查,當場裁定當地不許白石村人採石為“不當封禁”,並且核定由黃崗石匠梁念忠等人進行開採硯石以備貢品,同時還嚴令當地官員不得私分或者私受硯石等。張之洞的裁決,讓白石村人受惠不淺,村人將判詞雕刻成碑,虔誠供奉。

白石村張之洞碑

張之洞碑見證白石村制硯歷史。來到白石村,還有一處地方絕不可錯過,那就是張之洞碑。沿着蜿蜒的村道一直走,來到一家堂明端硯廠,穿過兩道鐵門,“張之洞為開採硯石以貢品事碑”赫然出現眼前。此碑刻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釐米,寬83釐米,端硯石質,楷書,青行陰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跡斑駁,碑前兩棵枝繁葉茂的松柏。文革時期,石碑幾被毀掉,村民想盡一切辦法,冒着生命危險把它藏起來才逃過一劫。據悉,這是僅存的有關端硯生產的碑記,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已被列為肇慶市重點保護文物。

白石村李氏宗祠

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超凡手藝的歷史見證。白石村有座李氏宗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李、梁、羅、黃、蔡是村中大姓,其中又以李姓最大,約佔村中1/4人口。李氏宗祠分前後兩進,前進由兩房、天井、兩廊組成,後進則是一個大廳,門前有兩根大石柱,由於年代久遠,已有些風化,託梁雕刻設計,巧奪天工。屋檐上有壁畫,荷花、鳳凰等圖案雖因經年累月而蒙上了一厚厚的黑塵,卻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歷經600多年風雨,李氏宗祠幾遭破壞,仍然保留着鮮明的明朝建築風格。

白石村品硯園

品硯園在白石村中間,是賞硯 論硯 切磋硯藝的文化休閒地。旁邊幾棵大樹圍着,綠草如茵,周圍用一道精美的木籬笆圍起來,園中錯落有致地擺放着石凳、石桌,渾然天成。閒暇時分,三三兩兩的白石村人圍坐在石凳上,或談論家中好硯,或切磋制硯藝術,或閒話家常,是賞硯品硯好去處。

白石村政府構想

全面宋式包裝白石村中共端州區委書記李天説:開發、建設好“中國端硯文化村”,既是建設文化名市、文化強區的現實需要,也是打造端硯名片,發展端州經濟的重要手段,區委、區政府一直予以高度重視,並將其作為做大做強做活文化產業的一項首要任務。“中國端硯文化村”的開發與建設,必須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儘可能多地吸引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參與進來。大體上分三步走,第一步:首期建設項目“中國端硯展覽館”已經完成,並且已經舉辦了盛況空前的“2004-中國端硯文化節”,收到了顯著的成效。今後這樣的文化節還要繼續辦,增加“中國硯都”的知名度。第二步:將着手籌劃端硯文化廣場、文房四寶一條街等相關配套項目,引導和規範端硯廠家進場經營,形成集束效應,打造和培育全國知名的端硯集散市場。第三步:對白石村的整體建築進行全面宋式包裝,形成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開發旅遊資源,為發展經濟服務。

白石村所獲殊榮

“中國端硯文化村”白石村被授予“廣東省版權興業示範基地”稱號。在剛落幕的“創意產業與版權保護論壇”上,國家版權司副司長許超、省版權局副局長朱仲南為獲得該榮譽的單位代表頒發了證書及牌匾。據介紹,“中國端硯文化村”白石村是肇慶市首批獲得此項殊榮的單位,它將更有利地保護端硯文化的知識產權和版權,對於推動文化產業創意園區的建設,促進端硯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