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派

(京韻大鼓流派)

鎖定
白派是京韻大鼓公認的基本流派,是白雲鵬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創造的。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置,特別善於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雖多,但唱腔卻不重複。
京韻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河北中部的保定、河間一帶,流派紛呈。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白鳳鳴派、駱玉笙派各有千秋。白派的創始人白雲鵬與鼓界大王劉寶全是同輩人。在當時的曲藝界,若與劉寶全高亢激昂的風格相比拼,白雲鵬的嗓音條件略顯弱勢。當時的藝人為了生存養家,沒有市場就要想辦法創造市場。於是白雲鵬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發展其長處,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説唱題材。與劉寶全《三國》、《水滸》等表現金戈鐵馬的唱段形成反差,白雲鵬以《紅樓夢》的故事唱段為主,其特點是字多腔少、吐字清晰、韻味淳厚、以情帶聲,從而掩蓋了自己嗓音條件上的不足。如此一來,不僅爭取了自己的觀眾,並推動了京韻大鼓的發展,形成了京韻大鼓流派中最為重要的、頗受京津兩地觀眾喜愛的白派京韻大鼓。 [1] 
中文名
白派
性    質
京韻大鼓流派
時    期
清末民初
創    建
白雲鵬
代表作
《單刀會》

白派創始人物

白雲鵬 白雲鵬 [2]
白雲鵬(1874年-1952年),河北霸州人,年輕時在農村演唱竹板書,後在北京拜木板大鼓藝人史振林為師。1910年到京津一帶開始演唱由木板大鼓衍變而成的京韻大鼓,初時演唱的曲目有《長坂坡》、《戰長沙》
他不斷實踐探索,結合個人天賦和生活經歷,選擇適合發揮個人特長的題材譜曲創腔,逐漸形成了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唱腔於嫵媚中透滄桑,通過半誦半唱傳達人物內心情感的獨特藝術風格,為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與劉(寶全)派、張(小軒)派齊名。他的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寶玉娶親》、《孟姜女》、《探晴雯》等。白派大鼓在描繪景物和抒發人物憂思之情時,常用平中見奇,温而有變得唱法,恰當地調動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摯的藝術感染力。
1930年至1950年是白派大鼓的興盛時期,特別是建國後,年逾古稀的白雲鵬積極演唱新曲目,並着手整理傳統遺產。1951年入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積極革新鼓曲藝術,整理演唱了《花木蘭》等曲目。他的弟子有富少舫程樹棠閻秋霞等。 [3] 

白派藝術特色

鼓曲藝術形成流派,離不開好的音樂伴奏。對於白派京韻大鼓來説,伴奏樂器是三絃和四胡。對照早年木板大鼓的音樂,白派大鼓的音樂與劉派相比改動的要略少一些,尤其是三絃的伴奏,還是遵從最傳統的三絃的旋律。但是,白雲鵬在前人基礎上,運用了不少半説半唱的風格和韻味低垂婉轉的聲腔。白派最有特點的就是小垛句和甩腔垛句的“巧腔”。這些鮮明的特點,形成了白派唱腔獨樹一幟的風格。 [4] 
白雲鵬因其聲音、形體均與劉派京韻創始人劉寶全不同,所以在唱情的同時更注意説情、做情。他的眼神手勢,鼓槌鼓板均能用來傳情。如他的“戟指”動作,其中指與食指併攏伸出和收回的輕重疾緩也要服從表達情感的需要。正是由於恰而準,易於引起觀眾的注意。再加絃樂過門中的輕敲鼓板,似在延伸情緒。有時雙手外揚,身子也趨前一步,密切了演員與觀眾的情緒交流。這些動作多用於輔助敍述,更帶有白氏自身的個性與形體特點。
白派表演注重“點到而已”,其功力在於點得正,點得準,點得醒,適可而止,留有餘味。有時在第三人稱敍述中不失時機摹擬人物在特定情境中應有的動作,同一動作,由於人物不同,傳情達意的動作也不同。
白雲鵬的眼神運用也不只是一般地變化“七情”,貴在善於區別不同人物,適當反映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緒變化。
白派京韻表演上注重內外一致,白派表演較之劉派更注意從現實生活出發,擬人狀物較有節制 ,誇張幅度小於劉派,卻不忽視吸收戲曲動作 。鼓曲的敍事,需要有恰當的表情動作,才具有感染力。
曲藝説唱故事以敍述為主,由於傳情的需要,情之所致,才輔以表情動作,這就要求有分寸感。由於不是具體扮演某一角色,關鍵處要求選用某些特定動作表現人物氣質。白雲鵬在這方面頗見造詣,他説唱人物都有特定動作,有時是經過鋪墊後於情節發展中使一、二個大身段,有時則是根據人物性格重複小動作。他即使表現第一句對話或內心活動時仍有第三者的感情,即用眼神 、手勢告訴觀眾自己是在摹人物的動作。這樣第一、三者交替出現,又是以第三者貫串,是曲藝藝術的鮮明特徵。這樣從生活中吸取養分與選用戲曲動作兼容,形成了白派京韻表演上簡潔醒目、樸實無華卻維妙維肖的特點。 [5] 

