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渡橋

(上海市白渡橋)

鎖定
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游河口,頻臨黃浦江,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連接黃浦區與虹口區的過河通道,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樑 [1]   ,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2] 
中文名
白渡橋
外文名
Bai Duqiao
所屬地區
上海

白渡橋燈光照明

2009年3月31日,外白渡橋“城市之光”燈光系統開始全面試燈。“城市之光”燈光系統採用全綵LED燈具燈具內部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芯片,通過控制中心的計算機調節三種顏色的不同比例,不僅呈現出多種色彩,還降低了能耗。燈光分為平時和節日兩種模式,平時模式主色調為暖黃色。在節假日或一些重要活動中,燈光會變成多種色調,以配合營造氣氛,並與浦東的夜景燈光遙相呼應。 [3] 

白渡橋橋樑基本信息

外白渡橋建於1907年,位於蘇州河下游河口,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上,是上海市區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該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不等高桁架橋,橋有二孔,全長106.7米,車行道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是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2008年的那場大修是外白渡橋百年曆史中最徹底的一次“恢復和加強原有的風格”,共有16萬枚鋼鉚釘被重新固定,將近63000枚鋼鉚釘被替換,以期恢復到1907年的風格。 [2] 

白渡橋歷史沿革

白渡橋 白渡橋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第三代橋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洋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樑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樑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台特准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税”,且只向華人收税,外橋車輛及僕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從此,這裏過橋不再付費,遂稱之為“外白渡橋”。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後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筒支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徑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鋼橋建成之後,經歷40多年從未大修。1945年抗戰勝利後,橋台下沉發現裂痕,隨即以重澆搗混凝土進行排險處理。解放後,又進行了多次全面測試檢驗,對維修養護作了科學研究,先後曾進行了9次大修。

白渡橋交通貢獻

人們印象裏,外白渡橋只是外灘風景區的一部分。事實上,它還承擔着極重要的交通作用。據1987年的交通測試顯示,當時每晝夜外白渡橋交通流量就已達到2.7萬輛次,可見它是連接中心城區與滬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外白渡橋在昨天和今天的接力中延伸到明天,與吳淞路閘橋競渡蘇州河,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