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圭志

鎖定
《白圭志》是清代崔象川著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説。全稱《第八才子書白圭志》,一名《第八才子書》,又名《第十才子書》《第十才子書白圭志》《第一才女傳》《第一才女傳白圭志》《白圭全傳》,四卷十六回,成書於清嘉慶三年(1798)。 [1] 
書中託演明嘉靖至萬曆時故事:善人張博,被同姓義弟張宏毒死。十五年後,張博陰魂顯靈,將張宏罪行刻於白圭之上,託夢於新任福建巡撫劉忠,得報冤仇,故名曰《白圭志》。故事以張博之子張座瑞、女張蘭英與武建章及楊菊英、劉秀英婚姻事為主線,寫了人心善惡的因果報應,歌頌了善良聰敏和才智,鞭撻了謀財害命、為奸使壞的醜惡行為。情節曲折,變換迭宕,頗為生動。但人物性格不夠鮮明。全書共描寫了五十多個人物,主要人物是張庭瑞,武建章、張蘭英、楊菊英和劉秀英。 [3] 
作品名稱
白圭志
作    者
崔象川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110000

白圭志內容簡介

明代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富翁張盈川,客死湖南,就地安葬。盈川有二子:長子張博,字衡才,歸吉水故鄉;次子張高,字崑山,定居湖南,以祭掃父塋。兩人皆富且貴。
白圭志 白圭志
張博濟困扶危,恤孤憐貧,遠近感其德。娶妻何大姑,乃同邑孝廉何舒公長女。何之次女二姑嫁夏松。松居蘇州行商,眷屬皆同往。博年四十,始生一子曰朋祖,字庭瑞;越年冬又生一女蘭英,皆不凡之品;博有族弟宏,自幼飄蕩江湖,歸家來訪,博見其言辭謹慎,甚愛惜之,薦往蘇州夏松處,並親送其前往。博歸,宏送之,見良箱內有珍珠手串,價值萬金,陡起歹心,遂用毒藥將博毒死,謊稱暴病辭世。博家人不察,反請宏主持家事,宏從中取利,不到兩年,妻奴、田屋皆有。
張宏有子名美玉,眉清目秀,聰慧過人,唯品行不佳。及庭瑞七齡,何氏為之延師,美玉亦附塾就讀。蘭英自幼男裝,里人多不知其為女子,時亦與兄及美玉一同讀書,俱各聰明,皆善詩文。及縣試,三人同赴考,皆高中。後庭瑞至廬山白鹿洞書院從師,與同學武建章相契。庭瑞打算以妹蘭英許之。建章本夏松之子,當年由蘇州返鄉,失落江中,為福建潼州道武方山所救。方l山過六十無子,遂帶歸南康撫養。
鄉試期近,而武方山病重,建章回家省父,庭瑞獨赴鄉試。庭瑞於江上巧遇湖南巡撫楊時昌之女菊英,互悦才貌,遂私訂婚約。至京師,恰遇美玉,相邀同寓。庭瑞酒後失言,將菊英訂盟之事告之。建章回南康事父,俟其病癒,亦即赴試,巧與男裝赴試之蘭英同寓。蘭英慕建章才貌,有自託之意,因假言有妹,欲許建章。後庭瑞得知妹屬意建章,與己所想不謀而合,甚喜。美玉因醉後失言,得罪主考,被革逐。結果蘭英高中解元,庭瑞第二,建章第五,乃相約來年同赴京會試,遂別菊英至父任所,以江上與庭瑞訂盟之事告之,父以為大逆不道,逼令自盡,於是菊英跳入花園古井中,幸被老僕王中救出。菊英奪路私逃,被庭瑞之叔張崑山收為義女。崑山有二子:長子名登,字敬威;次子名華,字顯威,俱喜詩文,有才學,與菊英結為姐弟。後菊英母親命王中尋女,遂厚贈崑山,令菊英暫居張府。值題名錄送至,崑山知侄已高中,菊英早與庭瑞訂盟,甚喜,修書告庭瑞。豈料信落入美玉手中,美玉遂假冒庭瑞之名至崑山家。時菊英父親已深悔當初一時魯莽,迎菊英歸府,擬擇吉完婚。美玉假冒被菊英識破,交縣令責打,美玉丟盡臉面,無地自容,離湖南往蘇州,欲尋訪絕色女子。花園中巧遇雲南佈政劉元輝之女秀英,一拍即合。
翌日,秀英男裝而出,前往投奔美玉,事為其父所知,因入縣衙,告美玉拐騙良女,美玉下獄,秀英懼逃。其僕歸告張宏,宏乃攜金銀親赴蘇州打點,值元輝之子劉忠為福建巡撫,舟泊南康,夜夢城隍賜一白圭,醒後得圭,圭上書寫張博被害經過。逮宏正法,張博之冤始雪。美玉缺德,亦斃於獄中。秀英男裝逃至九江,被湖南楊巡撫家人攜往巡撫府。時秀英知美玉已故,乃與菊英盡訴衷腸,姐妹相稱。
庭瑞、蘭英、建章同入京會試,高中一、二、三名,殿試又分別中狀元、榜眼、探花。適值福建巡撫送奏報及白圭至,庭瑞始知自己父親被害的前因後果,旋即告假歸省;建章也以丁父憂南返。
庭瑞、蘭英至家,奉母命往福建祭奠亡父,叩謝巡撫劉忠。庭瑞乃以蘭英男裝之事相告,求其設法救援。忠以妹秀英許庭瑞。詔命庭瑞為湖南學政,蘭英為江西學政。蘭英以己為女身,思勇退免禍,辭之。庭瑞以入湖南可探菊英消息,欣然前往。
菊英、秀英知庭瑞高中狀元,而久不至,疑其負義背盟,乃男裝,更名秉乾、秉剛,兄弟相稱,外出訪尋,直至江寧,入縣試。學憲王彥驚其才,薦至京師。庭瑞至湖南,知菊英外出。拜見叔父崑山,知堂弟敬威、顯威皆奇才,亦薦入京師。四人同寓絲綸閣待試。帝女璧玉,秦王女金鸞系才女,化名朱璧、朱鸞應試,亦男裝寓閣中。欽點六人為翰林六子。帝見秉乾、秉剛少年英俊,才氣橫溢,欲招為駙馬、郡馬,令大學士孫建庭至湖南楊巡撫處議親。菊英避居張崑山家。崑山以報庭瑞,傳媒至楊府。楊巡撫悉秀英、菊英男裝入試,有欺君之罪。適萬曆帝選妃,嚴飭雖公侯之家不得隱,巡撫以菊英、秀英報。孫建庭回朝覆命,帝方知秉乾、秉剛原為女子,悔逼親之過,遂以敬威、顯威為駙馬、郡馬。
菊英、秀英入京,點選官適為秀英兄劉忠。忠上表具奏,帝以菊英、秀英配庭瑞,詔命進京完婚,後建章與蘭英亦終成眷屬,復認生父母夏松、何二姑。後楊時昌於明亡前登臨仙境,與國同體。張、夏兩家子孫繁衍,福壽綿長。 [1] 