白派代表人物

白派閻秋霞

閻秋霞(1927-1988),京韻大鼓女演員,原名陸淑蘭,曾任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
閻秋霞出生於河北省農村的一户貧苦家庭中,十幾歲開始在北京學藝,後來拜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為師。 解放後,閻秋霞致力於新中國的曲藝事業。她演唱的紅樓夢曲目《黛玉焚稿》、《探晴雯》、《遣晴雯》、《太虛幻境》等節目皆宗其師之格,倍受觀眾讚許。
閻秋霞不但繼承了白派的演唱藝術,而且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在白派基礎上有所發揮和創新。她的演唱韻味濃厚,行腔委婉,不飄不濁,清脆真切,纏綿緋惻。尤其擅長通過高低勻和的唱腔,細緻微妙的眼神,傳神入化的手勢揭示人物的內心和人物之間的複雜感情。他擅演的曲目有《黛玉焚稿》、《寶玉哭黛玉》、《寶玉娶親》、《探晴雯》等。20世紀60年代她與曲藝作家孫世甲、三絃演奏家韓德榮共同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白派新作《愚公移山》,深受各屆人士好評,成為白派京韻的保留曲目。
1961年舉行收徒儀式,將趙學義、李世明、劉志光、韓桂芬收入門下,使白派藝術後繼有人。 [6] 

白派趙學義

趙學義(1944-2006),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藝團,先從師桑紅林,後又得駱玉笙親授。1961年正式拜白雲鵬入室弟子閻秋霞為師,成為白派京韻的第三代傳人。 趙學義在繼承和發展白派京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並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在鼓曲音樂改革方面,她鋭意創新、辛勤耕耘,成果豐盛。 趙學義的演唱,充分展現了白派的委婉精緻、樸實清雅的風格,更突出顯示了女性心懷、注重抒情的表敍。 她的內在情感、 文化氣質、細膩傳神的表情、簡約準確的動作,使詞、曲、唱達到了有機的統一,聽來親切柔美,搖曳多姿。 代表作品有《寶玉娶親》、《黛玉焚稿》、《寶玉哭黛玉》、《孟姜女》、《遣晴雯》、《探晴雯》等。 [7] 

白派王莉

王莉(1969-),天津市曲藝團青年京韻大鼓演員,國家二級演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她嗓音甜美,演唱韻味十足,較好地繼承和發展了白派京韻大鼓藝術。
1990年9月獲“天津市第五屆文藝新人月新人獎”。1991年2月榮獲“九零文藝新星”稱號,這是天津市曲藝團第一個被命名的文藝新星。1990年10月她參加了中國(南京)首屆曲藝節,1997年第十屆“津門曲薈”開幕式上作為青年演員代表,表演了白派京韻大鼓《黛玉焚稿》。2000年在中國北方片鼓曲大賽中獲金獎,同年受中國曲協之邀參加中國北京國際曲藝節
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龐統獻計》、《連環計》、《探晴雯》、《孟姜女》、《寶玉哭黛玉》等,還有現代曲目《江總書記到咱家》等。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