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瘦(讀音shòu)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的小篆文字中。 [2]  《説文》中説“瘦,臞也。”可見此字的本義是指肌體的肉少、脂肪少。後又引申有細小、瘠薄、貧窮、稀薄、減損之義。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外文名
thin
拼    音
shòu
總筆畫
14
字    級
一級字(編號3147) [1]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六宥 [4] 
五    筆
uvhc(86版)uehc(98版)
注音字母
ㄕㄡˋ
統一碼
基本區 U+7626
筆順編號
41341321511254
部    首
四    角
00147
結構構型
半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瘦”字始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圖1)。“瘦”字是形聲字。《説文》中説“瘦,臞也。從聲。”“瘦”的聲符本作“叜”,從宀、從火、從又,後來為了書寫方便逐漸變形為“叟”。“瘦”字是半包圍結構。由“疒”和“叟”字組成。“疒”表義,古文字形像病牀的形狀,表示生病會使人變瘦。“叟”讀sǒu,表聲。“叟”指老人,老人大多消瘦。所以整個字的意思是像枯瘦老人那樣的病態身體。由此產生了與胖相反的含義。 [5] 
“瘦”字的本義指肌體的肉少,脂肪少。《史記·滑稽列傳》:“諺曰: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這裏引申為細小、瘠薄、貧窮、稀薄、減損之義。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shòu
形容詞
肌肉不豐滿;脂肪少。
《韓非子·內儲説下》:中山有賤公子,馬甚瘦,車甚獘。
南朝·陳·徐陵《長相思》詩: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
老舍《駱駝祥子》十:小馬兒也就是十二三歲,臉上挺瘦。這塊豬肉很瘦。
thin;skinny;slender
瘦怯;瘦怯怯;瘦亭亭;瘦巖巖;瘦懨懨;瘦伶伶;瘦伶仃;瘦客;瘦悴;瘦容
細小;不茁壯。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麻》:截雨腳即種者地濕,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
唐·孟郊《秋懷》詩:秋草瘦如發,貞芳綴疏金。
tight;small
瘦硬;瘦果
形容土地瘠薄,不肥沃。
唐·杜甫《秦州雜詩》之十三: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宋·葉適《戴肖望輓詞》之二:水肥應返釣,田瘦合歸犁。
宋·徐璣《黃碧》詩:水清知酒好,山瘦識民貧。
not fertile
瘦薄;瘦田
形容削直、突兀。
唐·柳宗元《遊黃溪記》:地皆一狀,樹益肥,石益瘦,水鳴皆鏘然。
唐·皮日休《憶洞庭觀步十韻》:巖根瘦似殼,杉破腹如腔。
steep;sharp
瘦石;瘦筇;瘦脊;瘦鶴
貧困;不富裕。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摺:只要肥了你私囊,也不管民間瘦。
巴金《利娜·第十封信》:農民一天天地瘦起來,他們卻一天天地肥了。


窄小,不寬大。
老舍《茶館》第二幕:他們倆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馬褂。


中醫指脈象沉細。
素問·平人氣象論》: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
王冰注:春夏脈瘦,謂沉細也。


字體細而有力。
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仇兆鰲注:《晉書·王獻之傳》:‘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
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千載筆法留陽冰,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
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名跡》:觀其筆力,果可謂瘦硬通神。
small and forceful
瘦勁;瘦健
比喻詩歌簡嗇孤峭。
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韓孟能硬瘦,温李苦柔媚。


動詞
消損;減少。
唐·杜甫《無家別》詩: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宋·陸游《泛舟》詩:葉凋山寺出,溪瘦石橋高。
清·納蘭性德《採桑子》詞: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鐙花又一宵。
郭沫若《瓶》詩之十七:如今是花信已遙,月也瘦了。
楊朔《茶花賦》: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
become thin;reduce
瘦減;瘦癯
[3]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疒部》 所又切
臞也。從疒叜聲。 [7] 

説文解字注

臞也
肉部曰:臞,少肉也。
從𤕫叜聲。
所又切。四部。今字作瘦。 [8] 

廣韻

所祐切,去宥生 ‖ 叟聲幽1部
𤸃,𤸃損。《説文》:“臞也。”所祐切。四。 [9]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所祐切。《集韻》《韻會》《正韻》所救切。𠀤同𤸃。臞也。
又《集韻》疎鳩切,音𢯱。瘠也。揚子《太𤣥經》:山殺瘦。 [10]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1]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3]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瘦”字是半包圍結構。由“疒”和“叟”兩部分組成。“疒”字旁在第五筆一提完成書寫。隨後開始“叟”字書寫,第十四筆一捺結束“瘦”字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ʂ

王力系統
ʃ
ǐu
董同龢系統
s
周法高系統
s
iəw
李方桂系統
s
rjəgwh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ʂ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ʃ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ʃ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ʂ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ʃ
ǐou
[15-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韻母
聲調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𤸃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所祐切
ʃju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踈鳩切
ʃiəu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所救切
ʃiəu
韻略


去聲





所救切

增韻


去聲





所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全清

ʂ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葉搜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清
所救切
ʃou
分韻撮要

陰去







[15]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