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番茄白粉病

鎖定
番茄白粉病俗稱白毛病、白麪病,是由韃靼內絲白粉菌和新番茄粉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番茄上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果實有時也發病。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零星的放射狀白色黴點,後擴大成白色粉斑。在日光温室中普遍發生,是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常造成葉片提早乾枯,影響葉片功能從而造成減產。 [1-2]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白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9月。年度間早春温度偏高、少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不足引發早衰的田塊發病重。 [3] 
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與瓜類、豆類等蔬菜輪作3年以上。温濕度調控,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栽培、摘葉,起壟覆膜栽培,科學灌水,配方施肥。最後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1] 
中文名
番茄白粉病
為害植物
番茄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莖和果實
病    原
韃靼內絲白粉菌和新番茄粉孢菌

番茄白粉病病原特徵

番茄白粉病的病原為韃靼內絲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 (Lev.) Arn.)和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 [1]  [2] 
韃靼內絲白粉菌: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是番茄粉孢(Oidium lycopersici Cooke et Mass),屬於無性菌類粉孢屬真菌。病菌有性階段不常見。分生孢子梗由氣孔伸出,直立,有的分枝,常幾個束生,頂單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初生分生孢子披針形或狹卵形,頂漸尖而基平截,大小為49.2-72.8微米×12.8-23.5微米;次生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兩端鈍圓的圓柱形,閉囊殼埋生於菌絲體內,與菌絲交織在一起,褐色扁球形,直徑為150-225微米;附屬絲無色,彎曲或分叉,長約為閉囊殼直徑的0.16-0.6微米(0.8)倍。閉囊殼內含17-20個子囊,子囊長橢圓形至卵形,兩側不對稱,具長柄直或彎,大小為68-116微米×26-34微米,內含兩個子囊孢子,少數內具3個。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21-37.5微米×12-17.5微米。病菌喜温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温度範圍15-32℃;最適發病環境,温度為22-28℃,相對濕度40-95%;最適感病的生育期為結果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10天。分生孢子 [3-4]  [5] 
新番茄粉孢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簡單不分枝,無色,多為3個細胞,長為59.8-124.8微米,平均83.75微米,寬6-9.6微米,平均7.4微米;腳胞圓柱形,有時略有彎曲,大小為26.4-52.8微米×6-9.6微米,平均39.8微米×7.4微米。腳胞上通常有1-2個細胞。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單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大小為21.6-50.7微米×13.0-24.7微米,平均34.2微米×19.1微米;分生孢子側面萌發,芽管有裂片狀或直筒形,寬為2.7-4.1微米,平均3微米;附着胞乳突狀或淺裂片狀,未發現有閉囊殼。 [2] 

番茄白粉病為害症狀

番茄白粉病
番茄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和果實有時也發病。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零星的放射狀白色黴點,後擴大成白色粉斑。發病初期黴層較稀疏,漸稠密後呈氈狀,病斑擴大連片或覆滿整個葉片,葉面像被撒上一薄層面粉,故稱白粉病。嚴重時葉片正、背面病斑上着生白色粉狀物,並伴有黑色小點。漸漸造成葉片萎黃,甚至植株枯死。葉柄、莖、果實等染病後,病部也出現白粉狀黴斑。 [1] 

番茄白粉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葉表皮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並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氣流飛散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3] 

番茄白粉病流行規律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白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9月。年度間早春温度偏高、少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不足引發早衰的田塊發病重。 [3] 

番茄白粉病防治方法

番茄白粉病農業防治

  • 輪作
與瓜類、豆類等蔬菜輪作3年以上。 [1] 
  • 温濕度調控
早晨揭簾時放風15分鐘左右,然後密閉温度升温。當温度達30℃徐徐放風。白天温度控制在25℃左右,夜晚温度保持在13℃左右,温度低時適當增温,減少和防止葉面結露。 [1] 
  • 加強栽培管理
  1. 合理栽培:栽培密度不宜過大,植株間保持通風透光。 [1] 
  2. 合理摘葉:種植過密的温室合理摘葉能有效改善株行間的通風透光性能,特別是番茄生長中後期,基部葉片逐漸衰老,製造養分的能力很低,及時適當摘除提高通風透光性能,利於番茄生長。及時清除病葉,帶出温室集中銷燬。 [1] 
  3. 起壟覆膜栽培:種植多年或連作多年的日光温室採用無土基質栽培,可控防病害發生。 [1] 
  4. 科學灌水:應用膜下滴灌、膜下溝灌技術,避免大水漫灌。番茄定植後至開花前適當少澆水,促進根系生長;生長中後期適當增加澆水次數。採用滴灌設施的日光温室,番茄定植後至第一序花開花前,間隔5-7天滴水一次,開花至拉秧每1-2天滴灌一次,每次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滴水量2.0-2.5立方米,全生育期滴水量250-300立方米。採用膜下溝灌的日光温室,番茄定植後至第一序花開花前,間隔10天左右灌水一次,開花至拉秧每7天左右灌一次水,每次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灌水量10-15立方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00-350立方米。澆水宜在晴天上午進行,忌陰雨天、中午澆水。 [1] 
  5. 配方施肥:多施農家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定植前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日光温室施腐熟農家肥5-7方、氮肥10千克、磷肥15-20千克、鉀肥30-40千克作基肥。番茄定植後生長到第一穗果核桃大、第二穗已坐果時結合灌水開始追肥。滴灌設施結合灌水時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温室第一次追氮肥2.5-3.0千克;以後間隔7-10天追肥一次,每次追氮肥4.0-5.0千克,全生育期追肥10次左右。應用膜下溝灌節水技術的參照此標準。 [1] 

番茄白粉病化學防治

  1. 消毒:番茄定植前用硫黃粉燻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硫黃粉2.3克加鋸末4.6克混合後分放數處,點燃後密閉温室燻一夜,温度保持20℃,滅菌效果較好。也可選用43%菌力克懸浮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或10%氟哇唑乳油6000倍液均勻噴灑温室,進行滅菌。或用高温消毒方法,即在7、8月選擇晴天密閉日光温室一週,殺菌效果比較理想。 [1]  [6] 
  2.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選用50%嗪胺靈乳油500-6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或2%抗黴菌水150倍液、或65%甲黴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硫黃懸浮劑200-3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5%敵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5000-7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使用三唑類殺菌劑(如三唑酮、氟硅唑、丙環唑)時,注意防止用藥不當產生的藥害,嚴格按照規定的濃度來用藥,切不可用藥過量。 [1] 
參考資料
  • 1.    魏野疇,符崇梅,張付平編.日光温室蔬菜花卉病蟲草害彩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64-66
  • 2.    劉微,劉淑豔,李玉,姜文濤.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鑑定[J].植物病理學報,2009,(第1期):11-15
  • 3.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232-233頁
  • 4.    楊軍玉主編,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金盾出版社,2016.02,第152頁
  • 5.    劉長仲主編,草地保護學 第2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12,第229頁
  • 6.    魏野疇,符崇梅,張付平編.日光温室蔬菜花卉病蟲草害彩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