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山科學考察

鎖定
近代登山運動是從歐洲 阿爾卑斯山開始的,登山科學考察也從此開始。登山運動逐漸受歡迎,是最普遍的運動方式。
北京時間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全部成功登頂珠峯,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峯峯頂,並開展各項測量工作 [1]  。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裏互致信函,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峯最新高程8848.86米 [2] 
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峯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峯 [3]  。5月5日,珠峯科考隊員順利返回大本營 [4] 
2023年5月23日12時30分許,2023年珠峯科考13名科考登頂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峯。這是中國珠峯科考繼2022年之後,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5] 
中文名
登山科學考察
開    始
歐洲 阿爾卑斯山
內    容
採集科學標本,觀察自然環境

登山科學考察詞語釋義

在登山活動中,人們採集科學標本,觀察自然環境,對人體進行測試以及實驗研究的總稱。

登山科學考察發展情況

近代登山運動是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開始的,登山科學考察也從此開始。1921年英國第1次組織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峯是近代攀登高峯和科學考察相結合的開端。以後,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峯逐一為人類所征服,無一不是和科學考察相結合的。近年來,隨着登山運動員對世界各大山脈高峯的頻繁登攀,一些專門的科學考察隊,也不斷深入到高山地區活動。如1960~1961年,一支國際醫學生理考察隊,就在珠峯南坡5791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實驗室,用 4個月時間進行了高海拔地區人體長期居留的生理研究。此外,象高山研究站這樣永久性的實驗室,也分別在南、北美洲4000多米的高度上陸續建立。
中國近代登山運動從開始起,就與科學考察活動密切結合。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邀請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貢嘎山登山隊,對貢嘎山區的氣象、冰川、地質、地貌、高山生理等進行了考察。科學工作者登上了6000米的高度,重點觀察了貢嘎山現代冰川及其演化歷史。此次活動中,北京農業大學氣象工作者丁行友不幸遇雪崩犧牲。1958年 4月,中國登山隊應地質部門的要求,派遣了5名登山運動員協助634地質勘探隊去祁連山脈的鏡鐵山勘測,在鏡鐵山主峯道龍上瑞(5100米)及其邊緣找到了礦藏,是登山與地質勘探直接結合的範例。1959年秋,為了讓祁連山豐富的冰雪資源給山下廣闊的農田提供水源,中國科學院所屬祁連山冰雪資源考察隊,由國家體委派登山教練員隨同進山,協助科學考察。其中,在登山教練員率領下的第 7分隊,擔負祁連山系路途最遠、攀登難度最大的疏勒山的冰雪資源考察任務,為這次考察工作做出了貢獻。
從1959年到1964年間,中國登山隊先後配合科學考察部門在唸青唐古拉山考察了冰川、地貌;對慕士塔格山區的冰川分佈、類型、面積、儲量估算、發育特點、古冰磧分佈和發育史等進行了考察;對天山地區作了勘測;測繪了新疆西部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區;在攀登公格爾九別峯時,對運動員的心血管機能與運動能力以及高山凍傷防治等進行了研究;對希夏邦馬峯地區的地質、古生物、地貌、第四紀地質、現代冰川、測量、高山生物、高山生理、高山氣象等作了較全面的科學考察。在攀登公格爾九別峯的活動中,陳洪基醫生不幸滑墜犧牲。
