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喉石䳭

鎖定
白喉石䳭(學名:Saxicola insignis)是鶲科、石䳭屬小型鳥類,體長14-15釐米。雄鳥上體黑色具大型白色翅斑,尾上覆羽白色,頦、喉白色,其餘下體鏽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具兩道寬闊的棕褐色橫斑,下體鏽棕色,喉和胸較暗。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白喉石鴟是一種高原灌叢草地鳥類。主要分佈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裸岩灌叢地區,尤喜河谷或山谷附近多岩石的灌叢草地。常成對或小羣活動,多棲於岩石或灌木上。性孤僻。具石䳭的典型特性但多在地面取食。停棲於矮樹叢的頂部,躍起捕食昆蟲。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到阿爾泰和蒙古西北部,冬季見於印度北部、尼泊爾、中國、不丹等地。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白喉石䳭
拉丁學名
Saxicola insignis
別    名
何氏樹叢石棲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鶲科
亞    科
鶇亞科
䳭族
石䳭屬
白喉石䳭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J. E. Gray & G. R. Gray,1847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8] 
外文名
Hodgson's Stonechat

白喉石䳭形態特徵

白喉石䳭
白喉石䳭(14張)
雄鳥冬羽額、頭頂、枕、眼先、耳羽、頭側概為黑色具細窄的褐色羽緣。後頸、背、肩為黑色具較寬的褐色羽緣。兩翅黑色,大覆羽白色,飛羽黑色,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白色共同形成翅上大型白色翅斑,內側次級飛羽具棕白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具窄的棕色端斑。下體頦、喉白色微沾棕褐色,其餘下體鏽色,上胸色較深,並常綴有少許黑色斑點,腹部稍淡,尾下覆羽棕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基部黑色。夏羽和冬羽基本相似,但上體全黑色無褐色羽緣,腰淡灰色,尾黑色,兩翅亦為黑色,翅上小覆羽和內側中覆羽及大覆羽以及次級飛羽基部白色。下體頦、喉純白色無棕褐色沾染,上胸黑色斑點亦消失,喉部白色沿上胸兩側向頸側延伸,形成一個不完整的頸環。 [1] 
雌鳥整個上體包括兩翅在內概為灰褐色具淡棕色羽緣,尾上覆羽暗鏽色或棕色,尾褐色具淡色羽緣,大覆羽和中覆羽具棕褐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寬闊的棕褐色翅斑,前額和一條細的眉紋淡棕色或茶黃色。下體淡鏽棕色或淡赭色,頦、喉白色,胸部羽色較暗,通常為褐色有時還綴有淡色斑點。 [1] 
幼鳥和雌鳥羽色相似但具淡色羽緣,頭頂和翕具淡色縱紋。 [1]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22克
150毫米
13毫米
81.5-88.6毫米
54.9-66毫米
26-28毫米
雌性
-
-
-
80-84毫米
54-58毫米
25-28毫米 [1] 

白喉石䳭近種區別

相似種黑喉石䳭Saxicola torquatus)體型較小,頦、喉黑色而不為白色,區別亦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黑喉石䳭 黑喉石䳭
白喉石䳭 白喉石䳭

白喉石䳭棲息環境

白喉石䳭是一種高原灌叢草地鳥類。主要分佈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裸岩灌叢地區,尤喜河谷或山谷附近多岩石的灌叢草地。 [1] 

白喉石䳭生活習性

行為:常成對或小羣活動,多棲於岩石或灌木上。性孤僻。具石䳭的典型特性,但多在地面取食。停棲於矮樹叢的頂部,躍起捕食昆蟲。 [5]  [1]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1] 
叫聲:叫聲單調、清脆。告警時發出金屬般的“tek-tek”聲。 [5]  [1] 

白喉石䳭分佈範圍

存在(繁殖地):蒙古、俄羅斯(中亞俄羅斯)。 [4] 
存在(非繁殖地):印度、尼泊爾。 [4] 
存在(通道):不丹、中國(內蒙古西南部阿拉善、青海扎陵湖和南部扎多等地)。 [1]  [4] 
存在(居住地):哈薩克斯坦。 [4] 

白喉石䳭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常成對或小羣在一起繁殖。繁殖期間雄鳥站在灌木頂端或高的石頭上嗚叫,偶爾也飛人空中鳴唱。營巢於岩石縫隙中,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和細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獸毛。每窩產卵通常5枚。卵藍綠色、被有赭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0.8-21.0毫米×15.9-16.0毫米(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 [1] 

白喉石䳭保護現狀

白喉石䳭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易危(VU)。 [4]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4] 
已被鳥類生態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為《全球瀕危鳥類名錄》受到保護。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450項)。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6] 

白喉石䳭種羣現狀

白喉石䳭在中國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保存的標本也很少,在世界範圍內種羣數量亦很少。 [1]  根據國際鳥類聯合會2001年的記錄和調查評估,估計成年個體數量為2500-9999只。這相當於3750-14999只。越冬種羣經常出現在幾個保護區,包括印度的卡齊蘭加、科貝特和瑪納斯國家公園,以及尼泊爾的藍毗尼鶴保護區、奇特萬國家公園和蘇卡拉潘塔野生動物保護區,尼泊爾的保護區可能是種羣密度最高的地方。 [4] 

白喉石䳭瀕危原因

主要威脅似乎是由於排水、改種農業(儘管它似乎部分適應了甘蔗)、過度放牧、為生產茅草而收割牧草以及在保護區內不適當的草地管理,使越冬地的草地迅速大量喪失和和改變。雅魯藏布江流域發生的嚴重洪災,加上流域森林的破壞,進一步破壞了其適宜的棲息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