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凡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鎖定
白凡,1981年4月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2003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2008 年於英國牛津大學獲生物物理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第一醫院研究員。 [6] 
中文名
白凡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省武漢市 [6] 
出生日期
1981年4月 [6]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 [6] 

白凡人物經歷

2022-,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教授
2020-,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研究員
2014-,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研究員
2011-2014,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員
2009-2011,日本大阪大學先端生命機能研究科,JSPS博士後
2008-2009,英國牛津大學物理系,博士後
2008,英國牛津大學,理學博士
2003,北京大學,理學學士 [5] 

白凡榮譽成就

第5屆“科學探索獎”,2023 [3] 
第六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2023 [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7完成人),2019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5完成人),2019
自然科學基金委 優秀青年基金,2017
Bayer-PKU Young Investigator,2017 [1] 
2023年11月,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4]  [7] 

白凡學術任職

2017-2020,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臨牀微生物與感染分會 委員。
2018-2022,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基因檢測技術分會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
2018-2023, 北京亞太肝病診療技術聯盟肝膽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 

白凡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應用於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研究,深入探索癌症轉移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及通過循環腫瘤細胞測序進行無創癌症診斷、預後判斷、療效評價的臨牀方法。
研究方向二:大樣本基因測序研究癌症發生、轉移機制。針對明確的臨牀問題,採用基因測序手段研究中國人羣高發癌症的基因突變特徵,發掘引起癌症表型轉化、轉移的關鍵驅動事件。
研究方向三:綜合使用基因測序、熒光成像手段研究細菌行為、致病性,抗生素殺菌原理和細菌抗藥、耐藥的分子機制。 [1] 

白凡學術貢獻

白凡課題組綜合使用單分子熒光成像、單細胞測序、生物信息分析等多學科交叉技術方法研究臨牀複雜疾病致病機制,取得了以下學術成績:
運用微量細胞測序技術,首次發現組織形態學正常的尿路上皮組織中已積累大量的體細胞突變和克隆擴增(Science, 2020),並進一步繪製了來自於同一個體多個器官的正常組織體細胞突變圖譜,發現體細胞突變數量、突變誘因、克隆擴張程度等指標具有明顯的組織器官特異性(Nature, 2021)。該研究成果對於理解人體不同組織器官的癌症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與合作團隊應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及免疫分型技術:揭示腸黏膜多個細胞類羣中的 cAMP 通路被抑制導致的級聯免疫紊亂是兒童炎症性腸病的重要致病機制,發現了雙嘧達莫“老藥新用”治療兒童炎症性腸病的重要價值(Cell, 2019, 中國臨牀醫學十大進展);系統描繪了膽道閉鎖患兒肝臟免疫圖譜,提出 B 細胞耐受缺陷、殺傷性 T 細胞擴增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兒童膽道閉鎖的發病,首創了 B 細胞修飾療法(利妥昔單抗)應用於嬰幼兒膽道閉鎖治療,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Cell, 2020)。
發展激光顯微切割結合微量細胞測序技術,實現石蠟病理切片下特殊形態區域的精確分離與測序,創新生物信息學方法,重構癌症轉移高精度時空圖譜(Cancer Cell, 2019, Cell 雜誌社 2019 年中國年度論文 ; Gastroenterology, 2016)。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