從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國曾對世界第 1高峯──珠穆朗瑪峯前後進行 3次科學考察,取得了豐碩成果。第 1次對珠穆朗瑪峯的登山科學考察,在國家體委組織下,由中國科學院及有關科研單位、大學共46人組成考察隊,完成了珠峯東、北、西 3面約7000平方公里內的地質、氣象等7個學科的考察。1960年5月25日,登山隊員、地質工作者王富洲等 3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峯,採回了珍貴的峯頂岩石標本,對這些岩石標本經鈾—鉛同位素年齡測定為414~515百萬年,證明珠峯峯頂石灰岩的地質年代為奧陶紀。1962年,出版了《珠穆朗瑪峯地區科學考察報告》。在此次活動中,地球物理工作者邵子慶、水文工作者汪磯因嚴重高山病不幸去世。第 2次對珠峯及其鄰近地區的登山科學考察,中心課題為“珠穆朗瑪峯和喜馬拉雅山脈抬升及其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前後歷時3年(1966~1968),參加人數達300餘人次。對珠峯地區大約 5萬餘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地質、地球物理、高山生理等屬13個學科的65個專業的內容進行了科學考察。1974~1976年,先後出版了《珠穆朗瑪峯地區科學考察報告》7種(第四紀地質、生物與高山生理、自然地理、氣象與太陽輻射、古生物、現代冰川與地貌、地質)。還出版了《珠峯地區科學考察圖片集》(中、英兩種文字印刷)。1974~1975年,由70多名男女科學工作者組成考察隊對珠峯進行了第 3次科學考察,對以珠峯為中心的 3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地質測繪等4個學科進行了考察。當中國 9名運動員於1975年5月27日勝利登上珠峯峯頂,豎起了測量覘標時,守候在珠峯北坡10個控制點上的測繪工作者立即同時對珠峯覘標進行了平面和高程的交繪觀測。經過嚴密的計算,求得珠峯高程為 8848.13米的精確數值。登山隊員、地質工作者鄔宗嶽、王洪寶及登頂隊員羅澤等首次系統採集了珠峯北面海拔 7029~8840米的45 個不同高度的岩石標本(計70餘塊)。1978~1980年,先後出版了《珠穆朗瑪峯科學考察報告》 3種(地質、氣象與環境、高山生理)。有關主要論著《珠穆朗瑪峯的本底污染》、《珠穆朗瑪峯高山生理科學考察》、《高山缺氧時人體若干生理機能變化的研究及其應用》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頒發的成果獎。
1974~1975年,應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要求,中國國家體委派出登山教練員小組(5人),在中巴公路所跨越的巴托拉冰川地區(新疆與克什米爾交界附近),協助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進行現場勘測,探索該冰川的穩定性和變化特點,為制定橋樑修復方案做出了貢獻。1977年,中國登山隊攀登托木爾峯(7435.3米),登山科學考察隊對託峯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水文、動植物、微生物等9個學科的綜合考察,並準確地測繪了託峯的高程。
中國登山運動20多年來的歷次登山與科學考察互相配合,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對珠穆朗瑪峯、希夏邦馬峯和托木爾峯大規模、多學科的登山科學考察,使中國對高山科學某些領域的研究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高山氣象與環境 高山氣象考察研究的對象是山地氣象特徵、大氣物理特徵以及山地對大氣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地形對於大氣環流作用的重要部分。其成果可應用於登山天氣預報、考慮地形影響的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考察內容包括地面、高空氣象、太陽輻射和臭氧觀測、雲圖拍攝及環境狀態,近年來,又增加了高山氣象遙測,山地平飄氣球探測以及大氣氣溶膠採樣等。
