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鎖定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白沙茅龍筆起源於明代,為中國古代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白沙(陳獻章)所始創,至21世紀初已有500多年曆史,它是以國家森林公園新會圭峯山特產的茅草為主要材料。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主要經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綁裝飾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2007年6月18日,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32。 [2-3] 
中文名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132
申報地區
廣東省江門市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茅龍筆”的記載,最早見於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茅筆”條載:“白沙喜用茅筆,所居圭峯,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作字多撲野之致。白沙當稱為茅君……又稱為茅龍。”因此,茅龍筆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大儒陳白沙(陳獻章)。
茅龍筆的創制源於有史以來廣東唯一入祀孔廟的明代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白沙。據《白沙子研究》中記載“陳白沙早年作書皆用毛筆……其後,以居鄉買筆不易,即就地取材,束茅代之。此或亦因用筆多而自制應用較為經濟之故。”陳白沙採摘圭峯茅草研製成筆,美名茅龍筆,並取了個擬人化的名字“茅君”。他詩中有“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長揖謝茅君,安靜以待終”(《病中寫懷寄李九淵》)、“茅君飛出右軍窩”(《答蔣方伯》)之句。《新會鄉土志》記述:“茅筆用茅製成,創於明陳獻章,書法遒勁,今猶有沿用者”。道光庚子年新會縣誌記有:“明陳獻章自作茅龍筆,書詩神往氣自隨。”(見附件《歷史文獻》)
茅龍筆由創制到生產、推廣、發展這一過程經過了幾個重要時期。首先,由於書寫材料的革新——茅龍筆的創制,開創了茅龍書法藝術,振動了書法界,並一直影響。陳白沙的“茅龍書”“奇氣千萬丈”,留下來的茅龍書法作品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廟碑》被譽為“嶺南第一碑”。
茅龍書法“獨樹一幟”(《廣東新語》),學習、效仿者甚眾,有力地推動了茅龍筆的流傳、生產、發展。自茅龍筆由陳白沙創制以後,江門市蓬江區、新會城一帶逐漸開始生產。
清康熙(1662—722年)有專制茅龍筆的店鋪,至清末製造工藝仍有保持。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會鄉土志》記載“白茅,生於山坑中,明陳獻章採以制筆,今猶效之。”當時就有“捷元齋筆莊”生產的“先賢白沙茅龍筆”。200年後遷往香港為“捷元筆莊”。
茅龍筆生產在清代末抗戰前得到發展,生產具有一定規模,筆市興旺繁榮,當時有茅龍筆的專業户一條街,新會區今惠民路就稱“做筆街”或“筆街”,當時較著名的有蓬江區的登元閣、會元閣,新會城的文香閣。其規模較大的會元閣除製造銷售茅龍筆外,還有印刷、文具產品。造出的茅龍筆質量優良、美觀、實用。
隨着茅龍筆的大量生產,茅龍筆對中國國內外的書法影響日益彰顯。茅龍筆及茅龍書法在全中國乃至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都得到流傳、推崇,飲譽全球。
抗日戰爭期間,連年戰火,民不聊生,百業俱廢,制筆業更是凋零,茅龍筆生產幾乎全部停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茅龍筆生產一度中斷,至“文革”後得以恢復。1978年新會工藝美術廠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民間訪尋挖掘傳人師傅,成立茅龍筆試製組,研製茅龍筆。
21世紀開始,茅龍筆生產恢復起來,已有4家生產茅龍筆。在茅龍筆的基礎上,還創新發展研製茅龍國畫用筆。張瑞亨生產的茅龍筆、茅龍國畫筆已批量生產,出口日本。 [4]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原料特徵
制茅龍筆選用圭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圭峯茅草,茅莖特別粗長,纖維均勻,軟硬適中,堅韌耐用,吸墨性好,書寫流暢,是其他產地的茅草所莫及。
工藝特徵
一是茅龍筆從材料採摘到成筆全部工序都由人工完成。茅龍筆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代名流、文人墨客對茅龍筆及其茅龍書法讚不絕口,但都沒有涉及具體工藝,即使以後不少有關研究的記載,對其工藝流程也只是隻言片語。二是長期以來,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雖然有關茅龍筆的報道提及其工藝,但真正的茅龍筆加工技藝絕招仍象數百年來那樣依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並憑個人的長期悟性和長期實踐、探索、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
