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桫欏

鎖定
白桫欏(Sphaeropteris brunoniana (Hook.) R. M. Tryon)是桫欏科、白桫欏屬陸生蕨類植物。莖幹高達20米,葉柄禾稈色,常被白粉,基部有小疣突,其餘光滑,上面有寬溝,鱗片薄,灰白色,葉片大,三回羽狀深裂,葉軸光滑,淺禾稈色,羽片斜展,披針形,羽軸光滑,淺禾稈色;小羽片條狀披針形,小羽軸上面無毛或有疏毛,下面無毛;裂片略呈鐮刀形,基部較寬,葉為紙質,兩面均無毛。每裂片有孢子囊羣,無囊羣蓋。
分佈於中國西藏、雲南、海南。不丹、印度、尼泊爾、印度北部、孟加拉國、緬甸和越南北部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500-1150米的常綠闊葉林緣、山溝谷底。
白桫欏的嫩芽、嫩葉可食用,樹幹長滿氣根,可制蛇木板、蛇木盆或蛇木屑,是培養蘭花的最常用材料。性耐陰,株形颯爽優雅,為庭園美化的首選。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白桫欏
拉丁學名
Sphaeropteris brunoniana (Hook.) R. M. Tryon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7] 
桫欏目
桫欏科
白桫欏屬
白桫欏
命名者及年代
(Hook.) R. M. Tryon,1970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瀕危(IUCN標準)

白桫欏形態特徵

白桫欏
白桫欏(6張)
陸生蕨類植物。 [2]  莖幹高達20米,中部以上直徑達20釐米。葉柄禾稈色,常被白粉,長達50釐米,基部有小疣突,其餘光滑,上面有寬溝,溝的兩外側各有一條由氣囊體連成的灰白色紋線,延伸至葉軸漸稀疏;鱗片薄,灰白色,邊緣有斜上的黑色刺毛;葉片大,長達3米,寬達1.6米,三回羽狀深裂,葉軸光滑,淺禾稈色,被白粉;羽片20-30對,斜展,披針形,最長達90釐米,寬約25釐米,基部一對羽片的柄長達7釐米,尖端羽狀深裂,羽軸光滑,淺禾稈色;小羽片條狀披針形,下部稍狹,尖端長尾尖,長9-14釐米,寬2-3釐米,深裂至幾全裂,小羽軸上面無毛或有疏毛,下面無毛;裂片約16-25對,長10-16毫米,寬3-5毫米,略呈鐮刀形,基部較寬,邊緣近全緣或略具波狀齒,偶有淺裂,小脈2-3叉,葉為紙質,幹後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均無毛。每裂片有孢子囊羣7-9對,位於葉緣與主脈之間,無囊羣蓋,隔絲髮達與孢子囊幾等長或長過於孢子囊。 [3]  [8] 

白桫欏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西藏(墨脱)、雲南(河口、勐侖、勐臘、金平、綠春、西雙版納、潞西、瑞麗、盈江、景洪)、海南(昌江、樂東、白沙、陵水、三亞)。不丹、印度、尼泊爾、印度北部、孟加拉國、緬甸和越南北部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500-1150米的常綠闊葉林緣、山溝谷底。 [3]  性喜温暖至高温,生育適温約18-28℃。忌乾燥又通風不良,空氣濕度越高,生長越旺盛。 [4] 

白桫欏近種區別

白桫欏與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兩種外型極類似,其主要分辨特徵:白桫欏樹幹、葉柄黃褐色,老化的葉柄易脱落,葉痕橢圓形極明顯;剌桫欏樹幹、葉柄暗紫色,葉柄密生小刺,老化不易脱落,樹幹沒有葉痕。 [4] 

白桫欏繁殖方法

材料:野外採集白桫欏的成熟孢子葉,裝入紙袋自然乾燥,待成熟孢子囊開裂散出孢子後棄除孢子囊等雜質,用硫酸紙將孢子包起,放入於4℃冰箱內保存。
方法:採用的腐殖質土取自雲南針闊葉混交林下,pH6.0-6.5,有機質含量5-5.5%。土壤經140-160℃幹炒滅菌40分鐘,冷卻後分裝到直徑為6釐米,高為8釐米的玻璃培養瓶中,瓶內土壤厚1.5-2釐米,涼開水浸濕。孢子用涼開水沖洗3-4遍,製成懸濁液,均勻播種在土壤基質上播種,用塑料保鮮膜封瓶口。播種後黑暗處放置24小時,然後放入培養室培養,光照強度為800-1500勒克斯,光照時間9-11小時/天,最高温度29±1℃,最低温度11±1℃。腐殖質土培養過程中保持基質處於適度的濕潤狀態。 [5] 

白桫欏栽培技術

環境:栽培土質以腐殖質土壤為佳,栽培處宜半陰,日照約50-60%或每天有2-3小時直射日光較佳。
水肥:喜好潮濕,只要地勢排水良好,多澆水無妨,若能栽植於斜坡處,附近有大樹庇廕,基部四周常有細小水滴滋潤土壤,生育最旺盛。施肥可用油粕或氮、磷、鉀,春至夏季每月施用1次。
修剪:老化的葉片隨時剪除,能促使迅速長高,維護株形美觀。 [4] 

白桫欏主要價值

白桫欏的嫩芽、嫩葉可食用,樹幹長滿氣根,可制蛇木板、蛇木盆或蛇木屑,是培養蘭花的最常用材料。性耐陰,株形颯爽優雅,為庭園美化的首選。 [4] 

白桫欏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