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毛栒子

鎖定
白毛栒子(Cotoneaster wardii W. W. Sm.)是薔薇科栒子屬的植物,常綠灌木,高達3米;枝條開張,小枝圓柱形,幼時密被白色絨毛,老時脱落。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西藏東南部。生長於海拔3000-4000米的森林邊緣。
中文名
白毛栒子
拉丁學名
Cotoneaster wardii W. W. Sm. [3] 
別    名
瓦德栒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栒子屬
白毛栒子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白毛栒子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3米;枝條開張,小枝圓柱形,幼時密被白色絨毛,老時脱落。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2.5-4釐米,寬1.5-2釐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側脈5-6對,下陷並具皺紋,幼時有稀疏柔毛,老時近無毛,下面密被銀白色絨毛,葉脈顯著突起;葉柄粗壯,長2-4毫米,密被絨毛;托葉線形,有稀疏毛。
聚傘花序具花9-15朵,總花梗和花梗密被白色絨毛;花梗長1-3毫米;苞片線形,帶紅褐色,有稀疏毛;花直徑約7毫米;萼筒鍾狀,外面密被白色絨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密被白色絨毛,內面無毛;花瓣直立,幾圓形或寬倒卵形,長3-4毫米,寬2.5-3.5毫米,先端圓鈍,邊緣微呈缺刻狀,基部具短爪,白色有紅暈;雄蕊20,比花瓣稍短;花柱2(3-4),離生,短於雄蕊;子房先端具白色柔毛。
果實倒卵形,直徑9毫米,桔紅色,常有2小核。
花期6月,果期10月。 [1] 

白毛栒子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0-4000米的森林邊緣。 [1] 

白毛栒子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藏東南部。 [1] 

白毛栒子物種區別

該種和西南栒子的主要異點,在其嫩枝密被白色絨毛,花序有花9-15朵,花白色,花梗密被白色絨毛,果常具2小核。 [1] 

白毛栒子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