西藏高原的氣象變化,不但對中國大部,而且對亞洲和非洲東部都有重要的影響。而珠峯地區的氣象變化,又在整個西藏高原的氣象變化中有相當的代表性。1959~1980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和科學工作者先後 6次在珠峯北坡7000米以下的高山進行了氣象考察,取得了近22個月的地面和高空氣象資料以及平飄氣球探測資料、氣象遙測資料。在歷次考察中,共拍攝山地地形雲近1000張。在高山氣象考察研究中,根據國內外珠峯及鄰近山地探險成敗的經驗教訓,總結了珠峯及鄰近山地從南北坡攀登的氣象條件的異同,提出了短期預報的方法。
氣象考察與氣象保證是緊密配合、相互促進的。1959~1977年在珠峯、希峯、託峯的氣象考察,為登頂成功做出了貢獻。而在氣象保證中的天氣預報實踐,又促進了考察中的新發現。1960~1966年為保證攀登珠峯和希峯的高空風預報中,發現了南支西風急流在移過珠峯及青藏高原南緣時,急流中心高度一般都降低 1~2公里;1975年的登山天氣預報中,有時觀測到珠峯峯頂附近的高空風速急劇變化。據此分析,發現了峯頂高度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的迅速演變與上述高空風速的急劇變化緊密相關。逐次深入的高山氣象考察,又為這些新的發現進行了科學論證。如在4~6月,珠峯及鄰近山地對大氣強烈的加熱作用,是西風急流中心高度在珠峯北側上空降低的重要原因;山地背風波動是產生對流層中層和低層中小尺度系統及轉子系統的重要條件。
山地環境學科考察是山地大氣物理學的組成部分。1975年再次攀登珠峯的過程中,大氣物理考察人員、登山隊員和當地軍民配合,取得了從珠峯北坡4950米到頂峯的冰雪樣品,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拉薩、日喀則、定日等地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聶拉木、樟木等地冰雪、毛髮等樣品,為研究大氣污染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天然背景值資料,同時為研究重水(H2 O18)垂直分佈規律,解決有重要意義的能源問題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高山測繪 高山測繪是指在某些難以攜帶測繪儀器到達的、絕對高程和相對高程都很大的特高山區,往往需要在登山運動員協助下才能完成的測繪工作(圖1)。世界高峯大都集中在亞洲大陸中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邊緣地帶。精確測定這些山峯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測繪出這些地區的地形圖,是登山運動與測繪工作相結合的成果。長期重複觀測這些山峯的精確位置和高程,還為研究地殼運動提供重要的數據。測量這類高峯的平面位置常利用“多點交會定位法”。為了提高精度,交會觀測站不僅要設點多,而且要分佈均勻,形成的交會角儘量接近90°。此外,為了提高照準精度,避免可能由於照準在山峯前沿上產生的誤差,最好由登山運動員,在峯頂上豎立起輕便、堅固的覘標。山峯的高程測量遠比平面位置的測量複雜得多。中國採用的是正常高系統。在一般地區,利用幾何水準測量的結果加上2項小的改正就能得出正常高。但在高差很大的山區利用幾何水準測量是很困難的,因此往往改用三角高程測量,求出山峯與最近一個水準點之間的高差。通常利用最近的水準點作為施測山峯高程的起始點。將該點的正常高加上從高程異常圖上插出的這點的高程異常,即得到這點概略的大地高,作為高程起始值。利用三角高程測量將此高程傳遞到各交會測站上,然後再傳到待測定的山峯峯頂,得出峯頂的大地高。觀測時還需知道該地區的大氣温度垂直梯度,為此要在測區內定時施放探空氣球,測出不同高度的温度值。為了將峯頂的大地高轉化為正常高,還需利用天文水準測出高程起始點與峯頂之間的高程異常差。為了與世界上多數國家所採用的高程系統一致,最後又將峯頂高程化為正常高系統,這就要利用周圍重力值儘可能精確地插出峯頂的重力值。還要根據對峯頂以下物質密度作的假設,計算出峯頂鉛垂線至大地水準之間的平均重力值。 中國高山測繪的主要成果有:1964年測得希夏邦馬峯的高程為8012米;1966~1968年第 1次測定珠穆朗瑪峯的高程,並對珠峯地區進行了地面立體攝影測量,編制出1:50000比例尺地形圖;1975年由登頂隊員在峯頂豎立測量覘標後,精確測得珠峯的高程為8848.13米; 1977年對位於新疆的托木爾峯進行了高程測量,並由登頂隊員在峯頂豎立測量覘標,測得該峯的高程為7435.3米。
