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疾痛的故事

鎖定
《疾痛的故事》是2010年4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克萊曼。 [1]  本書講述了作者20年來的臨牀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案,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改革,意義深遠。
中文名
疾痛的故事 [1] 
作    者
(美)克萊曼
譯    者
方筱麗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1日
定    價
31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32749751

疾痛的故事內容簡介

鼻塞、腹痛、關節疼痛,這些對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命體驗。
疾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給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難。腰痠背痛使我們分神,影響工作效率;頭痛會讓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下降;而有些疾病引發的性無能,甚至會導致婚姻破裂。
對一位單身母親而言,高血壓不僅意味着要少吃鹽,還跟女兒的失學和早孕有關;而作為一位弱勢羣體的成員,社會的歧視、不公以及孤立,或許才是其身體持續疼痛的根源。長期緊張的父子關係,會導致病患的雙腿突然麻痹癱瘓;而換一個壓力不那麼大的工作環境,也會使一度惡化的哮喘慢慢痊癒。
然而,在大多數醫生眼中,疾病才是問題所在。現代醫療系統,將我們鮮活的疾痛經驗,解釋為一種生物結構或是生理功能的變異,僅僅與身體有關。
對此,哈佛精神病醫師與人類學家克萊曼博士,從其20年來的臨牀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案中發現,疾痛不僅屬於身體,而且連接着自我與社會。講述這些疾痛故事,不但對於病患、家屬和醫護人員有着極大的使用價值,而且,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改革,意義深遠。 [1] 

疾痛的故事作者簡介

阿瑟·克萊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凱博文),196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部主任和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現任哈佛研究生院及醫學院終身教授。 作為國際醫學人類學界和精神衞生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1983年起,任美國科學院醫藥學部終身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衞生組織(WHO)顧問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資深顧問,並曾獲美國人類學學會的最高獎項——博厄斯獎。

疾痛的故事圖書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症狀和異常的意義
第二章 疾痛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
第三章 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第四章 生活的痛苦
第五章 慢性疼痛:慾望之挫折
第六章 神經衰弱症:美國人和中國人的虛弱和疲憊
第七章 慢性病人治療中互相沖突的解釋模式
第八章 不氣餒和勝利:對付慢性疾痛
第九章 從疾痛到死亡
第十章 疾痛的烙印和羞恥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痛的社會環境
第十二章 製造疾病:人為的疾痛
第十三章 疑病症:具有諷刺意味的疾病
第十四章 醫治者:行醫的種種經驗
第十五章 一種治療慢性疾病的方法論
第十六章 意義中心模式對醫學教育和實踐的挑戰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