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口蓮山歌

鎖定
白口蓮山歌,流傳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口蓮山歌有着深遠的歷史淵源,是客家人自娛自樂、廣為傳唱的口頭文化表現形式,主要以鹹水歌曲調,用客家白話來演唱。白口蓮山歌主要流傳於中山市境內的五桂山區、南朗鎮、神灣鎮;以及三鄉鎮、板芙鎮、坦洲鎮等部分地區 [4]  。白口蓮山歌的代表作品包括《唱花》《對花》《羊角花》等 [5] 
2007年2月15日,白口蓮客家山歌入選中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編號Ⅱ-2 [3-4]  。2007年6月18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白口蓮山歌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非遺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中山市
非遺類型
民間音樂

白口蓮山歌歷史淵源

白口蓮山歌產生於五桂山與沙田地區相鄰的地方。五桂山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原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獨特的羣體,並保留着統一的語言和文化。客家歷史上有六過次大規模的遷徙而散佈在華南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嘉應州(梅州)客家人分兩次大規模遷徙至香山,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清咸豐末年到同治年間,當時平原地區已為本地人所有,客家人只有選擇五桂山區墾荒狩獵,繁衍生息 [4] 
白口蓮的產生,在於五桂山與沙田地區相鄰的地方。據北宋樂史《太平環宇記》《廣東志》記載:香山的遠古有“疍家”和“畲族”兩種土人,所講語言有“疍家話”和“客家話”,由此可見,中山遠古土人語系只有兩種:粵語和客家話。而隨着歷史的變遷,生活接觸的時間長了,作為民俗的同性化和傳承性等各方面的影響而產生了白口蓮山歌 [4] 
明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風俗篇”中關於“畎畝之民山歌野唱亦悠然有自得之趣”的文字,就生動地記述了古代客家人唱白口蓮山歌的情景 [2] 

白口蓮山歌基本特徵

白口蓮山歌形式歌詞

白口蓮山歌大多采用男女對唱形式,先由男歌手運用小嗓演唱提出問題,再由女歌手唱答。白口蓮山歌的歌詞的內容舉凡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自然現象,喜怒哀樂、愛情表白等,均可列入 [4] 

白口蓮山歌演唱場合

在五桂山區,白口蓮山歌流傳廣泛,人們上山勞作或是休憩期間,都有唱白口蓮山歌的習慣,每到月朗之夜,五桂山村民更是自發組織山歌對唱大會,每當歌聲響起,村邊山頭都擠滿對歌之人。一個村落的人與另外一個村落的人對唱,整個晚上,歌聲此起彼落,環繞山間田園,直到盡興方休。在結婚等喜慶場合,村民也有唱白口蓮山歌的民俗,每有村中新人結婚,村中擅長白口蓮山歌的民間歌手就齊集在婚禮之上,以問答對唱等形式,將天文地理、民間風俗等融進歌詞中,風趣幽默,引來眾多歌者參與其中,場面熱鬧 [4] 

白口蓮山歌曲調歌詞

歌譜
歌譜(2張)
白口蓮山歌唱詞多為七字句,上下兩句構成一番,表現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曲式結構也相應分上下兩句,上句尾音落在“1”(宮)音,下句尾音落在“5”(徵)音,旋律婉轉流暢,節奏自如多變。曲調有采茶調、嘆情、唱花、唱情、順口溜等多種 [2] 
白口蓮山歌產生於五桂山區與沙田水鄉交界的地方,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鑑、融合,是白口蓮山歌的顯著特徵。如它用客家白話唱鹹水歌調,吸收了山歌高亢和鹹水歌柔美的特點;它的歌詞所用的“啊”、“啊咧”、“噯”和“囉”等襯字,男唱“妹啊哩”、女唱“兄啊哩”等襯詞,都是從鹹水歌吸收而來。但與鹹水歌不同的是:白口蓮山歌在起腔部分唱一句嗓腔,而後經常出現五度跳進,句尾部分還常用滑音,旋律顯得跌宕起伏,音韻獨特,悦耳動聽 [2] 

白口蓮山歌傳承保護

白口蓮山歌傳承價值

白口蓮山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較為獨特的文化價值 [2] 
1.具有研究客家文化與沙田蛋家民俗文化相融貫通的價值
白口蓮山歌是五桂山客家山區百姓與大沙田蛋家人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以兩種不同民俗文化背景所創作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曲,是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融合的民間藝術產物,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4]  。白口蓮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傳統優秀民間音樂,是嶺南音樂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寶。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9] 
2.具有研究民間歌曲獨特音韻的藝術價值
白口蓮山歌產生在山區與沙田地區交界之處,用客家口音唱鹹水歌調,融合了山歌的高亢和鹹水歌的柔美等特點,曲調婉轉,悦耳動聽,音韻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4] 

白口蓮山歌傳承狀況

在五桂山地區,能夠演唱白口蓮山歌的不過10人,且大多年事己高,加上外來文化的湧入,年輕一代的審美取向轉變,多對白口蓮山歌失去興趣,人才斷層現象明顯,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2] 

白口蓮山歌傳承人物

劉永榮,男,漢族,1936年6月出生。中山市五桂山人,2008年被確定為省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7] 
毛章娣,1960年生,五桂山桂南馬溪村人。2019年8月被確認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6] 
【白口蓮山歌】-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份
文化 程度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地
不詳
古諫妹
不詳
不詳
師承
不詳
五桂山石鼓村
不詳
劉伯勝
1905年
不詳
家族傳承
不詳
五桂山石鼓村
不詳
劉永榮
1934年
初中
家族傳承
1946年
五桂山石鼓村
不詳
萬潤好
1945年
小學
師承
1958年
五桂山長江村
不詳
毛水潤
1946年
初中
師承
1962年
五桂山桂南村
不詳
周金泉
1947年
初中
師承
1962年
五桂山石鼓村
不詳
周石良
1946年
初中
師承
1970年
五桂山石鼓村
不詳
周慶基
1949年
高中
師承
1963年
五桂山桂南村
參考資料: [10] 

白口蓮山歌保護措施

白口蓮山歌自誕生以來,在廣袤的五桂山地區得到一代代的傳承。熱心的羣眾將白口蓮山歌蒐集成冊,成為鄉土教材,同時,也在當地學校中開設了課程,教學生學唱白口蓮山歌,讓白日蓮山歌得以繼續傳承 [4] 
2008年,五桂山辦事處決定於開始實行“白口蓮/客家山歌進課堂 [11]  ”。
2011年10月份,白口蓮/客家山歌文化社團正式掛牌成立 [11] 

白口蓮山歌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1992年,五桂山村民劉永榮、萬潤好演唱的白口蓮山歌,曾被收錄在《中山民歌》CD碟裏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