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瘕,漢語三級字 [7]  ,讀作瘕(jiǎ、xiā或xiá),部首是疒,五筆是UNHC,讀作瘕(jiǎ)時指肚子裏有結塊的病 [5]  。讀作瘕(xiā)時古同“瑕”。讀作瘕(xiá)時指喉病。 [6] 
中文名
拼    音
jiǎ、xiā、xiá
繁    體
部    首
字    碼
U+7615
五    筆
UNHC
倉    頡
KRYE
部外筆畫
9
統一漢字
U+7615
UniCode
CJK
四角號碼
0014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瘕jiǎ
⒈ 婦女肚子裏結塊的病。 [6] 
⒉ 腹中生長寄生蟲。
其他字義
瘕xiá
⒈ 古同“瑕”,污;缺點:“敢辭親恥污,唯恐長疵瘕。”
其他字義
瘕xiā
⒈ 喉病。 [1-2] 
基本詞義
◎ 瘕 jiǎ
〈名〉
(1) 婦女腹中結塊病 [lump in the abdomen]。如:瘕症(腹中結塊的病。比喻隱患);瘕痛(腹中結塊作痛);瘕疵(腹中結塊的病)
(2) 喻過失,罪過 [fault;crime]。如:痕瘕(喻曾犯有罪案)
(3) 腹中生的蟲病 [worm disease in the abdomen]
客食道龜,已而成瘕。——《搜神記》 [6] 

古籍釋義

唐韻》乎加切《集韻》何加切,𠀤音遐。《説文》女病也。
與瑕同。《郝敬讀書通》舊唐書:韋後稱制,負犯痕瘕。
明皇開元二十七年,大赦諸色痕瘕人,鹹從洗滌。瘕,音霞。與瑕同。
廣韻》古馬切《集韻》舉下切,𠀤音賈。《集韻》腹中久病。《正字通》症瘕,腹中積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方書》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準,謂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症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注》小腹熱已移入大腹,兩熱相搏,故血溢而為伏瘕也。《史記·扁鵲倉公傳》遺積瘕也。《注》犬狗魚鳥,不熟食之,成瘕病。《又》臣意診其脈曰蟯瘕。《注》索隱曰:音饒檟。正義曰:人腹中短蟲。《山海經招搖之山,麗𪊨之水出焉。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注》瘕,蟲病也。
《廣韻》古訝切《集韻》居迓切,𠀤音駕。
《廣韻》古牙切《集韻》居牙切,𠀤音嘉。義𠀤同。
《集韻》虛加切,音煆。喉病。或作疨。 [3] 

方言集匯

贛語:kræt5 瘕頭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ga1 ga2 [客英字典] ha2 [海陸腔] ga1 ga2 [客語拼音字彙] ga3 [梅縣腔] ha2 ga5
粵語:gaa2 haa4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