白圭志作品目錄

總序
原序
凡例
第一回 小梅村衡才施德 大江口方山遇孩
第二回 絕張宏廬山從學 遇菊英月下訂盟
第三回 建章無意遇緣人 美玉醉狂招橫禍
第四回 後花園小姐投古井 前陽山菊英遇鬼緣
第五回 美玉張村冒庭瑞 菊英洞房識奸人
第六回 劉小姐唱和有意詩 張美玉重招無頭禍
第七回 朱子塏劉忠得夢 城隍廟張宏殺身
第八回 説新文絕斷劉園約 講道德掩倒吳江盟
第九回 假書生妙論驚巡按 真才女奇文奪會魁
第十回 德泉庵道士解夢 文華殿聖主招婿
第十一回 張狀元衣錦還鄉 武探花居喪守服
第十二回 祭城隍劉張三結盟 接聖旨兄妹兩承恩
第十三回 考江寧王彥奇雙士 拜張村庭瑞薦兩賢
第十四回 文華殿六才並試 絲綸閣四女均潛
第十五回 選宮妃秀菊雙被執 招駙馬登華兩成婚
第十六回 紫微省二才成佳偶 懷遠樓二姓畢奇婚 [5] 

白圭志創作背景

書晴川居士《序》稱:“戊午之夏,博陵崔子攜書一部,名曰《白圭志》,請餘為序。”戊午為嘉慶三年(1798),可知成書在嘉慶三年或稍前。“博陵”為戰國齊地,在今山東茌平縣西北。作者當為山東人。 [4] 