高山地質和地球物理 中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者,在中國登山隊隊員的協助下,在珠峯北坡首次發現了早古生代地層,建立了較完整的地層剖面系統。從珠峯頂,通過北峯、長征嶺、前進溝、絨布寺、秋哈拉溝,直到查雅山口、曲布等地,進行了較系統的地質剖面實地測量,並從珠峯峯頂直到海拔4700米的高度系統地採集了600多塊岩石標本,進一步研究了這些地區的地質構造、各類岩石之間的關係和它們的時代,為深入研究珠峯北坡地質學有關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不少外國學者把珠峯頂灰巖劃為二迭紀。中國在考察中,由北面的查雅山、秋哈拉溝向南到距珠峯最近的前進溝,於同一層位的灰巖中,多次發現大量早奧陶紀生物化石,其中有腕足類、三葉蟲及海百合莖等。根據地質構造分析、地層對比,發現化石的地層和珠峯峯頂為同一層位。這一發現否定了珠峯峯頂為二迭紀(距今約2億多年)的錯誤説法,而肯定了珠峯峯頂為早奧陶紀(距今4~5億多年)的正確論斷。鑑定和描述了珠峯地區二十幾個門類大量的古生物標本,首次發現了習見舌羊齒植物化石,對於喜馬拉雅山形成和發展史的研究,以及對於地質理論,均有重大意義(圖2)。 在地質上過去有一種説法,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中央存在一個所謂的喜馬拉雅結晶軸,它象一堵牆似的把南方和北方兩個地質發育史完全不同的沉積盆地分隔開來。在這次地質考察過程中於曲布二迭紀地層內,發現舌羊齒化石。這種過去認為只有南方大陸或岡瓦納大陸特有的植物在珠峯北部被發現,就否定了多年流傳的上述錯誤説法,證明南亞次大陸在地質發展史上與喜馬拉雅是有聯繫的。這一發現也為地質理論上的板塊構造學説,提供了一個直接的依據。
在地球物理方面,中國地質、地球研究工作者首次獲得了世界最高峯地區的重力、地磁的測量數據;發現喜馬拉雅山的均衡異常為+120毫伽,而相鄰的印度恆河平原和雅魯藏布江卻趨於零值,説明尚未達到均衡,喜馬拉雅山尚在上升。據重力資料,計算出珠峯一帶地殼厚度為55公里,而北面的雅魯藏布江一帶增大到70公里。綜合地質及地球物理資料的成果,分析了喜馬拉雅山的地質動力學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板塊構造模型”。
考察中,還首次發現了三迭紀的魚龍化石,在希夏邦馬峯海拔5900米處採到了上新世的高山櫟化石,為研究喜馬拉雅山脈的上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高山冰川 中國近代對高山現代冰川的研究是與登山運動的開展分不開的。早在1956年中蘇聯合登山隊攀登慕士塔格山時,中國運動員就參加了對慕峯 5條主要冰川的考察,拍攝了冰川照片,刻了標記。1957年貢嘎山登山隊中的地貌工作者對該區冰川進行了考察研究。《貢嘎山現代冰川的初步觀察》是中國正式發表的研究現代冰川的第一篇論文(圖3)。
冰川有“固體水庫”之稱。冰川的積累與消融對河流的補給有密切關係。為研究解決河西走廊的乾旱問題,1958年對祁連山地區的現代冰川分佈、儲量、發育和利用問題進行了考察,得到了重要的調查資料。70年代以來,又陸續深入調查研究,據1979年統計,有冰川1969平方公里,儲水量達 811億立方米。
1959年科學院冰雪考察隊組織了在新疆天山山脈一次大規模的各主要冰川資源考察,西起中蘇邊境的汗騰格里峯,東至哈密北部的哈爾裏克山。他們還在天山大部分位置較低的冰川區進行了航空偵察和攝影。以後又不斷地進行了多次考察。現已初步查明冰川面積達9548平方公里,估計儲水量約 3600億立方米。 這裏是中國冰川分佈的主要山系之一。此後,對念青唐古拉山、慕士塔格山、希夏邦馬峯、珠穆朗瑪峯等地區的冰川類型、面積、儲量估計、冰川流動速度、冰川構造和物理性質、冰川發育特點和冰川發育史,都作了一系列的考察。
