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瘻,簡體: 瘻,異體字: 瘻 瘺 ,拼音lòu,注音ㄌㄡˋ,部首疒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6畫,五筆86UKGV,五筆98ULVD,倉頡KLLV,鄭碼TKZM,四角00144,結構左上,包圍電碼4068,統一碼763B,筆順丶一ノ丶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丨フノ一。
中文名
拼    音
lòu
部    首
疒部
倉    頡
KLLV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lòu(ㄌㄡˋ)
1、〔管〕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
2、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UNICODE
瘻字UNICODE編碼U+763B,10進制: 30267,UTF-32: 0000763B,UTF-8: E7 98 BB。
瘻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1] 
English
fistula, sore, ulcer, goiter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瘻【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1畫
《唐韻》力豆切《集韻》《韻會》郎豆切,音屚。《説文》腫也。一曰久創。《玉篇》瘡也。《山海經》半石之山,合水出於其隂,多鰧魚,食者不癰,可以為瘻。《注》瘻,癰屬也。中多有蟲。《柳宗元·捕蛇者説》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
又《集韻》力救切,音溜。
又龍遇切,音屢。義同。
又《廣韻》力朱切《集韻》龍珠切,音慺。痀瘻,曲脊。《字彙》亦作瘺。 [1] 
參考資料
  • 1.      .911查詢[引用日期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