白圭志人物介紹

【張庭瑞】名朋祖,字庭瑞,江西吉水縣人,張博之子。自幼聰敏,才學出眾。其父被張宏毒死,他雖不詳內情,但對張宏的奸詐有所覺察,曾向母親進言絕之。乘船去省城考試,途經吳城,月夜巧遇湖南巡撫楊時昌之女楊菊英,二人月下吟詩唱和,互相愛慕,私訂終身。省試與京試連捷,殿試中狀元。皇帝以公主相許,被他謝絕。請假歸家,途中去福建感謝巡撫劉忠代報父仇之恩,劉忠又以妹劉秀英許之。後出任湖南學政,發現堂弟張登、張華是奇才,薦之於朝廷。與楊菊英、劉秀英婚事受阻,後經皇帝賜婚完聚,授江南學政之職。作者對此人雖着墨較多,但缺乏個性。
【張蘭英】張博之女,張庭瑞之妹。自幼聰明美麗,愛好男裝。隨兄入學,扮男裝赴省試時,途遇才子武建章,一見傾心,以“妹”相許,實許自身。省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中了榜眼。皇帝欲以郡主金鸞相許,巧計得脱。皇帝授以江南學政之職,她婉言謝絕。後來將女扮男裝事轉奏皇帝,得寬宥。終與武建章結成美滿姻緣。
【楊菊英】湖南巡撫楊時昌之女,舊居金陵。乘船自金陵去湖南途中,與張庭瑞月下相逢,以詩唱和,羨其才美,以身相許。不料父親不允,逼之跳井自盡,被僕人救出,因而出逃。夜宿荒原,被張庭瑞叔父張高招至家中。奸人張美玉冒名前來騙婚,被她識破,並將其鎖拿報官,劉秀英扮男裝又冒張庭瑞之名前來,二人一番舌戰,道出原委後,結為姊妹,願共事一夫。二人男裝潛出,尋訪張庭瑞。因有奇才,雙雙被薦入京師。皇帝親自面試,被點為翰林。帝欲以公主和郡主妻之,推託無方,只得逃回湖南。楊巡撫惱怒,將二人送入官中為宮女。在劉秀英之兄劉忠的幫助下,終與張庭瑞成親。
【劉秀英】蘇州人,貌美多才,雲南佈政劉元輝之女。一日在花園賞花,被張美玉窺見。她見張美玉才貌雙全,詩調清新,欲私許終身,將和詩書於牆上。事被家人發覺,劉元輝家規甚嚴,難於相見,她便男裝出來私訪。劉元輝派人將張美玉捉拿,送縣下獄。又到處捉她,她隻身逃出,冒張庭瑞名遇湖南楊巡撫的兩名差人,知張美玉已死,走投無路,只好繼續冒充張庭瑞,到湖南去找楊菊英。與楊菊英結為姊妹,成為揚巡撫的義女。以後遭遇與楊菊英同被送入宮中,後與楊菊英同嫁張庭瑞。 [3] 

白圭志作品鑑賞

白圭志主題思想

《白圭志》雖然承襲着前期才子佳人的衣缽,在總體的故事上表現在才子佳人一見鍾情,之後私定終身,再撥亂離散,最後奉旨成婚的情節結構,但是在思想內容上面卻不再侷限於顯揚才女頌其異能的方面。小説中塑造了菊英、秀英以及張蘭三位重要的才女,他們詩詞文采熠熠生輝,即便是最高統治者也發出讚歎稱:“今之世,才女何多,可惜女子之才不能為國家所用。”正是因為才女最終迴歸家庭生活才顯得才女品行的可貴,作者是想通過女性愛情婚姻經歷反映出作者的道德觀念,才女的才華必須是在倫理道德規範之內才值得褒揚,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前提是對道德的遵守。
小説中最能體現思想道德內容加強的是菊英、秀英父母對女兒的婚姻態度方面。《白圭志》中才子佳人愛情的阻力並不是來自於小人而是來自於父母的反對。與前期小説中父母的開明相比較,《白圭志》中的父母形象則更符合現實中父母形象,更加重視門第道德觀念。
菊英先把吳江之盟告訴了母親,母親只是讓菊英痛改前非,不可再做出這樣破壞規矩,有辱家門之事,但是楊巡撫聽説此事之後立即大發雷霆,認為這樣的事情是敗壞門風,堂堂巡撫之家居然出此辱女,應該立即打死,要不然有何面目面對世人。作者通過劉忠之口側面寫出了楊巡撫剛極而後柔的性格特點,認為朝廷有這樣的重臣鎮守一方是國家之幸。同樣的還有秀英之父,劉元輝曾任雲南佈政,對於女兒私自和美玉詩歌唱和,劉元輝認為世代替纓之家不應該有這樣的女兒有辱門風,因此除滅女兒勢在必行。作者認為楊巡撫這樣以身作則,於公清廉不阿,“上報君恩,下愛黎民”,忠君愛國,於家謹守道德規範,這樣具有完美道德觀念的人,作者認為應該受到表揚。所以作者讓楊氏夫婦“能數極先知,留凡體以為神像,使人敬之祀之”,死後成仙,四海之內皆聞其靈威,作者強調與其修仙慕道,倒不如加強自身的修養,擁有完美道德品質的人才會受到世人的褒揚。 [2] 