1974~1975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組織中巴公路中段的巴托拉冰川考察時,曾由登山隊派出教練員小組協助,取得了大量科學資料,完成了預測巴托拉冰川數十年進退趨勢、河道變遷、洪水流量等工作,提出了對公路、橋樑有效的修復方案。
70年代以來,較大的一次冰川考察是在1977年登托木爾峯期間。託峯及其周圍地區降水充沛,有現代冰川 500多條,冰川面積達 2700多平方公里,佔天山山脈冰川面積的29%以上,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冰川區之一;此次考察還對託峯地區的古冰川遺蹟進行了考察與分析。這些對託峯地區冰期劃分和歷次冰川的性質與規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在這次科學考察中,水文工作者在台蘭冰川末端的台蘭河上設立了水文觀測站,為研究冰川對河流的補給、冰川水文特點及其變化規律提供了依據。
高山生理 研究高山(原)環境中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泛稱高山生理學。在高山上,低氧、低壓、寒冷、乾燥和強紫外線照射等環境因素,對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過程的影響,以及個體和種系對環境的適應,構成了高山生理研究的內容。
人在高山環境下往往會發生不適反應。早在《漢書·西域傳》中,就有出使西域的使者途經喀喇崑崙山口時,出現了頭痛、嘔吐的記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高山生理研究是一項空白,50年代初,高原地區的醫務人員在研究高山病的同時,開始測定高山地區人體的一些生理常值。60年代以來,專業高山生理研究人員與醫務人員協作,在呼吸、心血管、血液、營養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等領域,進行了大量工作。
1959~1964年,中國登山隊的醫生在登珠峯、希峯和慕士塔格山過程中,測定了運動員由海平面登達5000~7000米時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温、皮膚温度、血細胞計數、心臟聽診等;並作了登山前後的心電、腦電、心肺X線檢查。
1965~1966年,中國科學院西藏考察隊,在珠峯作了5000米及1600米兩個高度上的心電圖、呼吸功能和基礎代謝率的比較測定,肺泡氣的採集最高高度為7000米。還在高原及低地世居民族間作了比較,推斷後者經過適應性訓練和體育鍛煉,可與高原世居者一樣勝任5000~8000米高度上的活動。
1974年,在上海生理研究所和國家登山隊主持下,用低壓艙在 3天內緩慢減壓至7500米模擬高度,對運動員侯選者進行了呼吸、心血管和腦功能的測定,觀察到某些生理指標的變化與低氧適應能力有密切關係;對登山隊員的急性低氧耐受能力,作出了預測。預測結果與次年登山現場的驗證相符。
1975年珠峯科學考察隊高山生理組和中國登山隊醫務組,對登山隊員在平原(50米)及3700米、5000米和6500米等高海拔地區,直接描記了心電圖;對登達7070米、8200米、8680米和頂峯(8848米)的部分隊員作了遙測記錄,並進行了返回北京 3個月期間的追蹤觀察。世界上8200 米以上的登山心電圖是這次首次記錄成功的。所獲得的9名登頂隊員在上下山過程中心電圖變化特徵的資料尤為珍貴。通過這次對不同海拔高度上登山隊員的心泵功能和二氧化碳通氣反應性的測定,肺動脈壓力間接推測以及腦電圖描記等項目的追蹤觀察,探索到對低氧適應能力和攀登能力進行預測的一些值得重視的線索;還對特高海拔高度攀登時的醫務監督及登山後的休整,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對高原世居者與低地世居者生理功能比較的結果顯示,在某一高度範圍內,訓練條件相同時,高原世居者表現出明顯優越的適應能力。
