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桿兵

鎖定
白桿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鈎,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當年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
中文名
白桿兵
將    領
秦良玉、秦民屏
兵器特點
白蠟樹杆、長槍

白桿兵兵器特點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明末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鈎,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鈎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鈎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 [1-2] 

白桿兵主要戰績

白桿兵平播之戰

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靠着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川軍 川軍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播州在現 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着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令叛軍聞風喪膽。

白桿兵援遼之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爾哈赤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國範圍內徵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當時遼東鐵騎和友軍南兵劍拔弩張(援朝時就有矛盾),而南兵又和友軍白桿兵不共戴天。 [3-4] 
因川浙兩軍互不信任,南兵與四川白桿兵分河佈置,而遼軍也看南兵熱鬧,導致三方被八旗逐一擊破。渾河血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5]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榆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峯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 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援遼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白桿兵全軍慘敗

秦良玉一心為國,率三萬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慶,與附近守將張令相倚為聲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調一萬五千石柱兵,進入重慶與官軍共同把守堅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違背命令,就對路過自己軍營的綿州知州陸遜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張令守黃泥窪一帶,甚失地利。賊軍盤踞歸、巫眾山之巔,俯瞰吾軍營壘。倘若他們自上而下,乘勢使氣攻擊官軍,張令部必敗。張令一敗,次必及我部軍。我部軍一敗,誰又能救重慶之急。”陸遜之大驚,問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時,絕不能坐防堅城,應先發制人,與賊軍爭山奪險。”
陸遜之立即把消息轉告給邵捷春。邵巡撫倒是知錯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張獻忠賊軍於十月五日在土地嶺(今重慶奉節草堂鎮)率先向的明朝官軍發動進攻,一天內即殺明軍五千多人。次日,張獻忠手下白袍小將張玉兒(即李定國)當陣射殺號稱"神弩將"的明軍老將張令,乘勝把明軍殺得一敗塗地。張令、秦良玉全軍覆沒,致使最後秦良玉僅單騎逃返重慶,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慘敗。
參考資料
  • 1.    《忠州秦氏家乘》:太保既歸馬氏,農隙簡練士卒,精勁冠諸部,善用長矛,以白木為之,不假色飾,厥後屢立戰功,石柱白桿兵遂著名天下。
  • 2.    《籌遼碩畫》
  • 3.    《東北地方史硏究·第1-4期》第 11 頁
  • 4.    《滿族崛起與明清興亡》
  • 5.    《明清檔案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