產品特徵
感觀特點:品種多樣、功能齊全,做工考究,既豪華高雅,又古樸大方,富有自然美感。
內在特點:質地上承,經久耐用,書寫剛勁有力,飛白流利,氣勢豪放,其書法形成獨特的風格,有“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獨樹一幟”之美譽。茅龍筆書畫作品賴其創出千古傳承。 [4]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製作工序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主要經過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綁裝飾等多道工序。所用原材料為圭峯山特產的茅草,以岩石上生長的為最佳,以秋天採摘為適時。要選摘背風向陽、不老不嫩、莖壯粗大、長短適宜的茅草,取“茅心”一即靠近根部20釐來長的那一段草膽併除去腳葉一加以裁剪後曬乾,再用木槌輕輕敲爛,除去糖分便於吸墨,放置乾燥處存放隔年(最好兩年)後再用蜆灰水浸泡。對於不同季節的茅草,浸泡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需要藝人根據經驗控制好浸泡的時間,一般以2~3天為宜。否則,時間過長,草料會變色,破壞茅草的纖維,影響筆的使用壽命;時間過短,又會影響筆的使用效果。隨後,再按照設計的筆形進行刮青削草,即利用利刀、銼刀對草料進行快速的刮削並用手拉成筆坯,並將筆泡入水中,在水中拉扯筆鋒進行調整,使其達到毛筆的四德一“圓、尖、齊、健”。刮青削草是白沙茅龍筆製作的關鍵工序,直接關係到茅龍筆的最終成型和使用效果,因此要求藝人具有熟練的技藝。完成刮青削草工序的筆坯,還要經過浸膠、風乾和梳整,再用紅、白絲絨繞扎,並配以筆帽、絲帶等裝飾配件,一支完整的白沙茅龍筆即製作完成。 [5]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茅龍筆已有500多年曆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發揮了作用。用茅龍筆書寫的書法,由於沒有筆鋒,筆劃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書法難有的“飛白”,筆畫頓挫、拙重,別具一格,“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樹立了嶺南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藝術價值
白沙茅龍筆古樸雅緻,筆鋒修長,富有彈性;筆觸蒼澀,牽絲飛白相得益彰,宜於行草書體,亦可勾勒山水書畫。白沙茅龍書畫不但江門當地書畫家喜愛,而且受到中國海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賞。茅龍筆及其書畫作品成為民間收藏佳品,其具有藝術鑑賞價值。
審美價值
茅龍筆做工考究,既豪華高雅,又古樸大方,富有自然美感。書寫剛勁有力,飛白流利,氣勢豪放,盡顯力量之美。其書法形成獨特的風格,“獨樹一幟”,創出千古傳承的藝術之美。 [4]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狀況

數百年來,白沙茅龍筆的生產技藝全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並憑個人的悟性和長期實踐探索才能掌握,而且其製作工序煩瑣、製作時間長、手工效率低、成本高,難以以此為生。因此,掌握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的藝人已為數不多,而且均為業餘藝人,傳統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已面臨失傳。 [5]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江門市文化館(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江門市藝術研究室)獲得“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江門市文化館(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江門市藝術研究室)評估合格。 [9]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5年10月,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在安徽省黃山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展出。 [7] 
2017年10月,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在台山市江山多驕國際文旅展貿城舉行的江門市剪紙藝術巡展及民間文藝家雅集創作活動中亮相。 [8] 
榮譽表彰
2003年9月,張瑞亨製作的《茅龍筆9枝套裝》含《碑文》在廣東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民間工藝精品展覽會上,獲優秀獎。 [4] 
2006年6月,白沙茅龍筆作為五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參加廣東省文化遺產成果展覽,並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