北京時間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整,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全部成功登頂珠峯,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峯峯頂,並開展各項測量工作 [1]  。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裏互致信函,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峯最新高程8848.86米 [2] 
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峯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峯。這是我國珠峯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3]  。5月5日,珠峯科考隊員安全下撤到海拔5200米的珠峯大本營,隊員們身體狀況良好 [4] 

登山科學考察研究

以登山科學考察方式進行人類高山生理研究,具有5個突出的特點:①海拔高。在人類最高的永久居住點(5300米左右)以上的高度,幾乎只有登山運動員經常往來。因此,這種高度不會為一般高山醫學研究者所側重,但它卻是研究生理過程的有利條件。同時,它對科研人員的素質和技術訓練,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②應用性強。主要圍繞着對亞急性適應規律的瞭解和應用進行研究。例如,對高山適應能力和攀登能力預測的研究,其應用價值顯而易見。③是某些理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海拔嚴重低氧下所出現的生理變化,往往是某些生理過程“轉折點”的表現。例如,在呼吸生理學上,氣體在肺部的交換是“物理彌散”還是“分泌”機制,這一重大理論課題的研究就是在高山上進行的。④需要輕便、耐寒、精密但操作簡便的儀器和遙測裝置。例如,沒有符合上述條件的心電遙測儀, 就不可能在 25公里外的登山基地營成功記錄由8848米頂峯發射的心電圖信號。⑤現場考察與實驗室研究相結合。在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進行高山適應機理的研究。
高山醫學 中國史書記載,東晉名僧法顯偕慧景等3人去印度取經途中,在翻越小雪山時,慧景口吐白沫倒在雪地上死了。看來,口吐白沫正是高山肺水腫的症狀。這是世界登山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高山病死難者。
藏醫曾涉及高山醫學的研究這個領域。50年代初,隨着川藏、青藏兩條高山公路的修建以及西藏、青海、新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開展,大批進入高原高山的醫務人員在防治高山病的同時,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其高度一般為海拔4000~5000米的地區。
登山運動的發展,為5000米以上直至8000多米的特高海拔地區的高山醫學的考察提供了機會,並通過 3種途徑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①結合登山活動的現場,在5000米以上的營地進行診斷、急救、治療的實踐(醫務人員所到達的最高點為7500米)。②在模擬的氣壓艙低壓缺氧條件下的實驗,受試者不用氧到達最高高度,計9500米(2人)、9000米(22人)。研究人員在用氧條件下隨同到達上述高度,觀察記錄了人至極度缺氧的發展過程及探討用氧的起始高度和效應。③在登山後追蹤觀察缺氧對人體的後遺影響,如追蹤較長的心臟大血管X線攝片測量隨訪了一年,腦電圖隨訪了兩年半。
高山醫學研究內容涉及心臟血管、血液、神經等系統及高山用氧、高山凍傷、高山病藥物防治等專題。
在高海拔地區進行的高山醫學研究,是在不同的高度上,得以觀察記錄到人的適應過程以及不適應者由輕度、中度、重度至極度缺氧致死時藥物防治高山病的發展變化過程。這種實地考察豐富了人們對於極度缺氧時病理過程的認識。
高山動物 在中國登山隊員的協助下,中國動物研究工作者,先後對珠穆朗瑪峯等處的高山動物進行了科學考察。高山地區空氣稀薄,風力很強,年平均氣温剛過0℃,無真正夏季。 植被屬高寒類型,生長矮小、稀疏或完全裸露。動物棲息的條件是嚴酷的。棲息在高山地區的動物,有兩個類型,一個是留居的類型,另一個是季節性棲居類型。
