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瓦爾罕

鎖定
白瓦爾罕,《水滸傳》續書之一《蕩寇志》人物,歐洲人(書中寫作“大西洋歐羅巴國人”),西洋有名巧師唎啞呢唎之子。
中文名
白瓦爾罕
登場作品
蕩寇志

白瓦爾罕人物介紹

白瓦爾罕,是陽瑪諾《輪機經》傳人(陽瑪諾實為明末來華傳教士,此處應為作者歷史知識混亂導致筆誤),善於製作各種機械。先為元陽穀軍師,後隨元陽穀頭領火萬城、王良投靠梁山,為梁山製造了類似後世坦克的奔雷車;後又被“雷將”劉麟、歐陽壽通擒獲,只得投降,向劉慧娘口授《輪機經》,啓發她以阿基米德(書中作“亞爾幾默特”)的“火鏡之法”即凹面鏡聚太陽光之法火燒新泰。他還會製作類似於後世巨型潛水艇的“沉螺舟”。後病故。 [1] 

白瓦爾罕發明創造

白瓦爾罕奔雷車

這奔雷車,卻是車在前,馬在後。平坦處,馬駕車;險難處,車帶馬。三輪八馬,只用一根車轅,妙處只在那小輪上,轉折最靈。車下有簧板,輪邊有尖腳,那怕八尺闊的壕溝,五尺高的拒馬,都阻他不得。轂後又拖兩扇鐵蓖,防敵兵撒鐵蒺藜搠馬腳,遇着鐵蓖便掃了開去。若是收兵回時,將馬頭帶轉,仍可馬前車後,倒退而回。弓弩銑矢仍向着外面,敵人不能追逼。
隨地紮營,便將車來作圍垣,人馬都歇在裏面,車內便是帳房,勝如銅牆鐵壁。只有高山不能上,雜樹林內不能進去,餘外都去得。
那車正面刻作一巨獸頭面,油漆畫成五彩顏色,兩隻巴斗大小眼睛,直通車內的上一層,便當作兩個炮眼;巨口開張,中一層軍士俱在口內,那弩箭便從口內噴射出;下一層便是巨獸頦下,六枝長矛、四把撓鈎當作鬚髯,裏面鈎矛壯士俱披鐵甲。車的周圍俱用生牛皮,蘑菇大釘釘牢,裏面墊着人發,頭髮裏層又鋪綿紙,所以槍箭銃炮萬不能傷。車後一轅四衡,駕着八匹馬。車上又有小小一座西洋樓在獸額上,裏面立得一個人,執着一面令旗,為全軍耳目。
白瓦爾罕又教將那車打開了,下一層鈎矛,中一層勁弩,是不必説。惟有那上一層的兩座火銃,甚是利害。那銃名喚“落匣連珠銃”。上面一隻銅戽子,容得本銃四十出火藥、四十出鉛子。但將銅戽內火藥、鉛子加足,又將下面銃門火藥點着,那銅戽中的火藥、鉛子自能落匣,溜入銃管,向外轟打,不煩人裝灌,便銃聲絡繹不絕,直待四十銃發完了方止。若四十銃不足用,只顧將火藥、鉛子加入銅戽,那怕千百聲,陸續發出不斷。更防銃管熱炸,銃下各備大水壺一把,頻頻澆灌。那銃能發一千餘步遠近,都從巨獸眼眶中發出。車後又有四個翻山輪,激那石子飛出去。石子大小不等,小者飛得遠,大者飛得近,也有數百步可發。那車每輛共用三十人:六個人在上層用銃,八個人在中層使弩,十個人在下層用鈎矛,五個人在車後步行駕馬,一個人在西洋樓內掌令旗。軍士不須習練,一指撥便會。只要進退有序,那車發動了,分明是陸地狴犴,果有轟雷掣電之威,倒海排山之勢。

白瓦爾罕沉螺舟

此舟形如蚌殼,能伏行水底。大者裏面容得千百人,重洋大海都可渡得,日行萬里,不畏風浪。人在舟內,裏面藏下燈火,備足乾糧,可居數月。進出之處,用瀝青封口,水不能入。今在內河,只須照樣做小的,藏得百十人足矣。

白瓦爾罕其他

火鏡之法,能引太陽真火於十數里外事物,射入賊營燒燬諸物。總不外勾股而已,鏡光的凸凹遠近,山之高低遠近方向,與太陽地平經緯,一一符合,方可應用。

白瓦爾罕出場章節

第一百一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
第一百一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
第一百一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

白瓦爾罕評價

白瓦爾罕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蕩寇志》作者俞萬春作為清代較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對近代科技的興趣和初步瞭解,是《蕩寇志》中的重要亮點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