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痙證

鎖定
痙證,中醫病名,是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徵的急性病。其發病原因,外則風寒濕熱之邪,內則臟腑失調、氣血虧虛、痰阻血瘀而筋脈失養。治療原則是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同時,必須辨明外感與內傷、虛證與實證,切勿濫用潛鎮息風之品。
中醫病名
痙證
別    名
常見病因
感受外邪、久病過勞、誤治或失治。
常見症狀
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
中醫學名
痙證
疾病分類
內科-肢體經絡病證

痙證病因

痙證發病原因,外則風寒濕熱之邪,內則臟腑失調、氣血虧虛、痰阻血瘀而筋脈失養。
  1. 感受外邪:外感風寒濕邪,壅塞經絡,以致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失養,拘攣抽搐而成痙;外感温熱之邪,或寒熱鬱而化熱,邪熱消灼津液,筋脈失養。或熱病邪入營血,引動肝風,擾亂神明而發生痙證。
  2. 久病過勞:久病不愈,氣血耗傷,氣虛血運不暢,瘀血內阻,血虛則不能濡養筋脈,久病臟腑功能失調,或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或肝火灼傷津液,或肺熱蒸灼津液,皆能產生痰濁,痰濁阻滯筋脈,筋脈失養而致痙。先天稟賦不足,操勞過度,情志不暢,久之致肝腎陰虛,陰不斂陽,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陽亢化風而致痙。
  3. 誤治或失治:誤用或過用汗吐下法,如表證過汗及產後失血,風寒誤下,瘡家誤汗等,導致陰精耗傷;汗證、血證、體虛等病證失治,傷精損液,導致津傷脱液,亡血失精,筋脈失養,均可導致痙病的發生。

痙證病機

痙證病在筋脈,屬肝所主,尚與心、胃、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病理性質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臟腑虛損,陰陽、氣血、津液不足;實者為邪氣壅盛。痙證的病理變化主要在於陰虛血少,筋脈失養。

痙證臨牀表現

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

痙證檢查

痙證,項背強直較甚者,多與西醫學中的腦膜刺激徵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張是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的臨牀表現,見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和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炎、腦炎、高熱驚厥。肝性腦病、尿毒症以及腦寄生蟲病。臨證應根據不同疾病進行相關的檢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規、細菌學檢查,已明確感染的性質。進行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及肝腎功能等檢查,有助於一般內科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鑑別診斷。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和腦脊液檢查,有助於明確神經系統疾病的病變部位與病變性質。

痙證診斷

痙證診斷依據

  1. 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 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譫語等意識障礙。
  3. 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等病史。

痙證病證鑑別

1.痙證與癇症
癇症是一種發作性的神志異常的疾病,其大發作的特點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大多發作片刻即可自行緩解,醒後一如常人。鑑別要點是:癇症多為突然發病,其抽搐、痙攣症狀發作片刻可自行緩解,既往有類似病史;痙證的抽搐、痙攣發作多呈持續性,不經治療難以自行恢復,痙證多有發熱、頭痛等伴發症狀。
2.痙證與中風
中風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不經昏僕,而表現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要特點。痙證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無偏癱症狀為臨牀特點。
3.痙證與顫證
顫證是一種慢性疾病過程,以頭頸、手足不自主顫動、振搖為主要症狀,手足顫抖動作幅度小,頻率較快,多呈持續性,無發熱、神昏等症狀。痙證肢體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續性,有時伴短暫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弛縱交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兩目上視,神昏等症狀,再結合病史,不難鑑別。
4. 痙證與破傷風
破傷風古稱“金瘡痙”,現屬外科疾病的範疇。因金創破傷,傷口不潔,感受風毒之邪,臨牀表現為項背強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發痙多始於頭面部,肌肉痙攣,口噤,苦笑面容,逐漸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創破傷,傷口不潔病史,可與痙證鑑別。

痙證辯證要點

  1. 辨外感與內傷:外感致痙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內傷發痙則多無惡寒發熱。
  2. 辨虛實: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較大者,多屬實證,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濁所致。手足蠕動,或抽搐時休時止,神疲倦怠,多屬虛證,多由內傷氣血陰津不足所致。
外感發痙多屬實證,內傷發痙多為虛證,另外可從其發作的程度、頻度、幅度辨別虛實。

痙證治療

痙證治療原則

痙證的治療原則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應舒筋解痙,治本以養血滋陰,舒筋止痙為主。由於津傷血少在痙證的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養營陰是治療痙證的重要方法。