高寒地區陸棲脊椎動物中,兩棲類只有分佈於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高山蛙,其分佈高限可達海拔4700米左右,為世界上所罕見之高海拔特殊蛙類。爬行類典型的高山種類,如喜山鼠蜥和喜山滑蜥,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及附近地區。還有温泉蛇是西藏高原特有品種,也是中國垂直分佈最高的一種蛇,在海拔4200米左右。
在高山動物中,鳥類是較豐富的,在高寒地區代表性科中有多種巖鷚、高山旋木雀和白臉。屬於廣佈科的一些種類有藏雪雞、高山雪雞(圖4)、高原山鶉、黑頸鶴、西藏毛腿沙雞、多種雪雀、褐背地鴉、雪鴿、多種紅尾鴝、林嶺雀和高山嶺雀等。在珠峯高山帶的藏雪雞和褐巖鷚,夏季(7月)可分佈至海拔6000米左右,褐巖鷚還築巢在冰磧石堆中,幼鳥發育良好。紅嘴山鴉拜訪過早期珠峯探險隊8100米的高山營地。有人觀察到斑頭雁的遷徙羣飛越珠峯。胡兀鷲盤旋高度也可超越珠峯頂。登山隊員們還曾看到巖鴿自南向北飛越了8300米的山脊。在青藏高原,分佈高、數量又多的雪雀、褐背地鴉和渡鴉等,都是高山地區的留居者或常客。由於高山隱蔽條件差,氣候嚴酷,雪雀、褐背地鴉養成了特有的穴居習性,被傳為奇聞的所謂“鳥獸同穴”,就是它們與獸類中穴居的高原鼠兔共處。
對獸類來説,高寒地區生態條件優越的地區為草甸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原帶。這種地帶的鼠兔科種類佔亞洲所產本科動物20種的一半。林跳鼠、白唇鹿、馬麝和松田鼠等,在這種地帶也有分佈。在此地帶及附近,高原兔亞種分化明顯,被認為是這一種類的起源地或分化中心。廣泛分佈於高山地帶的動物種類還有雪豹、藏狐、馬熊、藏原羚、岩羊、盤羊、喜馬拉雅旱獺、藏倉鼠和藏野驢等。旱獺分佈可達5130米,高原兔在5300米處仍可見到。岩羊可登到5800米的高度。在海拔6000多米處曾見到棕熊的活動。雪豹可上升到雪線附近,成為野羊等的天敵,是極為耐寒的種類。
在登山科學考察中,對中國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區的動物分類、區系組成有了進一步認識。屬於國內新紀錄的,鳥類有大擬啄木鳥、黑枕緣啄木鳥、黃頸啄木鳥、 斑背尾燕、條紋噪鶥(均分佈在4000米高度以下),獸類有塔爾羊等。
高山植物 在攀登貢嘎山、珠峯、希峯、託峯過程中,中國植物研究工作者,在中國登山隊員的協助下,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為高山植物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高山植物一般是在針葉林帶以上,大多為多年生短根莖草木、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適應高山寒旱氣候特有的墊狀植物。它們各自處於不同水、熱條件,因而組成了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寒荒漠帶的垂直帶譜。這些植物顏色豔麗,生長奇特,有的在永久凍土、積雪中開花生長,每逢盛夏季節,它們在不同垂直地帶上反映出奇特的生態景觀。
中國高山植物的種類是十分豐富的,就各地高山植物的區系組成來看,主要由毛茛科、景天科、虎耳草科、薔薇科、龍膽科、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報春花科、玄蔘科、莎草科組成。這些植物主要為中國—喜馬拉雅分佈的屬種,其次為中亞高山成分和一些北極高山成分。高山植物的主要類型有:①草甸、灌木類型;②高山荒漠類型;③高寒墊狀類型;④高山流石灘類型;⑤雪植物。
通過登山科學考察,發現珠峯北坡海拔8000米以上還有苔蘚植物,同時發現了舌羊齒、高山櫟的樹葉化石。這對於研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發展,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中國高山植物中的杜鵑、報春、茶花、綠絨蒿等,是珍貴的觀賞植物。能作中草藥的高山植物多達數百種,如貝母、雪蓮、冬蟲夏草、龍膽、大黃、黃連等。(見彩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