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生認識論原理

(皮亞傑創作心理學著作)

鎖定
《發生認識論原理》 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創作的心理學著作,1970年首次出版。
該書闡述作者所提出的發生認識論,認為該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認識的成長即起源問題,認識有其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其生理基礎由生物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相互作用而得到發展,其心理基礎説明認識的心理發生過程即認識的形成,這是由心理的同化與順應而逐漸形成認識的過程。該書以建構的理論説明邏輯的認識論、數學的認識論和物理學的認識論。 [1] 
該書提出的發生認識論對人類認識的研究,對人類藝術認識能力和審美心理的研究有過很大影響。但它沒有説明主觀認識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 [1] 
作品名稱
發生認識論原理
外文名稱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作    者
【瑞士】讓·皮亞傑
類    別
心理學
首版時間
1970年
字    數
90000

發生認識論原理內容簡介

該書除引言外,共分三章。在引言部分指出,發生認識論的特有問題是認識的成長問題。該書第一章從心理學出發,分析了認識的發生和形成,並指出,傳統的認識論只看到認識發展的最後階段的結果,而看不到認識發生和形成階段的建構過程。在第二章,分析了兒童能夠獲得認識的生物學前提,指出認識與生物機體自身存在着某種必然機制。第三章是對以前的一些認識論問題的分析,提出了認識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建構過程。這對於各門科學來説也是必然的。因此,各門科學應有自己的與其他科學有所區別的認識論,尤其是邏輯學、數學、物理學。 [2] 

發生認識論原理作品目錄

第一章 認識的形成(認識的心理發生)第二章 原初的有機體條件(認識的生物發生)第三章 古典認識論問題的重新考慮
一、感知運動水平一、拉馬克的經驗主義一、邏輯的認識論
二、前運演思維階段的第一水平二、天賦論二、數學的認識論
三、前運演階段的第二水平三、從本能到智力三、物理學的認識論
四、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一水平四、自我調節系統四、建構主義與新特點的創造 [3] 
五、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二水平
六、形式運演

發生認識論原理創作背景

皮亞傑從1921年開始從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1955年他倡議組織了“發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自己擔任哲學室主任,他在這以前就與同事們在兒童的各種概念形成和發展問題上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關於發生認識論的研究則是他和他的學派數十年堅持進行的最重要課題。《發生認識論原理》可以説是作者和他的學派多年研究該課題的一個概括總結。 [2] 

發生認識論原理作品思想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的理論核心主要是研究人類認識的發展和結構。這就要追溯到人的童年時期:兒童出生以後,認識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受什麼因素制約,發展的內在結構是什麼;各種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維結構出現的先後次序如何等等。皮亞傑回答這些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是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該書充分體現了這一重要特點。皮亞傑認為,生物學可以解釋兒童智力的起源和發展,邏輯學可以解釋兒童思維的起源和發展,而心理學則可以再現這些起源和發展過程的某些機制。因此,生物學、邏輯學和心理學是發生認識論的理論基礎。 [2] 
皮亞傑首先從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論述了認識的個體發生和發展。他認為認識發生的研究需要從個體的活動開始。他把思維看作是內化了的動作,把“運算”這一認識活動的出現看作是動作活動向概念化思維活動轉化的標誌,並以“運算”為依據,把兒童的認識發展劃分成四個大的年齡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2)前運算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3)具體運算階段(約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左右),(4)形式運算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
皮亞傑反對認識的生物發生問題上的經驗論觀點和先驗論觀點。他針對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公式,提出,一個刺激會引起某一特定反應,主體及其機體必須有反應刺激的能力,他認為刺激反應過程從根本上説是刺激向某個反應格局的同化,同化才是引起反應的根源。為此他認為S→R公式應寫作S⇌R,或夏確切地説,應寫作S(A)R(A是同化作用)。在反對經驗論觀點的同時,皮亞傑也堅決反對先驗論的觀點。他認為認識的結構不牽涉任何先行的遺傳程序設計,遺傳作用只能限於後天成就的可能性範圍有多大。皮亞傑提出,生物的發展是個體組織環境和適應環境這兩種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生物的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因此他既不認為只有環境才對認識結構發生作用,也不認為認識結構是先天地預先形成了的,而把認識結構的生物發生看成是原始遺傳組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這一循環往復的通路中發生作用的,具有趨向平衡的內在傾向的自我調節作用的結果。皮亞杰特別重視自我調節作用,把這一普遍的生物特性看成是機體反應與認知性反應所共有的最一般的機制,是認識結構無限重建過程的生物根源。
最後,皮亞傑從心理的發生和發展考察了邏輯認識,數學認識和物理學認識的獲得,認為這些認識都同樣是建構的產物。在他看來,客體及其結構都是獨立於人們之外而存在的,但客體及其恆常性只是藉助於一定的運算結構才能為人們所認識,人把這些運算結構應用到客體身上,並把運算結構作為使人們能達到客體的那種同化過程的構架。因此對客觀的結構的科學認識牽涉到乙個由主體所提供的演繹要素。在對科學認識進行了考察之後,皮亞傑最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主體的認識結構不能看成是由客體的物理結構或因果結構所派生的,認識結構的產生必須在有生命的機體內部去找,它是通過主體的行為在這個根源之內加工製成,其形式是一系列不斷的反身抽象和一系列連續更新的自我調節的建構。 [4] 

發生認識論原理後世影響

《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是一部影響較大的關於發生認識論的著作。這部著作比較集中而系統地體現了皮亞傑和由他領導的“日內瓦學派”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 [5] 
《發生認識論原理》是皮亞傑在心理學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其中建立了全新的發生認識論理論。這一理論體現了皮亞傑心理學思想的精華,也是皮亞傑心理學思想向哲學思想高度的提升。皮業傑以建構主義和結構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使認識發生的哲學闡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一系列理論觀點為當代認識論和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作者在研究發生認識論時所使用的方法也為當代認識論研究提供了鋭利的武器。 [6] 

發生認識論原理出版信息

該書寫於1970年1月。同年該書原文法文版在瑞士日內瓦出版。1972年在倫敦出版了英文版。該書中譯本是根據英譯本譯出,由商務印書館於1981年出版。 [2] 

發生認識論原理作者簡介

讓·皮亞傑(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1896年出生於瑞士若沙特,1918年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時才剛剛22歲。皮亞傑早年接受生物學的訓練,大學時期學習哲學。但他在大學讀書時就已經開始對心理學有興趣,曾涉獵心理學早期發展的各個學派,如病理心理學、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説。1929—1975年,皮亞傑在日內瓦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先後當選為瑞士心理學會、法語國家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1954年任第14屆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主席。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牀觀察,變得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牀心理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7] 
參考資料
  • 1.    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典 (上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6,第318頁
  • 2.    蔣錫金主編,文史哲學習辭典[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05月第1版,第1093-1094頁
  • 3.    (瑞士)皮亞傑著. 發生認識論原理[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06.版權頁
  • 4.    葛力,現代西方哲學辭典[M],求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149-150頁
  • 5.    李景源著,李景源自選集[M],學習出版社,2013.01,第245頁
  • 6.    金歌等編,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卷=WORLD'S CLASSIC INTRODUCTION[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03,第254頁
  • 7.    張廣文主編;王松,周廣仕,李紅等副主編,中外教育家教育故事[M],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1,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