白圭志藝術特色

《白圭志》雖然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説,但是它的敍事線索與之前的才子佳人有着明顯的不同之處。作為一部描寫二才子傳的才子佳人小説,《白圭志》的二才子敍事模式與以前的才子佳人有着顯著的區別,前期二才子小説雖然是兩位才子卻同屬於一條,才子與佳人並沒有各自成線索。《平山冷燕》寫了兩對才子佳人燕白頷、平如衡和山黛、冷絳雪,冷絳雪因為羞辱宋信而被設計送入山府,雖在路上冷絳雪已經遇到平如衡但並沒有展開來寫,平如衡和燕白頷因為兩位佳人的才氣前去考校才結緣,因此雖然是兩位才子,但實際上整本書只有一條線索貫穿。小説《兩交婚》雖然是兩條線索,甘頤與妹妹甘夢各成一條線索對應另一對姐弟辛古釵、辛發。小説中甘頤是主線,通過甘頤引出甘夢,兩條線索相互交叉進行。但是《白圭志》主要描寫了兩位才子與佳人的婚姻愛情經歷分別才子與佳人各自獨立屬於一條線索並列前行,在兩條看似沒有聯繫線索之中用張宏與美玉的因果報應串聯成章,通過才子與佳人的離合聚散表達出作者鮮明的道德觀。
小説中作者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自己的道德觀念,以張宏父子之惡襯托出張博等人的善,以張博等人的善更加顯現張宏父子的惡。張宏與張博本是同姓兄弟,張博“最肯濟困扶危,恤孤憐貧,積豐年之粟,救凶年之飢,當時遠近皆感其德”’。張博的善舉感動天神,生前金甲天神賜予其子女,死後上帝感其誠封為城煌受人祭祀。張博舉薦張宏到蘇州謀生,不料張宏卻貪財殺人,張博死後,張宏蠶食其家產,不到幾年,張宏妻妾房屋具有,張博一家逐漸凋敝且里人從未受其幫助。最後張宏被繩之以法,“割其兩耳”,“割其兩股,剮其舌根,然後搗其首級,以木器盛之,獻於香案前”‘,當作祭品祭祀張博。張庭瑞與張美玉同為才子,庭瑞乃是天神欽賜少微星轉世,而美玉卻是張宏在湖南與人妾私通所產之子。張庭瑞科舉之路一路高中狀元,之後做湖南學院、江南佈政,升任刑部侍郎,之後官至吏部尚書,在天下大亂中俱得善終。庭瑞無心訪美,而美人自來,究其原因則是庭瑞時時刻刻以禮法道德自持,不敢違背道德要求。美玉無德諷刺主考官招來牢獄之災還不警醒,假扮庭瑞湖南迎親,多虧楊巡撫出手相救才得以逃脱懲罰,明知道違背道德要求還不死心,最終慘死於獄中,有才無德的人猶如美玉陷於泥淖之中。 [2] 

白圭志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嘉慶十年(1805)補餘軒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嘉慶十年(1805)繡文堂刊本,藏鄭州大學圖書館;清嘉慶十二年(1807)永安堂刊本;清咸豐九年(1809)右文堂刊本,藏大連圖書館;清同治元年(1862)文德堂刊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年(1894)崇文書局石印本。198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説選刊”排印清江左書林刊巾箱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影印永安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影印繡文堂刊本。 [1] 
參考資料
  • 1.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第1160-1161頁
  • 2.    武靜.論才子佳人小説的新變與轉型——以《白圭志》為中心[D].南京師範大學.2017:33、41、42
  • 3.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第669-670頁
  • 4.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説總目 白話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09:第5頁
  • 5.    (清)崔象川編次. 白圭志[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1.01.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