痙證症治分類

邪壅經絡證
症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代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
常用中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川芎、蔓荊子、葛根、白芍、甘草。
加減:若寒邪較甚,項背強急,肢痛拘攣,無汗,病屬剛痙,治宜解肌發汗,以葛根湯為主方,葛根、麻黃、桂枝、生薑温經散寒,解肌止痙,芍藥、甘草、大棗酸甘緩急,調和營衞。 若風邪偏盛,項背強急,發熱不惡寒,汗出,頭痛,病屬柔痙,治宜和營養津,以栝蔞桂枝湯為主方,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衞,解表散邪,栝蔞根清熱生津、和絡柔筋。 濕熱偏盛,筋脈拘急,胸脘痞悶,身熱,渴不欲飲,溲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用三仁湯加地龍、絲瓜絡、威靈仙,清熱化濕,通經和絡。
肝經熱盛證
症狀:高熱頭痛,口噤齘齒,手足躁動,甚則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舌苔薄黃或少苔,脈弦細而數。
治法:清肝潛陽,熄風鎮痙。
代表方:羚角鈎藤湯加減。
常用中藥:水牛角、鈎藤、桑葉、菊花、川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加減:口苦苔黃,加龍膽草、梔子、黃芩清肝熱,泄肝火;口乾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麥冬以甘寒清熱生津止渴;痙證反覆發作,加全蠍、蜈蚣、殭蠶、蟬衣,息風止痙;神昏痙厥者,選用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息風定痙,其中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力勝,至寶丹開竅醒神作用強,紫雪丹則長於息風鎮靜止痙。
陽明熱盛證
症狀:壯熱汗出,項背強急,手足攣急,甚則角弓反張,腹滿便結,口渴喜冷飲。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
治法:清泄胃熱,增液止痙。
代表方:白虎湯增液承氣湯加減。
常用中藥:生石膏、知母、玄蔘、生地、麥冬、大黃、芒硝、粳米、甘草。
加減:熱邪傷津而無腹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蔘湯,以清熱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龍、全蠍、菊花、鈎藤等息風止痙之品;熱甚煩躁者,加淡竹葉、梔子、黃芩清心瀉火除煩;熱甚動血,斑疹顯現,舌質紅絳,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心營熱盛證
症狀: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細數。
治法:清心透營,開竅止痙。
代表方:清營湯加減。
常用中藥:水牛角、蓮子心、淡竹葉、連翹、玄蔘、生地、麥冬。
加減:高熱煩躁明顯,加丹皮、梔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加全蠍、蜈蚣、殭蠶、蟬衣等涼肝息風止痙之品;伴有神昏譫語,躁動不安,四肢攣急抽搐,角弓反張,酌情選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肢體抽搐無力,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氣短汗出,舌淡,脈細弱,證屬亡陽脱證,當予急服獨蔘湯、生脈散。
痰濁阻滯證
症狀:頭痛昏蒙,神識呆滯,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胸脘滿悶,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開竅,熄風鎮痙。
代表方:導痰湯加減。
常用中藥:羌活、防風、半夏、石菖蒲、陳皮、膽南星、薑汁、竹瀝、枳實、茯苓、白朮、全蠍、地龍、蜈蚣。
加減:言語不利者,加白芥子、遠志以祛痰開竅醒神;胸悶甚者,加瓜蔞、鬱金理氣行滯寬胸;痰鬱化熱者,身熱,煩躁,舌苔黃膩,脈滑數,加瓜萎、黃芩、天竺黃、竹茹、青礞石;痰濁上壅,矇蔽清竅,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瀝加薑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陰血虧虛證
症狀:項背強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視口噤,頭目昏眩,自汗,神疲氣短,或低熱。舌質淡或舌紅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血,熄風止痙。
代表方:四物湯大定風珠加減。
常用中藥:生熟地、白芍、麥門冬、阿膠、五味子、當歸、麻子仁、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雞子黃。
加減:陰虛內熱,手足心煩者,加白薇、青蒿、黃連、淡竹葉;抽動不安,心煩失眠者,加梔子、夜交藤、炒棗仁、生龍骨、生牡蠣;陰虛多汗,時時欲脱者,加人蔘、沙蔘、麥冬、五味子;氣虛自汗,衞外不固,加黃苗、浮小麥;久病,陰血不足,氣虛血滯,瘀血阻絡,加黃芪、丹蔘、川芎、赤芍、雞血藤,或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虛風內動,肢體拘急攣縮,重用養陰潤筋之品,加全蠍、天麻、鈎藤。
在治療上,外感者,當先祛其邪,宜祛風、散寒、除濕;若邪熱入裏,消灼津液,當泄熱存陰。內傷者,在臨牀上屬陰傷血少者為多見,所以其治療以滋陰養血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風主動,故痙證治療,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常酌加天麻、鈎藤、石決明、代赭石、蜈蚣、全蠍等平肝息風止痙之品。
結合辨病治療。痙證常常是一種臨牀危急重症的表現,大多發病較急,變化迅速,預後較差。因此,除必要的對症處理外,其關鍵在於對原發疾病的治療,應儘快明確診斷,進行有效的病因治療。例如對各種高熱致痙,應積極查找引起高熱的原因,並釺對原發疾病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各種急性熱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均可出現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證的表現,此時應充分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積極治療其原發病,防止病情惡化。
痙證發病常有先兆,應積極採取措施預防。一旦發生痙證,則應積極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情較輕者,可根據辨證給以相應的方藥口服,如病情較重、較急者,則應立即選用紫雪丹、羚羊角粉,並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以免貽誤病情。
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熱性驚厥以及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中毒性腦病、腦膿腫、腦寄生蟲病、腦血管疾病等出現痙證表現,符合本病臨牀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痙證預後

痙證預後由於病因不同,差異甚大。一般而言,危重者多,如救治不當,可以危及生命,或後遺頭痛、痴呆、癲癇諸疾。

痙證預防

  1. 勞逸結合,積極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防止外邪侵襲和外傷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若感受熱邪,熱盛於裏,應及時清解並注意固護陰津。
  2. 痙證發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如發現雙目不瞬、眼球活動不靈活、口角肌肉抽動,即可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加全蠍、殭蠶等止痙藥物研粉頓服,或配合針刺治療,防止痙證發作。
  3. 痙證病人多屬於急重症,病牀要平整鬆軟,並設牀欄,發病時應儘量減少搬動病人。居室要安靜,應有專人護理。急性發作時注意保護舌體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假牙及呼吸道異物,以防堵塞氣道。對頻繁肢體抽動者,要避免強行按壓和捆綁,防止骨折。因高熱而痙,要給予降温。在發作停止後,治療和護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於病人安靜休養,減少痙證發作。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2] 
參考資料
  • 1.    張介賓.《景嶽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 2.    吳瑭(清).《温病條辨》: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