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道遠

(清朝國子監祭酒)

鎖定
畢道遠 (1810—1889) 字仲任,號東河。 [1]  清朝八大書法名家之一,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 人。清廷官吏。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舉人,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散館檢討、山西正主考官、記名御史、司經局洗馬。1851年 (咸豐元年) 充國史館纂修,後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學士、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正主考官,國子監祭酒
本    名
畢道遠
仲任
東河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10年
逝世日期
1889年
籍    貫
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

目錄

畢道遠簡介

畢道遠 (1810—1889) 字仲任,號東河。清朝八大書法名家之一,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 人。清廷官吏。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舉人,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中進士,初任翰林院散館檢討、山西正主考官、記名御史、司經局洗馬。1851年 (咸豐元年) 充國史館纂修,後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學士、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正主考官,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總督倉場。1882年(光緒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順天鄉試副主考兼署兵部尚書。後任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玉牒館副總裁兼管順天府府尹

畢道遠人物事蹟

他遇事敢直言。1861年(咸豐十一年),英法侵略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咸豐皇帝急召諸王公大臣商議對策。眾大臣依違兩可,惟獨畢道遠“以死社稷時,大忤肅相之意”。任山西正考官期間,將所得俸祿大部資助貧寒學士。三任總督倉場期間,奏請同治皇帝改革江浙漕糧海運天津的辦法。同時,他廉以持己,嚴以御下,革除陋規,從而澄清了多年積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胥吏均不得私肥。畢道遠居官清正,治家儉樸。其夫人邵氏30餘年布衣荊釵,自己擔水、舂米。因其功德並重,光緒恩准在紫禁城騎馬,晉見皇帝無須引見。他性情倜儻,風趣幽默,喜歡作詩,其書法名重一時,有若干作品傳世。
革除流弊博政聲
畢道遠任山西鄉試主考期間,一些人想方設法給他送禮,都被他嚴詞拒絕,他不但不收考生絲毫禮物,反而把自己的俸祿全部補給貧窮考生,一掃科考場上的腐敗風氣。“畢太史進山西,只選才不收禮”的歌謠不脛而走。道光皇帝把載譽歸來的畢道遠擢為司經局洗馬侍講侍讀學士,把培養太子的重任交給了他。
畢道遠三任總督倉場期間,管理認真,不徇私情,不受屬官賄賂,從而杜絕了多年積弊,黴糧不入倉、倉糧不黴變。由此,京中有歌曰:“畢公督倉場、不食發黴糧”。
體恤民情留美名
畢道遠雖身居高位,但總能貼近百姓,謙恭對人。每次回祖籍探親祭祖,他總是將其八人大轎留於濟南或章丘城,不顧年事已高,百餘里路騎毛驢而行,距村數里即下驢,藍布衣、老布鞋,手拿旱煙袋,見父老彬彬有禮,毫無官態。
光緒年間,畢道遠為建八支家祠事回萬家村,因他不是在本村長大,人們多不認識他,這次聽説他來了,便爭相前來看看尚書大人的尊容。由於工地上人很多,許久未能辨認出來。後經人指點,方知那位身穿粗藍布衣,吸着旱煙與工匠交談者便是畢道遠,人們方知尚書大人竟然如此儉樸。“青袍尚書”由此得名。
還有一次,他獨自在村頭散步。村邊有個大崖頭,下面一推車人招呼他幫助拉上車去。他立即放下煙袋,幫着把車拉了上來。後有人告知那推車人説,那幫你拉車的是畢尚書,推車人既驚恐又感動。後來就到處誇耀説:“畢尚書幫我拉小車了!”一時“尚書拉車”成為美談。
廉以持己傳家風
畢道遠公正嚴明,從不枉徇私情。任國子監祭酒期間,老家有一位族弟做生員多年,鄉試多次不第,便想借助畢道遠的面子,與山東的主考官通融一下,中個舉人。他向畢道遠婉轉表達想法,並遞上自己的文章。畢道遠笑笑未置可否。第二天,畢道遠帶族弟到了衙門,一一介紹與同僚相見。然後,不經意般拿出族弟的文章,遞於同僚們説,我這裏有一篇文章請各位欣賞指教。同僚們傳看一遍,道遠問,這樣的文章可否中個舉人?大家笑了笑,有人説,差點距離。道遠問,差多少?差不上十萬八千里吧?那族弟如坐針氈,羞愧而去,回家後發奮苦讀,後來憑努力考取拔貢。
畢道遠不僅為官清正,而且治家嚴謹,以儉樸著稱,他身居高位四十餘載,但家中既無尚書府第,亦無出租田地。其邵氏夫人隨任在京三十餘年,畢道遠要求其“居官家若民家”,布衣荊釵,諸樣家務事皆是自理,毫無官宦之家習氣。其堂叔畢隆撫讀書未仕,隨其在京管事二十餘載。及年老返鄉時,畢道遠之屬吏有送銀兩盤纏者,畢隆撫為保道遠清廉政聲,分毫不受,歸田清貧度日。畢道遠在京一切日用全靠個人俸祿,其儉約之行,屢膺朝中讚譽。 [2] 
參考資料